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边际效应减弱 施策亟待更精准
[摘要]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余额增速12.1%;新增社融5.07万亿元,存量增速10.7%,均高于市场预期。
盘和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2月2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综合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择机实施2019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释放长期流动性。
初步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央行已对市场、对金融机构实施了10次以上操作,包括CBS、MLF,再贷款、LPR,还有可能实施定向降准等,核心作用都是释放流动性,对市场信心和流动性等产生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1月份信贷和社融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余额增速12.1%;新增社融5.07万亿元,存量增速10.7%,均高于市场预期。可以发现,在央行频繁使用工具的同时,信贷和社融不断破纪录,但是对经济提振的直接效果暂时未得到明显体现,不少中小企业仍然在现金流断裂的边缘,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政策工具的边际效应在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有关。
除了疫情前期央行实施了超预期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按期调整MLF和LPR这几项总量型货币政策,现阶段的政策更注重结构性调整,这是因为不同市场主体对流动性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根据泰勒规则判断货币政策路径,在经济下行时仅采取普遍降准降息的策略,政策的实施效果将因经济主体而异,实际效果或将不及预期。
以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为例,中小微民营企业较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天然劣势,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资金状况恶化、信用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意愿收紧,若采取总量型货币政策,银行更愿意将资金提供给风险更低的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纾困程度有限;但如果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提高信贷规模,降低信贷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得到缓解。
实际上,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时都应保持稳健的基调,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到宏观调控全局之中。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性政策的实施更为灵活,外部时滞较短,政策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虽然我国当前的宏观杠杆率增速较缓和,但宏观杠杆率仍较高;近期消费指数均处于高位,经济依然存在较大的通胀压力;而且大水漫灌还会加大汇率贬值压力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压力,种种因素都限制了货币政策大幅宽松的空间。
实际上,央行在发布新一轮的货币政策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个基点;允许符合规定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后申请再贷款,在不明显增加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保障流动性的精准滴灌,引导资金流向更紧缺的地方。
当然,在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强化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重视和加强政策效果的实现,真正将金融政策效力落实到企业身上。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