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遵循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财政科技经费的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物与健康产业。在引导本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构筑产业发展生态,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上下功夫,加快“1+9”创新政策体系的实施,从政策层面上盘活创新创业的存量,用好创新创业的增量。二是完善产业园区布局,建设完善生物与健康专业园区,引导创新要素积极向园区流动汇聚,促进上中下游配套产业互动发展、融合发展,使专业园区成为技术、人才、资金等度创新要素洼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三是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力,使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基本常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科技金融创投联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上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四是突破关键技术屏障,广药集团的“狂犬疫苗”、铭康生物的“铭复乐”都是在广州“土生土长”的创新新药,说明广州具备有孕育新产品、突破新技术的土壤。通过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等项目,不仅对“顶天”的重题进行突破,抢占技术新高地,同时对“立地”的基础项目进行资助,惠及民生基本需要。
广州市正在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构建以企业成长为主线的“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政策体系。近期,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广州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培育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二是重视科技计划对产学研发展的助推作用。自2015年以来,广州市在科技计划中专门设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更好地促进及产业化。
二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针对性。结合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短板,围绕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科创委在内设机构的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强化了对监督审计、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力量。
针对此类问题,广州已出台了《广州市人民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政策扶持覆盖了创业投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今年,各类科技金融专项补贴将达1.9亿元左右,新增新三板挂牌科技企业57家,促进企业直接融资额超6亿元,极大的活跃了全市科技投融资氛围。
南方网讯 2015年,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构建“1+9”全链条政策体系,加速推进产学研融合,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广州市始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四是转变了科技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科创委的工作重心将转向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工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具体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由专业机构通过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科技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
2014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001亿元,同比增长9.2%;高新技术企业1656家,其中上市企业78家,营业收入总额达4485亿元,实际上缴税额222亿元,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广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扶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上下联动,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的具体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预计,2015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将超额完成广东省下达的任务,达1919家,较2014年增加263家,增长16%;增幅接近过去两年之和,相比近四年(2011—2014)年均约130家的增幅有较大的提升。
三是实现了科技项目的阳光管理。科创委的内设机构按照“创新、协同对接、制衡、监督到位”的原则进行设置和职能分工,内设机构根据职能按照综合协调型、创新资源导向型和服务保障型三类处室进行分类设置,将负有科技计划管理统筹、服务、监督职能处室的具体项目管理业务进行剥离,与其他项目责任处室形成项目评审权与立项权分开,过程管理与验收分开,执行与监督分开的互相制约、互相支持关系,体现科技项目管理阳光再造的“立管分开、管验分离”要求。
三是关于信息化手段建设。建设统一的科技信息智能化管理平台,记录指南编制、专家评审、立项及资金安排、实施、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电子档案信息,通过“科技+制度”的模式,实现项目管理全程实时在线查询和监督管理。目前,“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协同政务平台(含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已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正进行系统扩展功能开发与加载。
一是加强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创新资源的统筹管理。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承接原市科信局的科技管理职能,并突出强化了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经费的统筹职责,强化了对广州市科技创新资金、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创新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的职责,有效降低了科技资源多头投入、分散管理的弊端。
广州市“大孵化器”的发展,以市场化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打造以孵化器为核心的“苗圃—孵化—加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通过对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孵化服务,将业务不断向前端和后端扩展。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结果,广州16家国家级孵化器参评,7家被评为优秀(A类),广州市优秀国家级孵化器的数量位居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位。广州创新谷等14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和支持体系。
下一步,广州市还将协调各部门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以及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稳健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的,按照市委、市的统一部署,针对以往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科创委近年来不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开展阳光再造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
广州科技创新委员会四个方面推动企业创新
下一步,广州将积极深化、细化科技金融政策,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从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发展科技信贷和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三个主要方面着力,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作,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让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上台唱戏,自主对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切实扶持一批科技企业通过金融扶持和资本市场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三是省市联动进行协同创新。围绕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等共九个重大专题,省、市联动,进行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发展的合力。
一是关于制度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科创委针对以往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项目评审方式、规范科技项目立项审批流程、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和项目管理方式等七方面的措施,印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规程,明确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的全流程管理细则。
二是关于落实相关措施。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在经费支持方向上,针对广州市科技创新的短板问题,经过几次调整优化,广州市形成了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源头创新和创新优化等4个方面共10个专项的科技计划体系,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科学研究、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普与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等10个专项,更加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经费支持方式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大了后补助支持方式的力度,实行以前期资助和后补助相结合的引导式科技经费投入方式,除对公益性、基础性研发活动采取前期资助的方式外,主要采取以研发后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研发投入。目前,科创委科技经费中支持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经费比例达到70%,后补助项目经费比例达到70%,上述两个比例未来将达到并稳定在80%左右。二是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把好项目源头关。开展需求征集、征询专家和意见以保障项目申报指南编制的科学性和公开透明。2月28日,科创委在广科网上公开对指南进行意见征询,共征集到39条意见,近半意见被采纳并对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3月27日,科创委召开2016年第一批指南专家咨询会,有9位专家出席,就指南、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三是项目评审方式,保障项目立项公平。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进一步规范评审标准,实行定量评价和财务评审一票否决制。完善专家库建设,采取“设置条件,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评审专家,专家信息在专家网络评审前向社会公开,实行阳光评审;截至目前,已在科创委门户网对参与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网络评审、专家论证40余批次专家包括姓名、单位及职务等信息予以了公开。专家论证环节邀请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评议员参与监督。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对可能影响项目评审的专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中介工作人员实行回避。将专家评审意见作为项目立项与否的主要依据,评审工作的、、客观和科学性,杜绝寻租空间。四是推行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公开和公示制度。《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专辟了一章,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公开公示制。科创委大力推行市科技计划项目各管理环节信息公开和公示:指南编制、项目受理、形式审查、专家网评、专家论证、立项、中期检查、验收等结果信息须予以公开;经科创委行政决策决定拟立项和拟终止项目须予以公示。5月15日第一批项目申报受理工作完成后,6月3日即将受理的第一批共3543个项目信息在科创委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平台予以了公开。后续项目管理环节,各责任处室分别按进度进行公开公示。比如,9月23日,法规处对2016 年广州市软科学研究专项18个拟入库项目进行了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参与单位及项目负责人。10月21日,科技金融处公布了2016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资金专题七(第一批)网络评审结果,共有11家企业申报,申报单位、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分均有列出,11家企业按照分数高低由前至后排列,其中技术平均分最高的有84.77分,最低的仅66.09分;10月13日,创新服务处公布了2015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励网络评审专家名单,公开了参与评审的63位专家姓名、单位、职务等信息。
广州的生物与健康产业具有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牢和市场辐射力强等综合优势,是国内少数发展生物与健康产业较好的地区之一,依托广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统筹建设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广州生物岛等产业核心区,已逐步形成“三中心多区域”产业布局。2014年,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500亿元、增加值约450亿元(此数据来源于广东科技报公开报道),产业规模和效益优势日益突显,形成以广药集团为龙头,达安基因、冠昊生物、金域检测等一批高新企业为,及一众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局面,形成“三优一特”发展模式,即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和健康服务业等三个优势产业集群,及生物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领域。目前,在生物与健康领域,广州市已建成11家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13家专业孵化器、133家科技研发机构、153家各级重点实验室、128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51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非常雄厚的研发体系。
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
目前广州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央到省市都非常重视,从政策设计、财政支持、机构等方面给予科技与金融结合创造有利条件。从现状来看,广州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政策资源相对分散,投资机构数量较少,融资渠道狭窄,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配套不完善,整体投融资不活跃等问题日益突出。
科创委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强“选苗、育苗”工作,提高孵化项目的储备;另一方面对孵化出的高成长企业也要“扶上马,送一程”,助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孵化服务链条体系,逐步形成区域内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共生的良好产业发展氛围。概括起来讲:一是专业化发展,让孵化器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二是资本化发展,让孵化器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主阵地。三是高端化发展,让孵化器成为创新人才汇聚的新高地。四是多元化发展,让民营孵化器成为发展的顶梁柱。
2015年广州科技金融补贴达1.9亿元
科创委大力支持产学研融合
2015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1919家
2015年,广州市委市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借鉴深圳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成立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下称“科创委”)。科创委综合科技和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生态建设,强化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形成协同创新的大科技观,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广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源动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广州科技工作的一项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是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为广州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四方面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2013年,在广州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等下,广州地区3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联盟成立以来,大力引导相关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与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目前已围绕生物医药、轨道交通、3D打印等领域组建了12个协同创新中心。借助联盟的平台,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交流对接会,有效整合了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
逐步形成“三中心多区域”生命健康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