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9年9月28日上午10:00,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唐坚通报了建国60年四川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非常高兴在庆祝新中国六十年华诞的盛大节日里,向大家介绍60年来我省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光辉历程
回顾建国60年以来四川科技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都展示了巨大作用。
第一阶段:为科技事业奠基。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结束,全省初步建立起交通、建材、机械、冶金、精密仪器和飞机制造等工业技术体系,奠定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向科学进军。“大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中央部属科研机构和国防科技机构内迁或在川兴建科研机构,使我省科研力量和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初步形成了农业、电子、核技术、机械、冶金、化工、交通等领域科技发展大格局。
第三阶段: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先后实施了搞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技术市场商品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四阶段: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构筑了中国(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装基地等为代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第五阶段:建设创新型四川。近年来,全省践行“技术就是经济”的理念,践行“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思路,践行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服务城乡统筹的科技工作取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构建创新型四川,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累累硕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科技在工作理念、基础条件、体制机制、科研布局和支撑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并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核聚变、环流一号、歼十飞机、抗结核药利福喷丁、杂交水稻玉米油菜、大熊猫人工繁育等一批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2008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万人,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是建国初期的6.1倍;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省农科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1517个,是建国初期的41倍,科研院所实现了任务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参与科研的高等院校72所,发挥了创新骨干作用;全社会科技投入367.9亿元,地方政府科技投入25.8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15.3倍和12.3倍,R&D占GDP的比重达到1.30%。
二是科技创新成果由少到多。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中等水平跃升到上有方队,2008年排名居全国第10位,居西部之首。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439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5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8218项;全省获专利授权6.08万件。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天航空、核技术、新材料、动植物育种、生物医学、生态保护、地质矿产、高分子化学、基础数学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研究实力和比较优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全部重大专项。
三是科技支撑发展由弱到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6家。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较1995年增长13.2倍,近几年年增速都在25%以上。
——2009年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6.3亿元,增长19.8%,占全省GDP的9.2%,占工业增加值的19.4%。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4%,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62.9%。9大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完成工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65.1%。成都高新区综合评价居全国第四位。
——核电重大装备,大型水力、风力、火电发电机组,钒钛制品,多晶硅,超级稻,乙脑减毒活疫苗,地奥心血康等高新技术产品正逐步拓市场、创品牌、上规模、成气候。
四是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在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抗震减灾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农业发展领域,实现了农业品种五年一换代,每次换代10%-20%增产。农作物自育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人口与健康领域,建成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肿瘤生物治疗、生物医学材料产品、创新中药等方面一批标志性成果广泛服务民生。全省人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73岁以上。
——生态环保领域,若尔盖湿地保护,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等脆弱生态治理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全民科技素质方面,建成科普场馆180余个、社区科普活动室4000余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16000个,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基地53个。每年科普教育3000万人次。
——支撑灾后重建和富民安康方面,彭州市新黄村等4个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科技示范点、牧区新帐篷研制等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是科技体制突破由点到面。科技研发、投入、政策、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全省已建设创新型企业511家;2008年企业创新投入196.9亿元;企业吸纳技术交易占全省的86.7%。
——构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覆盖高新技术产业6大领域的产学研创新联盟59家,构建轨道交通、生物治疗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精密工具等国家(省)工程技术中心、新材料等产业化基地及各类专业服务平台300多个。
——“投、贷、保、证、补”等多渠道金融科技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两家科技专营支行。今年上半年取得科技贷款、风险投资88亿元。设立了四川省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风险补助资金,带动了近27个亿的投资资金。
——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机制。绵阳、广元等军工科技重点区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三、新的起点
四川是科技大省,科技发展已经步入跃升期。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继续践行“技术就是经济”理念,坚持把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三大行动”,探索“四项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和服务民生,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型四川。
(一)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动。
当前,我省传统产业处于调整期、高新技术产业处于扩张期、新兴产业处于萌芽期。我们将围绕三个重点,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支撑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围绕机械制造、水电能源、油气化工、饮料食品、汽车、钢铁、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推广和应用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大幅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继续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6大优势领域,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内生和外引相结合,加快战略产品、重点产品、培育产品和创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走具有西部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抓住当前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我省比较优势,依据技术成熟度、产业化程度和市场发育度,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健康、创意、网络、非动力核技术等产业,通过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超前规划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推进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培育产业技术跃升的新兴力量。
(二)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
把服务“三农”、推进“五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城乡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战略基点。围绕集聚创新要素、壮大特色产业、探索经营模式、发展农村非农工业、培养新型农民、改善人居环境六大任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农村信息化、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双技能”培训、藏区科普推广、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等八大工程,推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三)深入实施科技服务民生专项行动
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开发和试点示范,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科技示范,加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力度,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攻关,开展重大出生缺陷监测研究。二是着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科技攻关与示范。加强地震灾区生态恢复,开展城镇社区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三是开展区域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破解体制机制是关键路径。为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新体制,形成科技主动融入经济发展、经济主动依靠科技发展的局面,将继续探索四项体制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工作。做优做专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
二是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会,加强风险投资引进、科技支行试点、科技保险和担保、证券交易、政府补贴等措施,做到“投、贷、保、证、补”并举,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
三是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机制。发挥中央在川科技资源和国防军工战略性资源优势,形成壮大核电、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军地、院地技术合作,启动制定中国(绵阳)科技城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加快广元军转民项目实施。建设中国(绵阳)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平台。
四是探索建立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宏观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管理。加强科技机构资源整合,围绕优势产业整合优化科研机构资源配置。
女士们,先生们,过去的六十年是春潮澎湃、波澜壮阔的六十年。回首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四川科技工作将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创新型四川,向科技要先进生产力,为全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