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推进草业与研究,扬州市生态科技城
邓荟雯本报记者芦晓春
今年,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与研究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三结合,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在科技服务上,“双百对接”、技术服务、宣传展示、条件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一是依托市农林科学院,在京郊建立了12个“双百”对接。二是为小汤山农业科技园、花海园区景观、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园区等10多家京内外单位,提供生态景观草技术服务累计20余次。与密云区科委共建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惠农行动计划“专家工作站”,为油鸡健康养殖、林草复合系统构建、物联网等提供科技服务。三是在大兴区安定镇东白塔村组织召开“林—草—鸡复合系统现场观摩会”,园会花境大赛、第五届现代种业博览会等活动中展示生态景观草品种22种,展示面积500平方米,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四是积极推进工作条件建设,进行“市退化土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长期定位监测站建设”,目前,正在通过市财政项目购置相关仪器设备,积极申请进入国家林业局生态站站网系统;在小汤山试验,依据卫星定位图像和实地勘测,绘制了小汤山试验站内土地使用示意图等其他工作;在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种植各类能源草资源,建立了涿州能源草种质资源圃。在平台建设上,建有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中心中心、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果)─草─畜(禽)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国际合作和园林质检中心等平台,在项目申报、宣传展示、交流合作、科技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了作用。2016年上半年,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果)─草─畜(禽)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市科委课题1项,开展示范观摩活动1次;依托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中心中心,联合共建1个;依托园林质检中心提供科技服务10余次。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在科研进展上,目前,该中心在草资源评价、筛选与逆境生理研究、草资源育种研究、生态研究和生态农业等课题研究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研上,上半年,该中心获得了市科学技术三等1项,获得中国草业科技二等1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新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选育的5个草品种通过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论文21篇。
在示范推广上,对生态景观草景观的提升、林地果园种草低密度生态散养油鸡、生态种养产业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在园区、山区、平原造林区、湿地、公园等不同,展示新品种近40种,展示面积15万平方米,为密云区蔡家洼、区黄山店村、顺义区舞彩浅山地提供生态景观草新品种30余种,完成景观提升面积10万余平方米。二是在京郊4个区县的4个养殖实施“林地果园种草低密度生态散养油鸡”的技术示范推广,累计建植林间草地200余亩,低密度散养鸡1.7万余只。该技术模式不仅对林果、草、鸡产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我国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模式样板。三是依托市科委“密云水库区生态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建立了生态林果、生态花卉示范和生态养蜂示范三个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