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工厂女工
本文首发于亿欧网公众号(i-yiou)。
流水线从不会因为人来人往而停下来。
从过去的爱普生、奥林巴斯,如今的华为、富士康,一大批年轻人来过,工作,又离开。他们或许怀揣梦想来到城市,或许因生活的压力急需一份稳定的收入,但鲜少有人,尤其是女人,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对待。
“生活所迫。”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无数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更能从中窥探到中国制造发展变迁的一隅。
2009年夏天,笔者曾通过朋友的劳务中介公司进入深圳爱普生,成为那年夏天近150名流水线工人中的一位。他们当中的一半,来自于湖北黄冈的一所中专院校。“当时来了三辆大巴来我们学校接人呢!“身在其中的张美玲语气略显夸张。
如今10年过去了,奥林巴斯早已卖出了深圳的工厂,深圳爱普生也将于2021年关闭,华为搬去了东莞,深圳仅剩的富士康也在用打造关灯工厂,消除“人”的成本。
那些“消失的”制造业女工,去哪了?
排队、填表、30秒自我介绍,然后伸出双手给面试官检查十指是否健全。狭小的办公室里,长沙发上坐着两个人,一位收集资料,另一位则负责面试:“我们是不招收暑假工的,学生不要啊!“
里面的办公桌围满了人,复印身份证的工作人员语气急躁:“毕业证没有?那肯定没办法去厂里上班的,他们规定至少要中专的。”听到这句话的年轻男生摇了摇头,走出了办公室。
面试流程很短,平均到每个人大概5分钟,但填表以及等待的时间非常漫长。负责面试的劳务中介公司主管刘仪让助理宿管员将近40位候选人带到办公室前面的长凳上坐好,临时搭建的雨棚勉强挡住下午两点的骄阳,候选者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头接耳地讨论表格该如何填写。
彼时,是深圳外企在华招工的巅峰时刻,仅在松坪山便有7、8家从事劳务中介的公司。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盛况” ,是由于刚进入本土市场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政策、市场、招工,全然陌生,他们既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到这么多劳动力,也不知道这么多的中国工人该如何管理。
于是,有用人需求的外资企业,希望能够找到专门的机构,帮助他们在全国各地招聘大量的员工,并且负责解决员工通勤及住宿等问题。
老吴在2007年便开始了这门生意。巅峰时期,他承租了松坪山两栋住宿楼,自行购置了3辆50座的大巴,旗下管理的员工接近700人。
每日上午7点50,大巴车会等在员工宿舍的楼下,将工人们送至奥林巴斯、爱普生等工厂;晚上6点半或者8点再把下班的工人们接回来。晚上11点左右,老吴公司的宿管员会挨个去宿舍查房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