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子科技

【老照片 新故事】从吃不饱到吃出健康 德阳人讲述餐桌上的变化

  四川新闻网德阳9月25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从以前的吃不饱到吃饱、吃好,再到吃出健康;从顿顿吃红苕、土豆,到如今的各种海鲜、西餐、日料……70年来,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民以食为天。小小餐桌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挣工分吃饭

  有白面粉吃就是好生活

  “我们那个年代,只有挣工分了,才有饭吃。”67岁的杨大爷说,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社员实行按劳计酬。男女老少根据体力划分成不同的劳力,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是10个工分,妇女的工分根据农活轻重,分别给予5到7个工分。就是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只是工分较少而已。每个生产队里都有记账员,每天收工前,就把大家集合起来公布一天里每个人挣得的工分是多少。

  挣的工分直接决定了家庭收入。杨大爷家里有4个兄弟姐妹,而家里挣工分的主要劳力就是他的父母。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两个人挣的工分分配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家7口人吃的,只能节省着,要么就出去借粮食。

  “年龄太小的娃娃一般不用出工,所以就少吃点,甚至紧缺的时候晚上不用吃饭。”杨大爷记得,有一天晚上他是真的饿的哭了出来,但是也没有办法,粮食要留给大人。只有大人吃饱了有力气才能挣工分。

  那个年代,偶尔也会有肉和白面粉吃。杨大爷说,在那个时候,吃到这两样东西是属于改善生活的,会高兴好几天。

曾经用票购买粮食等物资

  凭票换取到随意购买

  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80年代,物资还是相对的比较缺乏,粮票、肉票等各种票证依然是购买物资的主要凭据,而这些票都是分配下来的。喜欢收集各种票证的德阳市民倪先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县机关干部、教师、医生每人每月27斤粮票,区乡干部是33斤,居民是24斤,大学生33斤,中学生22斤到24斤,儿童15斤。肉票是每人每月1斤,而油票最少,每人每月只有4两。”倪先生说,那个时候猪肉还很少,于是拿着肉票都想去买肥肉,如果买到了瘦肉,家长就要骂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时候,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鱼等应有尽有。此时,人民币也取代了票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这些东西。

  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养了猪、鸡、鸭等家畜家禽。每到年前,农户们就会宰杀自家养的肥猪,然后把一大箩筐的猪肉用盐腌起来,或者是做成香肠,在冬天的太阳里晒一晒,可以从年前吃到年尾。尤其到了春节请酒或者嫁娶,就用这些猪肉招待客人。

  “摆上一大桌的鸡鸭鱼肉,除此之外,咸烧白、甜烧白、粉蒸肉等,这几样可是宴席的标配。”倪先生说。

如今的餐桌上菜肴丰富

  食材丰富的今天

  讲究吃的营养和绿色健康

  蒜泥龙虾、大螃蟹、爆炒鳝鱼……到了夜晚,无论是德阳的街边小摊,还是酒楼饭店,生意都颇为火爆,尤其是一些夜啤酒店,生意尤其的好,到了凌晨一、两点,也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增多,可以选择的饮食也越来越广泛。可以吃一碗素面、喝一碗稀粥,也可以吃一顿海鲜大餐,甚至约上朋友吃一顿西餐。如今,人们不再为能不能吃到发愁,而是为去哪吃、选择吃什么发愁。

  “我更喜欢多吃一些蔬菜,现在有‘三高’啊!”挺着大肚皮的李先生说,在以前,鸡、鸭、猪等这些肉类是好菜、大菜,但脂肪含量也是太高了,吃出了“富贵病”。如今讲究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搭配,才能营养到位;多吃粗粮,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少吃甚至不吃腌卤食品,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

  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那些标有绿色食品字样的面点、蔬菜、速食品等都比普通的同类物品贵一些,可就是销得快。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