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社区“4+7”处方诞生!带量采购转向基层,千亿市场遭冲击
【编者按】东莞市莞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了首张“4+7”药品处方,标志着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基层。随着带量采购全国扩围,今后广大的消费者不仅是在全国三甲医院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药品,更为关键的是,当“4+7”落地基层之后,解决了药品同城不同价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届时院内合理用药、处方外流等一系列改革新政也将真正成为现实,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将迎来巨变。
本文来源于健识局,作者小米;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基层社区的首张“4+7”带量采购处方诞生。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东莞市莞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了首张“4+7”药品处方,这也标志着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基层。
首张“4+7”药品处方的购药参保人是莞城街道的一位患者李女士(化姓),她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医生为她开具的处方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0.07元/片),瑞舒伐他汀钙片(0.23元/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54元/片)。
这相比于以往,李女士今后的药品费用将从原来的4474.9元/年,减少至现在的1036.6元/年,降幅达76.8%。
东莞市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科科长刘建荣表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幅度降价,主要受益于“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扩围。
随着带量采购全国扩围,今后广大的消费者不仅是在全国三甲医院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药品,更为关键的是,当“4+7”落地基层之后,解决了药品同城不同价的问题,让整个的医药市场已无漏洞可钻。
事实上,自4+7带量采购试点执行以来,三甲医院与基层市场的同药不同价的问题已引发各级关注。
据健识局了解,从国家医保局的部署安排看,未来至少对于通过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实现药价、医保支付价格统一。业内普遍认为,届时院内合理用药、处方外流等一系列改革新政也将真正成为现实,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将迎来巨变。
零售药店跟进4+7 重塑市场确保药品同城同价
2019年9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这也宣布了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正式启动。试点扩围中选价与扩围地区2018年同品种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随后,各省市卫健委、医保局相继发文,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跟进“4+7”带量采购结果。但也在个别地区出现了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原本在社区医院或药店长期购买的用户,又返回到三甲医院就诊。
这也迫使跟进4+7带量采购,成为零售药店和社区医院的选择。12月10日,山东漱玉平民药房发布通知称,坚决执行国家医保局政策,从即日起,山东全省1600余家门店将统一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
陕西怡康医药集团在三天之后也同样宣布,其陕西全省1300余家门店统一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14个品种与医院同品同价。同时,怡康医药还表示将继续努力与更多中选品种相关企业进行洽谈。
同月,老百姓大药房官微发文称,正在利用全国布局的规模优势,与各大品牌厂家积极洽谈;坚决执行国家中标价格,全国22个省的超5000家门店与医院“同药同价”。
而此次“4+7”的首张处方在东莞开出,也就意味着带量采购正式进入基层医疗机构。随着4+7全国扩围改革的深入,带量采购将使得全国的药品趋于同价。
业内普遍认为,在同药同价、医保控费、取消药品加成等一系列政策的干预下,公立医院将彻底放弃了追逐利润的动力,未来处方外流市场将被激发。
中康CMH数据显示,2018年零售终端全品类市场总体规模达3842亿元。在处方外流刺激下,这一数值将翻倍,甚至井喷。
随着药品价格的动态调整,第二批带量采购结果也即将公布,未来同城同价的政策无疑将在基层以及零售市场落地,这极有可能将重新建立药品采购的评估,影响药品配送和分包的销售体系,重塑市场格局新秩序。
第二批带量采购启动在即 大批患者将从三甲医院转向社区医疗
就在“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之际,第二批带量采购也正在启动。
2019年12月,上海阳光采购网宣布开展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共涉及33个药品,50个品规,并将于今年1月17日在上海开标。
相比于去年的带量采购,第二批药品采购谈判的方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肯定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以价换量”最终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药企胜出。
平安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带量采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大幅节省医保资金。“4+7”带量采购可节约59.88亿元药品支出,比例高达76%。而联盟地区的25个品种降价后的合计市场规模为不高于92亿元,在降价之前的市场规模为371亿元,节省278亿元。
事实上,带量采购正在倒逼零售药店和社区医院必须降低采购成本。有分析人士指出,任何一家机构不跟进进带量采购都会面临客户流失的局面,若强行跟进,又要面临利润大幅缩水的挑战。
毫无疑问,在医药政策收紧、客流下滑、经营成本升高等多重压力下,基层以及零售市场将面临着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的挑战,整个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有分析人士指出,社区医院今后可与三甲医院组建成医疗联合体,处理部分非危重病人的一般诊疗,而零售药店生存的关键是,销售三甲医院常规之外的药品,作为其重要的诊疗补充存在。
在国家医保局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简称“DRGs”),医保控费、按病种付费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但其成本却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因而,在财政没有增加补贴的情况下,体量庞大、粗放经营管理的公立医院所承担的压力不言而喻。
未来,无论是处方外流,还是双向转诊,如何将病人安全、可靠地将病人合理的转出,是每一家参加医院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从第一轮实施效果上来看,在减轻医保负担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质优价廉的药品。2020年起,“带量采购”+“国家医保准入谈判”仍是医保部门对药企进行大力度压价,医保基金“腾笼换鸟”的重要政策手段。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