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教授王飞雪攻克系列核心关键技术2016-1-26国防科技大学王飞雪,情愫:人格魅力比肩学术贡献2013年11月5日,中央总、国家、习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曾拿起一块芯片,问在旁的国防科大国家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星基与定位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的王飞雪:“核心技术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王飞雪满怀自豪、铿锵肯定地回答了习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高端科技

国防科大教授王飞雪攻克系列核心关键技术2016-1-26国防科技大学王飞雪

情愫:人格魅力比肩学术贡献

2013年11月5日,中央总、国家、习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曾拿起一块芯片,问在旁的国防科大国家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星基与定位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的王飞雪:“核心技术是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王飞雪满怀自豪、铿锵肯定地回答了习。

犹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北斗系统建设遇到了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技术经过国内专家十年攻关未获突破。当时,从海湾战争起就已高度关注国际定位技术发展的王飞雪,看到攸关的系统工程研制受阻,心情非常沉重。

步入校园,他地在科技的中学习,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决定继续读研深造。中国科学院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学校也挽留他留校深造。

他和同学雍少为、欧钢从抱回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以及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的攻关历程。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别人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探索”。

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时,、国务院、联合发来贺电,表彰学校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他和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在他内心深处,逐梦北斗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实现抱负、为之奋斗的毕生追求。正是凭着这份和热爱,他和团队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瓶颈,使中国在广袤的太空拥有了自己的“千里眼”。

情结:抉择里坚守

王飞雪从此在北斗业内名声鹊起。那一年,他才24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这时起,王飞雪正式踏上北斗定位的逐梦之旅。

于是,王飞雪着手把以前掌握的文献资料和自己的实验数据仔细研究对比,从算法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复推理论证,得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当他红着眼睛把方案摆到时任系主任的庄钊文教授案头时,庄教授眼睛一亮,细心地和他们一起,对方案进行补充,对结果进行验证。

去中科院还是留在国防科大?王飞雪再次选择了后者。

上北大还是上国防科大?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选择了国防科大。

他在北斗定位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国内外许多大企业的老总纷纷发出邀请函,许以配备个人实验室、研发队伍和优厚待遇,劝他转业,但他不为所动。

王飞雪平易。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出差乘坐的飞机、火车就是他的办公室,科研工作的试验场就是他的家。王飞雪在办公室里的文件柜上常年摆放着一个出差用的旅行箱,接到出差任务随时就走;角落里常年摆放着一个休息用的行军床,出差回来太晚了就在行军床上对付一宿。到了后来,任务没有那么紧了,王飞雪却养成了接到任务立刻就走的习惯,旅行箱和行军床也成了他办公室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王飞雪不论上班还是出差,他总随身背着一个黑色背包,各类证件、文件材料、笔记书稿一应俱全,同时包里还备有一套出差的生活用品和工作装备。

如今,无数“飞雪”已连天,在问天求索之上,王飞雪与他的团队一道,正用忠诚智慧和火热青春把北斗横亘星空!

王飞雪淡泊。2012年,北斗团队潜心10年磨一剑后首次报。上级机关通知,王飞雪等几位专家可以在两个项目中署名。但王飞雪与领导商量决定,应该给作出实际贡献的年轻人署名。王飞雪带的博士生刘荟萃在校时参与的科研项目,在她毕业三年后国防科大申报全军科技进步时,作为导师的王飞雪仍不忘要把她的名字加进去。

今年44岁的王飞雪,从小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84年10月1日,广场。阅兵式直播画面在震撼世界的同时,也深深吸引着闽西山区一个孩子的目光。1988年高考时,王飞雪因成绩优异被所在中学推荐上大学,只要考到一本线即可,然而少年时他向往的却是国防科大。

苍茫的夜空里,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古人赋予了她一个诗意的名字“北斗”。

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第17颗北斗卫星呼啸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自此,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斗转星移,今天中国自主发展、运行的“北斗”卫星系统,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开始在“一一带”的壮美行进中,保驾护航,服务全球用户。

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都镌刻着一个名字: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飞雪。北斗卫星系统工程立项21年,王飞雪投身北斗事业20年,先后攻克一系列攸关北斗系统成败的核心关键技术,用忠诚智慧与担当,托举“中国北斗”遨游。

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受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论证。论证会上,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回答质疑,得到陈院士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军队因而存在,军人为战胜而拼搏。“国家需要”是王飞雪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对身为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定位技术中心主任的王飞雪大校,学生们总是亲热地称呼“”,而不是 “主任”或者“王老师”。

情怀:科研的方向就是“国家需要”

“到2020年,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地球倾斜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系统,将实现全球定位,从此,时间与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王飞雪向记者描绘着他即将攀越的下一步科研目标,语气坚定而自豪。

二十载寒暑春秋,王飞雪始终心无旁骛地奋战在我国卫星事业的最前沿,他和团队一道先后攻克了信号快速捕获、短时高精度测距、强抗干扰能力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建设我国自主的北斗系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北斗中心灯火通明,三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彻夜不眠,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最优值!

长沙晚报记者 刘炬 通讯员 李治 杨子敬

古城长沙的夏夜,星斗满天。国防科大的北斗科研楼,灯火满窗。实验室内,王飞雪和团队战友依然如往常一样,正在向新一座科研高峰发起冲锋……

1994年北斗卫星系统研制全面启动,2003年北斗一号卫星系统正式建成,2012年底北斗二号卫星系统面向亚太地区正式开通服务,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北斗全球系统卫星。王飞雪与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便携式用户机,世界领先的监测接收机、精密测距码模块及注入系统、星载上行测距终端等星地设备。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系统体制进行升级,当时,北斗一号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正常,大家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只需适当增强入站链抗干扰能力、提升系统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稳健性即可。但王飞雪教授以一个科学家的前瞻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的一刻到来时,业内20多位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时间、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先后为之奋斗而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竟然在3年内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解决了!

王飞雪清正。2005年,他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学术丰富,在北斗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申报的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飞雪将这些支持经费由团队统一管理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