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海南的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诸史统计,历代流寓海南人物中,六部尚书以上有50多人,宰相以上有21人,包括唐代李德裕、韦执谊,宋代胡铨、赵鼎、李光、李纲、丁谓、卢多逊,以及苏东坡等文化名人。他们的到来,像群星陨落夜空一样,了文化荒凉的海南大地。他们在当地兴教办学,,推广汉文化,功不可没。
黄道婆(约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沉重的着她,也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不住这种的,决心逃出去另寻生。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东坡书院。宋哲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亭”。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授业,中原文化。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椰子冠。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弟弟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的。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来海南的游客大都知道有个五公祠,五公祠里有五公,是古代遭受贬谪来到海南的达官、文人。海南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否辉煌跋扈,如今是否没落偷生,一概接纳,哪怕其中有的人仅仅呆过十几天还根本谈不上什么贡献。但在民间,海南人更敬仰和的是自己的——冼夫人。
冼太夫人生于1400多年前南北朝齐、梁至隋初这段时间,活了80多岁。当时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乃至岭南多数都属南越国,居住的是一个古代少数民族古骆越人,冼太夫人就出生在这里的高凉府(今天的高州)。梁朝大同年间,高凉太守汉人冯宝为了争取地方的支持,娶了岭南部落的冼夫人。冼氏世为南越首领,有部落十余万家,少女时的冼夫人聪明伶俐极其能干。冯宝体衰多病,冼夫人就成辅佐丈夫执政的得力助手。冼太夫人有勇有谋,诚实守信,经略安邦,历经梁、陈、隋三代长达110年,岭南一带秩序稳定,缓减,百姓乐业。尤其是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于朝,置崖州”,海南岛建立崖州,下辖10个县,从而结束了多年的“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历史。冼夫人在辖治海南期间,平定叛兵匪贼,促进民族团结,移民开发海南,发展经济文化,成为海南当时俚人(古骆越人的一支,宋朝以后称“俚”的谐音为“黎”)的民族英雄和。
冼夫人在海南有很多尊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清福夫人、显应夫人、郡主冼太夫人、懿美夫人、正顺夫人、梁沙婆、儋耳婆等。纪念冼夫人的,有的直称冼夫人庙,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等。
国家领导人曾给予冼夫人高度评价和重视。总理称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2000年2月20日下午,同志亲临广东高州市冼太庙视察,号召大家学习冼夫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
冼夫人庙。海南、广东、广西、都建有冼夫人庙,甚至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发现了冼夫人庙。海南全省有50多个冼庙,数海口新坡镇的冼太夫人庙规模最大。新坡冼太夫人庙,俗称“梁沙婆庙”,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是海南岛100多个冼庙中规模最大、参拜人数最多的冼庙,由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提督军门梁云龙创建。1989年,冼夫人纪念馆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纪念馆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琉璃瓦,金碧辉煌。馆的正门上分别镶嵌“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懿范”等大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采奕奕。其前入置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武器。
军坡节。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都要举行为期七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相传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1990年,新坡镇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闹军坡”纪念活动为“军坡节”,2002年原琼山市将“军坡节”改名为“冼夫人文化节”,意在更好地冼夫人的爱国主义,并把节日办成集纪念瞻仰、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经济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在“军坡节”期间,新坡当地的农户要备芋头、薤、桑叶等农产品,纪念冼夫人当年检阅农民收获时的高兴情景,并插上特制的令旗等纪念品。当地群众模仿冼夫人集军、阅军、出军的“装军”表演场面壮观。
赵鼎(1085—1147年),字元镇,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幼年丧父,由母樊氏悉心,于宋徽崇宁五年(1106)考中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和开封士曹。南渡后,于绍兴初年两度任宰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首领之一。史书称他为“南渡名臣,屹然众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当时,金人举兵南下,一时朝野震恐,莫知所措。朝廷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议和;另一派主张投降,要求对金称臣纲贤。赵鼎系抗战派,他陈词犀利,力挽狂澜,主张组织兵力抗击敌人,多次向陈说利害。表示:“朕当亲自统帅六军,临江与敌决一死战!”在大仪镇大破金兵的主力,敌军全线退却。其后,金兵又两进犯,南宋赖有赵鼎调度有方,赏罚分明,金人始终未能。赵鼎知人善任,竭力向高保荐张竣、岳飞等抗金将领,同时对秦桧这样的斗争,绝不宽容。因此秦桧对他,想尽办法、他,便一些人赵鼎,说他嗜酒废政,贪污巨款,还说他里通敌国,最后免了他的职。秦桧欲置他死地而后快,仍多方,四处追扰,终于逼得赵鼎而死于天涯海角,让“天下闻而悲之”。孝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赵鼎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著有《高日历》一百卷,《神言日录》二百卷。
宋代著名词人、家胡铨,字邦衡,号澹庵,是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县)。他在宋高时中进士,任枢密院编修官。为人生性刚烈、威武正直。民族气节,不畏,很受人们尊重。当时宋金正在交兵打仗,秦桧等人不抵抗政策,求和,他就给请斩秦桧、王伦等三人之头,主张抵抗。为此,被贬谪到福州去当了一个小小的府署幕僚。也是为此事,秦桧等人对他,和他结下了冤家对头。后来朝廷在秦桧等人的下,与金国和议成功,他们又旧事重提,认为胡铨的是,于是就将他到广东新兴。胡铨后来因写了一首诗词,遭秦桧,胡铨被贬谪到更为荒凉的海南岛。直到秦桧死后,胡铨才被迁移回内地来。虽受此打击,然而胡铨志节未改,相反,却更加坚定。宋孝继位后,他又重新回到朝廷任职,还是仍然抗金主张。特别是在符离之战宋朝失利后,宋孝想和谈,征询了十四位朝臣的意见,抗金的只有胡铨一人,表现了他可贵的民族气节和的战斗。身为抗金名臣,胡铨将崖州当作自己前生已定的的。
马援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祖先即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号马服君,秦灭赵后,子孙为避祸而以马为姓。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远在千里之外的交址,有一名叫徵侧的蛮族人,徵侧是个女人,却生得比男子还要雄勇,在南蛮中颇有名望,因为犯法太守要抓她,于是领族人,周围几个郡的部落都来响应,攻没了六十五座城池,在交址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下玺书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军兵共一万余人征讨徵侧。马援率军沿南海岸而进,沿途开凿山道一千多里。建武十八年春天,在浪泊与徵侧大战,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徵侧一南逃,数次被击败。第二年正月,被擒斩于军中,首级送到洛阳,光武帝下旨授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