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工业科技

互联网医疗:疫情不是“新风口”

【编者按】就像疾病传播的速度可以因为人们的努力变小,也可以因为人们的忽视变大一样,互联网医疗产业能否快速进入成熟期,同样取决于各个角色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是否会在疫情后全面反思,以真正务实的态度梳理这个体系中的问题,并对各类创新解决方案进行鼓励,这是决定产业发展快慢的关键。

本文发于腾云,作者为腾云特约作者戴廉;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不再有“颠覆医疗”的豪言壮语,也不再有“移得动,移不动”的争论,互联网医疗这三年走得颇为平静。我们没有想到,“新冠疫情”成为刺激互联网医疗的一支强心剂。

疫情期间,多个平台都推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问诊专区,收获了用户量和问诊量的大幅提升。比如微信“支付”页,从1月26日开设“新冠肺炎疫情专区”起,截至2月6日,短短10天内,日服务超过千万用户,核心服务日接口调用次数超过十亿。

除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疗机构也纷纷推出疫情期间的专科在线咨询平台,以缓解门诊压力。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的线上专科咨询服务甫一推出就备受热捧。

在14亿人共同“宅家抗疫”的时期,互联网诊疗平台以“无接触”的方式,满足了医疗需求;互联网科普平台,以有理有据、生动明了的方式传递了医学信息;互联网购药平台,让宅在家里的人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必须的药物;互联网会诊平台,在医疗机构之间开启了远程病例讨论的通道。说互联网医疗是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实不为过。

对这个第二战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给予了政策支持。2月18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制定公布互联网复诊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2月23日,上海市医保局表示,上海将具备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参保患者复诊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一时间,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新风口”之说甚嚣尘上。问题是,这些“战时”的特殊需求到底是不是一次新风口?经历过高峰和低谷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将如何迈向发展的成熟期?

01互联网医疗:走出“战国时代”

作为一个曾经的互联网医疗人,我亲历了互联网医疗自2011年起从萌芽、增长到“去泡沫”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那个周期里各种豪言壮语、心潮澎湃、灰心丧气。所以,面对在疫情下快速升温的互联网医疗,我想从上一轮互联网医疗的起落谈起。

因为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比其它行业多几分理想主义的色彩。

几乎每个互联网医疗的创始人谈到自己的创业初衷时,都会提到家人的就医经历:好大夫创始人王航在孩子两岁时创业,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因为侄子的求医经历创业,春雨创始人张锐出身医生家庭,“从小目睹医生之不易与病人之艰难”……中国医疗行业的痛点实在太多,似乎抓着哪个点都是个创业的好“IDEA”。

这些痛点和理想,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迅速发酵,酝酿出了一个言必称“颠覆医疗”的时代。

我至今还记得,春雨医生的张锐在一次发布会上,激情满怀地站到咖啡馆的桌子上。不远处,是他的狗狗。那真是上一轮互联网热潮中一幅极具代表性的画面。当时,张锐以及他所代表的互联网医疗,给传统保守的医疗行业带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震撼的青春反叛者的形象。2015年,他与时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一个会场遭遇,围绕互联网医疗能否“去中心化医院”、“有没有商业模式”等问题论战颇为激烈。

几年后张锐意外去世,这幅画面也显得格外令人唏嘘。

互联网医疗真正火起来,是2014年。那一年,腾讯通过大笔投资入局,以当时的行业最高记录领投了还叫“挂号网”的微医;阿里通过支付宝和阿里健康,双路布局互联网医疗。

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全面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大圈地”时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