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二人谈—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各重点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源状况,确定各片区优势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特产品品牌,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继续深化完善区域性扶贫开发规划。组织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引导贫困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区域合作平台。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事业。推进贫困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对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支撑作用。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的法律制度。制定“国家反贫困法”或“中国扶贫法”,通过法律刚性约束规范和社会扶贫开发行为,使扶贫开发治理轨道。
强化五大举措
瞄准六大重点
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以14个连片特困区和其他重点县和贫困村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精准化的分类级差管理,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进行贫困程度分级分类管理,实行重点扶持、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的扶贫方针,在生态脆弱地区可采用生态移民扶贫措施实现精准施策。
加大教育科技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建立少年儿童接受教育、青壮年通过培训提高多渠道就业能力的扎实通道,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支持力度,加强在贫困地区科技推广,增加贫困农村人口的收入。(据《瞭望》2016年第3期)
引导多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推行定向精准滴灌的普惠式扶贫金融,设立扶贫优惠贷款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元利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加大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对贫困地区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通过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转变为政策性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撬动金融资金投放,推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创新完善扶贫开发管理机制。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创新地方扶贫融资平台,探索建立资产扶贫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资源的一体化,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扶贫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