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用“工匠”助力江企升级 ——记江门市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实训部教师
此外,邝幸胜认为,制造业要强大,技术是支撑点,但基本功是关键。“很多学生认为普通加工工业或者人手操作工艺不需要基本功,但我认为那才恰恰是最关键的因素。要想提升技术,基本功必须要扎实。技术只是让你提高效率,提高精度,当技术提升遇到瓶颈时就是反映基本功的时候了。”他,学校要重点抓基本功教学。
留着短头发,黝黑的皮肤,穿着黄黑相间的工衣,江门市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实训部教师邝幸胜在人群中并不出众。然而,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教师,却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
近年来,邝幸胜在完成日常教学之余还积极配合学校推进校企合作。“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既能为企业输送人才,也能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帮助其提升技术。”据了解,目前江门市技师学院与海信、中车等企业保持着合作关系,并开办了员工教学班。邝幸胜说:“教学班涵盖了数控、电气等基本的技工专业,老师会到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技术与升级的方案。”邝幸胜说,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研发的技术平台。企业在学校的协助下开展技术研发,可以减少企业在设备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
邝幸胜表示,“工匠”要求工匠不断夯实自己的基本技能,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来打造自己的产品。“‘工匠’还要求我们扮演‘传承’的角色,不仅自身的技术得到与发展,同时也要把自己所学到的本领他人,让他人的技术也得到提高。”他认为,工匠在进行提升的同时,也要把技术和传承给他人,同时还要他们如何,“要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行’的工作态度和敬业,这样做事才会用心。”
【人物档案】
针对目前企业工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邝幸胜则认为,企业从不缺人才,缺乏的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我们经常与企业内的工人进行接触,虽然他们在技术层面上比我们优异,但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邝幸胜认为,制造业之所以“强悍”,与人的“工匠”密切相关。对精品有着的和追求,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从不敷衍了事,造就了制造业的强大。“中国制造业的最终目的是把价值最大化,个别企业甚至犯法,不惜通过偷工减料来谋求利益,这些都不利于制造业的长远发展。”邝幸胜说。
邝幸胜使用千分尺对零件进行测量,加工精度达到0.01毫米内。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比如做一个矿泉水瓶的瓶盖,现在厂商要求的密合精度是0.02毫米,要想达到这样的精度,大部分技工需要依靠最先进的机床才可以实现,但目前在江门,很少有生产厂家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即使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也非常高。”邝幸胜说,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他时常带着学生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企业现有的工具标准来完成高质量的产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现在邝幸胜已经帮助江门多家制造行业的企业完成了技术。“我觉得这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邝幸胜自信地说。
对于“传承者”这个工匠新角色,邝幸胜认为,不仅自身要“工匠”,也要为后辈这个,而且要让这个代代相传。“不仅自己要做好,还要别人也要精益求精,社会需要的是这种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奉献的心,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应该贯穿于各行各业中”。
校企合作
既要精益求精也要代代传承
姓名:邝幸胜年龄:31岁
(江门日报记者/傅雅蓉实习生/叶隽毅通讯员/樊林谭颖文)
2006年,在江门市技师学院毕业后,邝幸胜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被学校选中,留下来担任数控专业实训部的教师。这一做就是10年。10年来,邝幸胜除了不断自己的手艺,更是结合江门企业的需求,不断钻研利用普通机床和便宜的刀具,制作出精度更高的成品。在教学方面,邝幸胜也用自己的努力和广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用他的话说,“企业从不缺人才,缺乏的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
深入研究
帮助企业完成技术
匠人匠心
在教室内,邝幸胜聚精会神地为学生们模具制造的注意事项,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疑问,他都会完整地进行解答,并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钻研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争取把产品做到最好。
输送优秀技工助企降低成本
江门是广东省老牌工业城市,孕育了一大批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匠,他们为江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为珠西战略的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目前江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重振江门制造雄风,更离不开“工匠”及“工匠”。本报从今天起将与江门市总工会联合开设《寻找侨都工匠》栏目,将陆续报道江门各行各业的杰出工匠,传递江门制造振兴发展的脉动。敬请垂注!
工龄:10年特长:数控技术
关于理财讯-联系方式-版权声明-诚聘英才-广告服务-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2006年至今,邝幸胜一直从事数控工作。他告诉记者,在现在的数控行业,机床和刀具不断更新换代,要做出精确度更高的产品,用普通的工具很难实现,一般需要企业引进更加先进的机床和更昂贵的刀具。
职务:江门市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实训部教师
编者按今年《工作报告》发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的号召之后,具有踏实肯干、、致远的“工匠”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推崇,而这不仅是当下企业改善供给、满足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