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见证青海玛沁县的脱贫路
中新社西宁7月5日电 题:两岸记者见证青海玛沁县的脱贫路
作者 王捷先
青海省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坐落在海拔3500米的群山中,这里的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坑洼的土路迫使司机不时下车查看路况。
资料图:青海玛沁县优曲民间藏戏团广场上表演。才让 摄“肉保,有钱后有什么打算?”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李宗芳首先提问。藏族村民肉保畅想,将来要在这里开个厂,做羊毛加工生意。据村干部介绍,五年前肉保还在领取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台联“两岸记者走进青海”报道团,探访青海省玛沁县的脱贫路。
年扎村地处三江源区域,偏远的高原地理位置,加上生态保护要求,使得很多产业无法进入,村民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
32岁的肉保第一次面对采访没有太多拘谨,面带笑容直视记者镜头。他介绍,2015年第一次拿到了4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而此前每年不过600元。收入的增加源于加入了村民合作社。
2014年,当了40年村支书的长寿向上级打报告,要建立合作社来改变该村长久的落后面貌。随后国家投入200多万元人民币,村民可以用牲畜、草山和劳动力入股。
“村民最开始不愿意加入合作社,主要是担心草山、羊群入股之后就不是自己的了。”长寿对记者说,那一年大大小小的会开了40多场,动员村民加入。
具体增加了多少收入,是《人民政协报》记者修菁最关注的问题。2015年合作社首次分红30万元,肉保就尝到了甜头,带动周围村民加入;次年合作社分红63万元,翻了一番;2017年,村民共得到分红104万元。
合作社内,几百只羊成为两岸电视媒体镜头前的主角,下大武乡党委书记三智布指着面前的羊群说,“我们有这样的18群羊,7000多只,还有一个养牛的合作社,草山45.33万亩。”
被问起今年能不能实现脱贫,三智布加重了语气:“摘帽绝对没问题,我们草山的承载力是14000只羊,用不了三年我们把羊群翻一番,牧工年收入最少也得上万。”
“接下来就是要招商引资,把我们‘年扎村白藏羊’的品牌打出去,用羊毛做衣服、袜子,挣的钱就不止这个数了。”三智布对中新社记者说。他表示,年扎村是一个示范典型,乡里还有两个贫困村也用了这个模式。
据玛沁县官方统计,2016年该县确定有贫困县14个,通过3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已有11个贫困村退出,1987户645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赵一存表示,非常有幸到这里用第一视角感受社会变迁,与村民畅谈,挖掘中国故事、百姓声音,中国西部的变化太大了。
当晚,修菁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跨越几千公里,看到了他们的脱贫故事,真心为他们开心。”(完)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