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出跨学科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从1980年创刊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是国内率先在理工农医类大学创办的文科学报,并先后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等。
一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走在创新的大道上,办出跨学科的刊物特色。特色栏目有:民族与文明家园; 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面对当今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之时,如何应对来自生态、伦理、文化领域的种种严峻挑战,既不可能单纯依靠科技发展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依靠缺乏科技基础的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求解之道在于创新,在于在创新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结合,建立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效整合。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文理交叉融合、综合化发展的办学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学科、跨学科学术活动的操作体验,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华中科技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并利用校内外、港台、国际优势学术资源,努力打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优质的学术交流和话语表达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关注在高科技之下的社会——自然、关注人类自身、关注文化,建构一个引领国内大科学与大社会的对话的思想碰撞与表达的话语高地。由我刊举办的系列跨学科论坛有:“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低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发展”、“科学谋划低碳之”、“社会视野下的性别问题”、“再话性别问题”、“性别研究中的空间转向问题”、“文化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等等。以上话题在学界引起了重要的反响,其相应在学报以笔谈形式和网络相关报道的形式相继推出。
跨学科的刊物特色,使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着学术继承性与可持续性,由此一批特色栏目创立开来,《民族与文化空间》、《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等视野的特色栏目备受关注。
其中《民族与文化空间》、《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创立7年有余。《民族与文化空间》创立初始倚重我校承担的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培育与民族”、“马克思主义共有家园建设”。该栏目的发展经历了对民族概念系统梳理、民族比较和研究、民族途径和对策研究到人文的重建、国学中文化的自觉及文化的空间、现代化、文化的演进等度的阐发。《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则主要依托跨学科研究的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创新(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旨在关注当今高科技之下的社会、、自然,关注人类自身,以此重新审视社会文化。该栏目的发展从初期对于转基因、克隆、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医学等科技领域中的伦理、、生态问题的关注,到现在对于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低碳时代中的绿色经济和文化问题的讨论。
除了特色栏目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成长的得益于始终原创性,学术影响性和前沿性。英国考垂文大学社会学系富勒教授(世界著名的社会认识论学者)《社会认识论:知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开创性地提出了知识社会学在社会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8年第1期);著名伦理学家王泽应教授的《论义利问题之为伦理学的首要问题》(2011年第4期):准确、精炼地提出了伦理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全文转载。而著名的论哲学家张曙光教授的《民族与现代人的境遇》,被《复印资料》(全文)、《新华文摘》、《日报》同时转载;著名的土地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潘维、贺雪峰等人的“农村土地制度笔谈”(2009年第1期),被《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4年依托由主编欧阳康教授担任的国家治理研究院,开设《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栏目,并在第3期推出由著名的学家俞可平、王绍光、房宁、吴毅等人的笔谈。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积极融入数字化大潮,于2013年加入由教育部名刊创导的知网网刊阵容,进一步加大了刊物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来源:刊博会官网)
南京大公祭习谈公祭日李克强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股市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幼儿园危房倒塌聂树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李克强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