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持续升级趋势不改——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给消费市场带来什么影响?针对当前形势,如何更好地释放和合理促进消费?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
记者:春节长假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黄金周”,您认为此次疫情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王微:可以说,春节是我国消费市场最为活跃、各类消费集中释放的时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正值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无疑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城乡居民消费产生冲击,但总体上难以改变我国消费持续升级和加快创新的趋势。
短期来看,有两方面影响——
一是疫情会对城乡居民消费活动形成较大抑制,致使正常消费释放受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相对较高,防控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因此,短期内会较大幅度降低消费需求,包括购物、餐饮、旅游、住宿、文化、教育、娱乐等。相比较而言,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而今年春节期间大量商场和餐馆停止营业。
二是疫情对居民消费心理及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不理性消费。疫情出现以来,虽然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仍出现一些大量采购乃至抢购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和疫情防控用品的恐慌性消费。再加上春节期间部分行业停产或放假,一些生活用品和防控用品供应不及时或库存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推高了商品价格。
记者:您刚才谈到疫情可能会对消费市场产生一些短期影响,那么长期来看会有多大的影响?
王微:从长期来看,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韧性足、潜力大。这一事件不会削弱这些优势,甚至可能成为产生重大创新的机遇。2003年“非典”期间,消费市场也一度遭受巨大冲击,但却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创新探索机遇,为其后网络购物、O2O(线上到线下)网络服务消费等一系列消费模式创新开辟了市场空间。
我们注意到,在此次防控疫情期间,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了不少新的创新探索,如电影新片发行从影院走向了互联网新媒体,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新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更多应用等。相信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还会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业态、服务模式创新,同时也有利于跨境电商等贸易创新方式的发展。
总体来看,疫情的暴发及其蔓延,虽然会对当前消费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但危中有机,也会带来创新机遇。
记者:针对当前形势,应该如何更好释放和合理促进消费?
王微:针对当前情况及适应消费创新的大趋势,更好地释放和合理促进消费,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是应当更注重舆情引导,特别是注意做好信息公开,对群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正面的、充分的、合理的解释,尽量用事实和数字说明问题,减少误解和虚假信息生存空间,减少社会恐慌,恢复居民信心和消费预期。
二是做好民生产品和应急物资的市场供给保障。由于假期延长和对大量流动人口隔离观察等方面的要求,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大量就业人口返城和企业复工。一方面,针对防控疫情的紧缺用品,要加快复工和给予支持,确保应急物资供应稳定;另一方面,针对鲜活农产品(000061,股吧)等民生产品,要尽快恢复批发、零售、物流等行业的正常运营,加强产地与销地市场对接,确保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稳定。
三是鼓励创新和灵活就业,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展,鼓励相关药品创新研发,鼓励有利于灵活就业的新型企业发展。此外,鼓励跨境贸易创新,更好应对全球疫情变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姚 进)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