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中科院“十二五”答卷:用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中科院还聚焦社会民生需求,实施了一批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产生活切身利益的许多技术难题。其中“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工程,实现农户自主联合,开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2013、2014连续两年实现户均现金增收2000元以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面临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关键问题,在、山东、天津、辽宁等地区的27个县市建立了36个核心示范,已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海洋生态牧场建立了10000平米标准化育苗车间,开展了莱州湾本地生物资源的种质保存、提纯复壮,养殖示范面积已达3万亩海域,实现了集中连片式的立体生态循环型高效养殖体系……“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凭借自身的科技产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虔)在谈到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时,很多人会感到“不明觉厉”,却无法想象这些“高大上”的成就如何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联系。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给出了一份数据,详细介绍了这个中国科学界的“国家队”在“十二五”期间,如何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通过科技转移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利税超过2200亿元;院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累计1.5万亿元,利税总额超过800亿元;与企业合作开展了2.6万项研发课题,为1.5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院属科研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307家,创造就业岗位1.6万个;在39个院级科技平台上集聚了超过1.3万人的社会科技力量,累计完成转移项目超过490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1200个,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10万人次;同时,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共有254位中科院高级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创业人才5168人。
在支撑服务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科学院聚焦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科学前瞻和技术预见的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相关。《高原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全球粮食生产监测预警平台”等,都是中科院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发挥智库作用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