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十二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新中国的成就
四是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由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催生的新興產業大量湧現,經濟新增長點生機顯現、千枝展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快速擴大,佔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14.8%。依托豐富的海洋生物、能源和礦產資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海洋生產總值相當於P的比例提高到9.4%。
三是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佔據世界第二位。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制造業產值佔全球制造業產值份額上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之位;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從科技實力看,科技經費投入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人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位。從設施看,高速鐵營業裡程、高速公通車裡程、4G網絡規模、互聯網用戶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從國際競爭力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自2013年起穩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位,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自2012年起穩居世界第三位,與美國、日本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問: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昇級,是我國長時期的戰略任務。『十二五』以來,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哪些進展?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首場報告29日在京舉行,國家發展委副主任寧吉?作題為《『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的報告。
二是工業轉型昇級步伐加快。制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制造開始興起,成為制造業的新生力量。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昇。
答:現代產業體系是保證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礎。『十二五』以來,在市場倒逼和政策引領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產業重大結構性問題得到改善,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新舊動力有序轉換,長期發展後勁持續增強。
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2014年糧食產量達到1.2萬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個『11連增』;今年夏糧增收,秋糧增產可期,全年有望實現『12連增』。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P)年均增長8.0%,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危機後,發達國家中美國、日本、德國年均增長分別只有1.1%、0.1%、0.7%,新興經濟體羅斯、南非、巴西、印度分別也只有3.6%、3.0%、1.3%、6.9%。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以來,國際大商品價格持續震蕩下跌,股市匯市也出現較大幅度波動,並在不同市場之間共振回饋,在這樣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上半年我國依然保持了7%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0%。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而不是風險源。
問:『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質量、效益的總體情況是怎樣的,綜合國力有何變化?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以來,我們堅持把增長建立在就業基本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多措並舉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織密網,將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穩定在70%以上,使發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增進。李克強總理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新時期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城鄉就業比較充分,就業質量逐步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快於8.0%的P增速,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居民交通通信、旅游、文化娛樂大幅增多,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首次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等9領域44類80項服務項目,基本與非基本的職能邊界得以明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提昇。
問:『十二五』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較大改善?
二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昇級。『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從需求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2014年消費率提高到了51.2%,消費需求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了50.2%。從供給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服務業發展來促進經濟增長,2014年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了48.9%。從城鄉區域結構看,城鄉間、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始終處於深度調整之中,復蘇進程曲折艱難。面對比以往更加復雜混沌的情況,我國堅持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並重,充分發揮規劃的綜合導向作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資消費促進政策的關鍵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三是服務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服務業取得大發展,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佔P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過二產,成為經濟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在企業越來越依靠服務維持市場地位、產業越來越趨向服務引領制造的新趨勢下,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