探寻东莞渡口文化的历史变迁
5月20日,一则“关于虎门渡口停止渡运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开始在各大公众号、朋友圈传播,运行28年的虎门轮渡计划在5月25日18:30分正式停航,结束运营。从香港大学赶回渡口“打卡”的陈同学说,当年乘坐渡轮去南沙玩的小孩已长大成人,那摇摇晃晃的感觉却留在身体里;货车司机刘先生是虎门渡轮的常客,他最关心的问题是虎门渡口撤销后,每趟的运输成本要高上百元;黄姨和小外孙特地从莞城赶来,在渡轮上来往一趟便匆匆离开,她说渡口越来越少,想带着小外孙见证东莞渡口的历史时刻。
随着一座座桥梁的建起,一个个渡口渐渐消失,“出门登船”的渡口文化一去不复回。现在还剩多少渡口?如今还有多少渡轮?这一期的“最东莞”,文化周末编辑部走访了东莞现存的各个渡口,寻找即将消逝的渡口文化。
过去
有河的地方就有渡口
“现在渡河有轮渡,5分钟一趟,既安全又快捷。在过去,岛内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船艇,大家划船来往市区。什么是渡口?能够存放自己船艇的地方就是渡口。”年过六旬的邓伯是东城大王洲岛居民,除了台风天,邓伯仍然坚持着每天从樟村渡口乘坐渡轮到大王洲岛,“如今还在营运的渡口已经不多了,但在过去,基本上有河的地方就会有渡口,起码有上百个。”
据《东莞市交通志》介绍,东莞市(县)地处东江下游,西濒珠江口,境内河涌纵横,自古横水渡口众多。其中,关于“横水渡口”最早的记录是在北宋时期,位于石龙镇的黄家山渡口成为博罗园洲与石龙村民来往的交通要津。根据资料显示,清朝末期,东莞县共有118个横水渡口。民国时期无考。1973年有横水渡口132个,182艘渡船,其中机动船7艘,人力渡船175艘。1987年底共有222艘渡船。
此外,关于“公路渡口”最早的记录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广虎公路竣工通车,在当时的东莞县辖段内有东莞城(万江)、谷涌、中堂、新塘(斗朗)4处公路渡口,用渡车船载运车辆往返。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公路渡口的作用逐渐减弱。据东莞海事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虎门渡口是东莞辖区内最后一个公路渡口,自2019年5月25日正式停渡,东莞成为“零”公路渡口的城市。
翻开东莞各个镇区的《地方志》,几乎均有关于“渡口”的记载,其中以水乡片区史料尤为丰富。在过去,中堂、道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