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业科技

疫情对医药健康产业的长远影响及地方发展路径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药健康产业战略价值提升,在与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并从产业大数据治理、科研创新加速、BT与IT融合等三个方面对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形成长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火石创造,作者陈凯;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疫情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一)产业大数据治理进入新阶段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新冠病毒受害者跟踪、医用物资供需对接、个人健康码等大数据治理应用场景发挥出较大的价值。疫情过后,我国城市管理的“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应用”将显著强化。与疫情关联最为紧密的医药健康领域,在经历过此次疫情的洗礼拷问之后,传统的治理方式将加快改变,涵盖重大疾病预警、大健康管理、地方产业发展管理、产业供应链整合等众多环节的大数据治理将持续强化,并向着更趋精细化和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在疫情中,各地积极开展对本地医药健康企业的调研梳理,推动防疫抗疫物质的研发生产,但在十万火急的抗疫防疫中,传统的“表格调研思维”又显得如此笨拙。此次疫情,进一步暴露出经济正常运转所不能充分揭示的供需不均衡、物质周转慢、统一调度及协同协同性差等问题,医疗机构、物流企业、物资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等各类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疫情变化的动态供应链管理网络存在缺失,以至于包括火石创造在内的很多市场主体去补充该供需网络的一些环节。

(二)科研创新加速带来发展新机会

为应对此次疫情,国家、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推进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为疫情防控提供应用成果的同时,将在短时间内集中孕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并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及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16年来我国两次发生冠状病毒疫情,或许将促使我国重启一些病毒科研项目,并推动长效支撑机制和生物安全监管机制的突破。

从国家科技部启动的四批应急攻关项目看,重点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检测诊断、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及疫苗研发等方面进行部署。北京、重庆、潍坊等不同层级的城市积极开展疫情相关的科研项目攻关,在推动近期应急项目攻关的同时,也鼓励一些长期科研项目的开展。

表1  我国部分地区科技抗疫政策

(三)BT与IT融合迈上新台阶 

与2003年非典疫情不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超算等数字科技兴起,并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情研判、诊疗救治等医药健康场景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较大规模的应用场景空间将更好的揭示应用中的系列细节障碍,进一步推动数字科技在医药健康领域应用的技术成熟、模式完善和标准统一。

同时,结合此次病毒疫情所暴露的医疗资源不足且区域间不均衡、信息化建设不足且不同机构间信息化水平差距大、部分医药研发环节存在较大短板等问题,国家将出台政策加快数字信息科技在医药健康领域中的应用,进而推动远程医疗、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研发、智能医疗救治等新业态的发展。

表2  国内部分数字科技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

疫情影响下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路径演变

(一)加强医药健康产业组织体系建设  

此次疫情事件发生在国家连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三个“健康中国”文件之后,其将推动我国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资及传染病领域的投资,加快激活国家、社会及公众各类主体“健康行动”的潜能,形成国家投资、政府消费、社会供给和民生需求相统筹的经济提振新动能。

为抢抓医药健康投资新机遇,结合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承接疫情防控科研成效,各地应增强医药健康发展的组织建设能力,可统筹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成立医药健康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统筹推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病毒瘟疫综合防控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健康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发展一盘棋,实现民生事业、城市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统筹。

加强医药健康与城市建设相统筹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成立医药健康与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发展专项基金,构建长效机制,统筹卫生防疫体系、医疗资源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投资方式,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投资和社会民生投资的有机结合,吸引医药健康创新的资金支持。

(二)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此次抗疫所形成的全社会数字化思维,防疫医疗物质应急供应链管理缺失、健康城市大数据监测及管理的失效、对本地拥有科技抗疫能力企业的资源摸排慢等将推动各地加强医药健康产业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以便提升本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是构建产业数字化管理能力。建立数据实时动态更新的重点企业信息档案库,构建清晰的企业画像,将显著提升本地产业监控管理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产业数字化管理将有助于地方迅速掌握本地应急医疗物质的产能,科技抗疫企业的创新资源。

二是构建产业数字化招商服务能力。通过智能化产业情报监测体系及基于大数据+AI的智能招商系统建设,便于产业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重点发展领域、重点企业的全维度动态信息,服务本地招商工作的开展。比如通过对全国抗疫科研攻关项目的进展及服务需求进行动态监测跟踪,推动成果的本地转化对接。

三是构建产业数字化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区域资源线上化、资源管理流程化服务,以企业及服务资源精准画像为基础,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全流程。构建B2B创新资源服务与交易,链接全国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降低企业创新资源获取周期和成本。

(三)结合不同区域特色,形成五大发展路径突破 

1、以优质医疗资源导入为支撑的医研产示范基地建设

疫情之后,国家及各省(市)为提振实体经济,弥补医疗资源短板,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级医疗中心的建设中会加大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对于部分本地区重点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可争取建设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国家级或区域性医学中心,并突出传染病专科特色,推动疫情防控服务、智能救治、病毒传染防控策略、高致病性病毒监测与预警等方向的研究,打造医研产融合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集聚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学科研、药械研发、审评检验等高端资源,完善具有健康产业特点的医研产综合协同政策。

2.以病毒防疫科研为引领的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鉴于16年内我国发生两次对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的冠状病毒疫情,预计疫情过后,我国将在加强安全监管的同时,推动病毒微生物领域的研究。

对于在病毒微生物研究领域具有国内较好科研基础的地区,可借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模式,争取建设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防疫研究院落地,推动病毒病理学研究、抗病毒药物研发、防控装备研发、检测试剂(盒)与设备开发等专项研究,形成基础科研、感染病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药物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3.以医药健康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示范基地

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较大规模应用,部分业务形成了较好的市场接受度、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模式清晰度。应用数字科技的医药健康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将面临较大的增长空间。

对于部分新一代信息科技具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可积极推动医药健康与数字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围绕5G医疗、AI医疗、药物智能研发、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机器人等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应用方向,实施“医药健康+数字”融合工程,培育医药健康数字服务新业态,打造全国医药健康数字服务中心,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药物早期研发、药物临床数据分析、医学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形成生物数据集成开发应用领先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字服务新业态。

4.对接科研应急攻关项目,推动本地优势领域转型升级

此次疫情防控科研项目,开展了新型日常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技术研究、消毒杀菌技术与设备、非接触测温设备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对相关领域的转型升级具有较大支撑作用。

对部分生产传统医用耗材的地区来讲,此次病毒疫情会推动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因而对这些地区来讲,应借助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加大相关领域的产业创新支持和关联项目的转化落地,促进某个细分领域的集聚发展。同时支持本地企业的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柔性智能制造基地。

5.以医药健康为特色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区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次会议,我国下一步将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家储备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2014年以来,我国共认定3批20个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但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基地建设基本为空白。

对于部分交通区位好、物流基础好、具有较大医护物质产能的地区,可争取建设以医疗卫生用品为特色的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应急物资产能保障中心,打造集物质储备、应急医护物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医药第三方物流、电商物流等功能为一体,并向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研发转型发展的国家医药健康应急产业示范区。

每次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剧烈冲击,都会为未来孕育变革的力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半个多世纪来对全球影响范围最广的事件之一,必将对生物医药产业从治理方式、基础研究突破、成果转化、政策体制、产业业态等方面形成潜移默化的深化影响,并为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发展机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