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马晶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工业科技

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马晶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1971年生,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马晶致力于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针对功能材料体系中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间作用错综复杂等理论难题,将不同时空尺度的量子力学计算与模拟结合起来,改进现有的量子化学方法与模拟程序,系统研究多种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为新材料的设计提供预测信息,减少实验探索的盲目性。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首届南京青年科技创新,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被评为“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2011-2012年度“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高校优秀员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田永君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

  田永君在新型亚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大型铸锻件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极性共价固体硬度的微观理论,发现同种原子形成的化学键存在离子性的新现象等。他带领科研团队针对“硬度的微观理论及新型亚稳材料设计”展开攻关,搭建的硬度微观模型已成为材料设计的一个实用工具,并被拓展到纳米、缺陷和薄膜等研究领域。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入选中科院首批高级访问学者,打造了一支以“长江学者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和主要研究,带领的“亚稳材料科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1项,获省部级一等1项、二等1项、三等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万立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7年生,辽宁人,日本博士。

  万立骏曾入选汤森透集团公布的2014年论文“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致力于能源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多种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及水处理等领域。他发展了化学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吸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他引超过1.5万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何梁何利科学技术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中央“五一”劳动章、北京市首届华人华侨“京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侨界杰出人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侨联、全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侨联副(兼职)等。

  保宁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1963年生,河南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博士。

  保宁师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和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非晶态合金作为实用催化材料热稳定性差和比表面积小的难题;将目前广泛应用的雷尼Ni加氢催化剂的晶态结构为非晶态结构,使其催化加氢活性显著提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晶态Ni催化剂工业生产和应用。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工业应用。非晶态Ni催化剂与磁稳定床的创新与集成,推动了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产出了重大经济效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项,获授权65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获授权2项,所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半以上在工业上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1项、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2项。

  刘正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特殊钢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和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1966年10月生,哥伦比亚大学冶金工程系博士。

  刘正东是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核电站和核动力用钢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第一线从事先进钢铁材料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工作。其中,关于超超临界锅炉管的研发,实现了我国超超临界锅炉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整台全套锅炉管)、从全到先进的历史性跨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锅炉管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他致力于百万千瓦级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原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项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全行业技术进步,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技术国际领先。相关获2014年度冶金科学技术特等。

  黄陆军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省轻金属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3月生,安徽人,工业大学工学博士。

  他一直致力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与结构参数设计、制备、塑性成形及热处理改性等方面研究工作。通过挑战粉末冶金钛基复合材料脆性大与增强效果低的瓶颈问题,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思,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设计实现了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不仅解决了粉末冶金钛基复合材料的瓶颈问题,还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其室温与高温增强效果,有望解决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对轻质、耐热、高强韧、可塑性变形材料的迫切需求。该材料在航空航天关键构件的成功制备,有望打破其他国家与机构对该类构件的技术与价格垄断。基于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他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应邀撰写Progressin MaterialsScience(材料领域最高综述期刊)综述论文1篇,应国防工业出版社邀请撰写专著1部,并获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主持与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与项目18项。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湖北省归国青年发展促进会理事。1975年生,籍贯河南,1998年毕业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国家杰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麦立强长期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设计组装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储能器件,率先提出通过二次水热预锂化、自适应褶皱石墨烯结构缓冲等改善离子扩散、电输运性能、电极材料结构稳定性的策略。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等影响因子9.0以上发表论文35篇,20余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余项,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等。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人才工程计划等。十余年在一线指导本科生开展研究工作,培养和推荐10余人前往哈佛、等世界知名高校深造,培养2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指导学生获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1项、二等4项、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多名学生受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黄立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树仁书院副院长。1970年4月生,江苏人,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

  黄立民拥有超过15年关于纳米材料合成、表征和应用的研究经验。主要研究领域是纳米材料在能源、电子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他在纳米多孔材料、碳纳米管和胶体纳米晶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创新性的工作,相关研究获得过英国新科学家、美国商业周刊及麻省理工技术评论等国际知名的报道。特别是在单壁碳纳米管的定向生长、表征及其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纳米权威、哥伦比亚大学LouisBrus教授的高度赞誉,相关亦率先实现产业化。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已发表文章80篇,文章被他引3700多次(SCI)。曾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BestPoster Award,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等。

  夏兴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65年7月生,江苏人,波恩大学分析化学博士。

  夏兴华作为分析化学方向的专家,在生物界面行为与生物传感、仿生催化材料化学与能源、限域空腔中生物行为与反应动力学机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谱等领域多有建树。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命与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分析化学:包括生物催化和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的原位研究,纳米材料的仿生制备与组装及在生物传感与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生物小与生物大的弱相互作用研究,微流控生物分析系统和单单细胞分析。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2011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自然科学)一等1项。

  杜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IEEE会员。1974年12月生,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

  杜娟,她在零维磁性纳米颗粒的生长机制,尺寸、形貌、成分等的精确控制,以及磁性纳米颗粒的宏量可控制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这些对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对一维半导体纳米线的可控制备及其器件的研究结果丰富了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导对吸附物响应机理的认识,为实现其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她在磁熵变材料的研究中取得的创新性研究对于新型磁致冷材料的探索、开发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贺军辉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心主任、研究室主任,“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会员、中国微纳学会会员、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Journal of Nanoscience主编。1965年3月生,湖南人。

  贺军辉在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功能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功能纳米结构薄膜/涂层的可控构筑及其在能源、、检/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其团队发展了多种纳米结构和纳米结构薄膜/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能源、和检/探测等领域。针对光学材料的减反增透和防雾问题,发展了高性能耐候长效减反增透和防雾涂层,大大加深了对功能纳米结构和纳米结构薄膜/涂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的认识。其团队探索了先进的纳米结构催化剂,可高效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并发展了多功能净化器件。发现了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可重复检测有毒气体的纳米材料,探明了近唯一选择性的纳米尺度机制,并成功地应用于高性能有毒气体传感器。所取得的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220多篇论文,申请了50多项专利,主编了专著2部和特刊3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党智敏 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介电功能高材料和高性能电气绝缘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

  党智敏教授在介电高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显著,主要表现在:发现了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巨介电效应和正压阻机制,开创了碳管用于材料介电性能调控和正压阻传感器的先河;了边界层电容结构陶瓷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低填充高介电的物理机制;实现了渗流型的导电相-介电相-聚合物三相高介电复合材料;发现了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低频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以上研究引领国内外介电高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发展。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入选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家。

  王际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纺织与日用化学国际科技合作主任,浙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特聘副主任。前美国保洁公司首席科学家。1959年 9 月生,浙江淳安人。

  他从事纺织化学、日用化学、高化学/物理、导电高以及高表面/界面物理化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30余年,业绩与突出。拥有超过80个美国、欧洲及中国授权专利,发表过40余篇科技论文和专著章节。他在国内外纺织化学和日用化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受邀担任美国纺织化学家及染色家协会(AATCC)董事,出版委员会。Journalof Suctant and Detergent副编辑,AATCC Journal ofResearch副编辑。兼任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专业委员会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洗涤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他发明的“健康环保型硅基干洗系统”已在北京,杭州,南京,沈阳等地推广应用。硅基干洗技术解决了干洗溶剂对健康和的危害问题,并能提高洗涤和护理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陈清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ALD学会委员,《金属学报》编委。1965年10月生,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

  陈清是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基础研究,做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包括纠正了前人对氧化钛纳米管的认识错误,首次提出并了钛酸纳米管的结构和形成机理;系统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力学和应变下的电学特性,观察到碳纳米管的超润滑,找到碳纳米管从梁到弦的转变规律,发现应变对碳纳米管能隙的影响远大于现有理论的预期等工作。在重要国际上发表150余篇SCI论文,他引5900余次。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ThomsonReuters“中国卓越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等荣誉;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朱建锋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企业技术特派员、南京市2014年度“321”领军型创业人才。1973年12月生,甘肃静宁人,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

  朱建锋长期致力于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不仅将研究进行,对社会经济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带领团队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知识进行创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表率。其中,研发的高强可溶解材料已制备了系列油气井下工具,并成功应用到致密油气压裂中,得到了规模化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曾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等多项励。

  郭少云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大学高研究所、高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62年2月生,湖北人,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高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他丰富和发展了聚合物加工成型的新理论、新技术。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VC力化学自增塑高新产业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在国际上首次自主设计建成了PVC低密度高隔声复合材料的交替层叠复合挤出生产线,实现了PVC的高性能化,为推动PVC行业高端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他率先在国际上研究高熔体的降解动力学,提出了基于松弛时间和疲劳的聚合物熔体超声反应机理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他的研究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层状复合技术开发的隔声卷材更是在出口埃及的高铁项目中被指定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四川省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中国发明专利优秀,本人获得中国复合材料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徐时清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理事。1975年5月生,四川省安县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学博士。

  他是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先锋人物,在光子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研究上颇有建树。他创新性建立了高光学质量光子玻璃材料熔制的热力学模型,自主设计出新型高效发光稀土多组分光子玻璃,攻克了光子材料领域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新型高效发光稀土光子材料与器件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曾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9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3项,2013年浙江杰出青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

  王强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铸造学会理事,第四届凝固、铸造和精炼数值计算先进技术国际会议。1971年4月生,山东烟台人,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

  作为我国冶金工程领域创新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外场下冶金与材料过程控制研究,在电磁冶金、强材料领域取得不俗成就。他完善了冶金和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电磁流体力学基本理论,提出了几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多个电磁冶金新方法;他发展了强下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核、晶粒长大与迁移、界面转变、组织演化等基础理论,为利用强提高材料性能、开发新型材料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他所开发的电磁冶金新技术已在我国多个钢铁企业进行产业化。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获省级二等以上励1项、国际励4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国际专利3项。发表论文190余篇,学术专著2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20余次。

  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72年10月生,湖北汉阳人,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博士。

  唐瑜的研究使稀土配合物从功能向功能材料拓展,取得的研究对稀土功能配合物的器件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她建立了调制稀土配合物荧光信号的新方法,为稀土功能配合物器件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基于配合物与纳米反应器的超组装、能量传递通道构筑以及与基质功能复合,发展了多功能稀土配合物生物荧光探针组装新策略;基于配合物与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及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多色发光稀土复合薄膜器件,为稀土配合物的器件化应用提供新思。

  房建国 功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化学会第17届理事会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1977年11月生,江苏人,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他专注于利用小化合物来调控生物体氧化还原体系。首次发展了可以在活细胞内实时监测TrxR活性的小探针TRFS-green,为研究TrxR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工具,2014年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他发现啤酒中所含的一种名为黄腐酚的活性可帮助大脑抵御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侵害,成为2015年初全球各大报道的焦点和热点。

  邱建荣 华南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964年2月生,浙江宁波人。

  他是我国信息功能材料和超快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物理机制及其在信息领域应用的开拓者。他带领团队发现了Bi锗酸盐等玻璃的超宽带近红外发光,首次提出了基于低价Bi离子的发光机理,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发明了熔体-管法制备低损耗高增益光纤新技术,首次实现带宽200nm的光通讯波段超宽带光放大,为实现100Tbit/s超高速和超大容量信息传输开辟了新的途径。提出在纳微尺度对玻璃进行结构剪裁和化学调控,创造性地将飞秒激光作为玻璃微结构修饰工具进行三维微结构调控,开拓了一笔画直写光波导、三维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明了基于离子价态及偏振依赖纳米光栅的10Tbit/cm3可擦重写超高密度光存储,为解决大数据时代存储的关键问题奠定了基础。获国际励4项,其中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人,首获美国陶瓷协会MoreyAward;作为华人,首获日本陶瓷学会学术、阿贝基金Otto-Schott ResearchAward。发表论文4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215篇),被SCI他引9180余次(h因子48)。获国内外发明专利54项(国外4项)。

  江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表面工程事业部研究员、副主任,“单晶金刚石及其电子器件泛太平洋国际研发与产业联盟”理事、发起人。1967年2月生,人,日本大阪大学材料物性博士。

  江南,在金刚石/金属界面强化技术、CVD单晶金刚石合成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自主开发微波等离子体CVD沉积金刚石系统,利用自主工艺实现稳定高速外延生长(亚毫米级/小时)。与国外同类型设备相比,成本降至30%以下,该系列为开发国产金刚石精密加工工具乃至克拉级透明钻石及彩色钻石珠宝等提供强了有力技术支撑。借助其在真空与CVD涂层装备设计开发方面的长期积累,针对国内真空涂层装备企业普遍存在的装备与工艺严重脱节这一短板,紧密地将设备与工艺有机结合。先后获得2014年度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三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最佳科技转移”。迄今为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拥有日、美及PCT专利60余件。

  张中武 工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编委。1972年2月生,辽宁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他在新型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发明了利用具有层级结构的纳米相沉淀强化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超低碳低合金铁素体钢,他开发的低温用钢也已经试用于某军船。他首次提出了沉淀析出纳米相中空位的定量表征方法及辐照脆性的新机制,在耐辐照合金的设计和具有优异稳定性纳米相强化合金设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他在晶界选择性迁移机制上的发现,为实现晶界工程所需要的控制晶界结构特征分布尤其是获得小角度晶界和孪晶界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研究通过控制材料显微结构、优化材料性能提供了新的方向。他的研究发表于ScientificReports、ActaMaterialia等多家国际权威期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由于在纳米相强化钢领域的杰出贡献曾被遴选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网站封面人物。

  唐建新,苏州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OLED工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1979年4月生,山东人。博士毕业于城市大学。

  唐建新一直从事有机光电子学器件物理研究,突出。他创新性提出和发展了新型纳米压印仿生微纳结构光学耦合调控和表面等离子光局域增强能量传递调控方法,实现了OLED和OPV效率的显著提升。率先发现了有机异质结界面能级结构的共真空能级准则与费米能级钉扎间转换的基板依赖性,提出并发展了有机界面肖特基势垒电负性模型,突破了传统的肖特基-莫特模型,阐明了界面局域电子态与电荷转移特性的作用机制,为有机光电器件界面电荷输运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借鉴。2013年获批科技部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王政 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教授。1973年8月生,人,吕勒奥科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

  作为回族自治区首批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王政带领多孔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围绕解决煤制烯烃催化剂、煤化工过程中溶剂脱水、盐水分离膜等重要化工单元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主持承担完成1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批准登记科技4项。曾获首届自然与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1次,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各1次。主持申报的“煤基替代能源中的高效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性能研究”科技,获201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2012年获13届青年科技,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