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在疫情前夕 这家钉钉系智能办公企业获投数千万:2千人公司客户100家
孔尧说,做硬件并不是难点,但如何让硬件与企业管理融合起来才是难题。
记 者 | 城北杨公
编 辑 | 吴晋娜
“疫情之后,智能办公大火。巧在疫情前夕(1月7日),这家公司获得了毅达资本、联通创投的数千万A轮融资,此刻粮草充足。它就是明我科技。
明我科技成立于2013年,初期经历了3年的”静默时光”,第一个大转折发生在2016年:获阿里巴巴天使轮融资,进入钉钉生态。随后,公司业务从单纯的机器人研发转向智能办公。
孔尧创业史上的第一个大挑战,也与钉钉相关。时值2017年双十一前夕,钉钉要求孔尧在2个月内上线一款投屏产品。
智能硬件项目从冷启动到上架电商平台,一般来讲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为了赶上当年的双11促销,孔尧团队真的只用60天就完成了产品从研发到上架全过程。产品销售10万+台的同时,还收获了用户的口碑。
随后至今,明我科技围绕钉钉生态,研发的产品已经服务了数万家企业,其中包括数十家世界五百强,产品如考勤机、投屏盒子到网络会议设备。
孔尧透露,除了软件、硬件,公司未来还会提供运营类服务。
注:孔尧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放弃机器人,做点“小东西”
2015年,一款名叫RoboMing的机器人在各类发烧友测评网站上火了起来。它的外观是一个带轮子的iPad支架,发挥了iPad摄像头和屏幕的作用,在视频会话、shopping mall促销引流等方面有很大作用。有些公司甚至在采购RoboMing之后,授予其员工编号和工牌。
这款机器人的研发者正是孔尧。2013年,他建立了明我科技,希望制造一些有商业化前景的机器人产品。
2016年,明我科技与阿里巴巴开始接触。孔尧本想研发设计一些更符合智能办公需求的机器人,但钉钉CEO陈航提醒孔尧,办公场景很难有机器人的用武之地,明我科技还不如直接研发一些智能办公需要的“小东西”,这样钉钉也更容易提供研发和落地方面的支持。
孔尧第一个接手的项目是考勤机。考勤机的原理很简单,但如果按照以往的指纹打卡,既需要员工排队,也不能与同类产品产生差异性。因而孔尧决定,研发一种蓝牙近场通讯技术。2017年5月,明我科技设计,钉钉出品的M1智能考勤机成功面世。
以往的同类产品考勤结算需耗时数天,从出勤次数到薪资损益,公司管理人员都要等候考勤机的数据报表,“钉钉M1智能考勤机”则在一天之内就能计算清楚;同时支持指纹、蓝牙两种打卡方式,省去了下班高峰期的排队时间。
两个月上架一款产品
考勤机项目结束后,明我科技自主进行了市场调研。到2017年9月,明我科技决定研发一款办公室会议可用的“投屏盒子”。
钉钉也十分看好投屏应用产品,并下达了一个指标:钉钉要求明我科技在当年双11期间上架这款产品。
这下让孔尧懵了圈。9月初到双11,中间只有两个月。如果要参加双11活动,产品还要提前一周进仓库。要知道,他们那时才刚刚确定新产品的方向,还没有过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
“一款成熟的硬件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完成测试,通常需要12个月才能完成流程。”孔尧回忆,那两个月,全公司的人都像打了鸡血,只为了拿下这个“死线”。
当时,阿里有一项行政规定,如果超过夜间九点半,办公区域还有人在加班,该区域负责人是要被罚款。明我科技办公地点在钉钉内部,每天晚上九点半,办公区域负责人到了“轰人”的时间,总要面对明我科技的团队。有些时候孔尧相当于是“付费加班”。
好在他们真的做出来了,“明投屏盒子”于2017年11月11日准时开售。孔尧介绍,这款投屏盒子的使用反馈还不错,无线投屏附带会议室在线管理以及审批流程,充分融合了硬件功能和企业管理需求。
然而,产品销量却不如预期,只有十几万台,最初的目标则高达几十万台。孔尧开始思考,为什么产品口碑不错,但销量却提不上去呢?
不只是投屏盒子有这个问题,考勤机推出后,孔尧同样出现过这样的困惑。
有困惑就要继续调研。在与一些腰部客户和大型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孔尧了解到,大企业的采购流程远比小企业复杂。小公司在看到明我科技的产品后,“试试看”的热情往往很高,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试用。再加上这款产品确实很能打,因而产品在小企业中间的口碑确实不错。
但是大企业的采购,最核心的一关不是试用,而是招标。因为大企业动辄采购成百上千台,如果采购出了问题,浪费资金事小,影响全公司的效率事大。彼时,明我科技在硬件行业实属名不见经传,钉钉也更偏向通讯、软件领域,那些大公司会在招标之初就把明我科技排除在外。
孔尧发现了问题所在,依靠小企业的支持并非长久之计。孔尧明确了明我科技的定位,他认为,明我科技更擅长做产品,做落地,以及软件服务,而硬件服务的确不如那些更厉害的“大腿”。为了尽快打开大企业的市场,孔尧决定寻找硬件大厂进行合作。
与大厂合作
2018年底和2019年初,明我科技分别接触了两家硬件大厂,一个是罗技,一个是新华三。
罗技是一家诞生于瑞士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商,不过诞生三十多年来,罗技做的2C生意比重较大。随着企业服务热度的提升,罗技也想参与其中,提升2B业务的实力,在相关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明我科技就是其选择之一。
而新华三则脱胎于惠普,如今隶属清华紫光,一直为大型企业提供多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智能办公是新华三主营业务之一,与明我科技相反,新华三驰骋大企业市场多年,一直缺少有效方式进入小企业。它选择与明我科技合作,也是为了完善市场布局。
与大厂合作之后,明我科技推出多种办公硬件产品,业务走上了快车道。到2019年底,明我科技的大客户数量从个位数提升到了接近100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2020年1月,明我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联通创投跟投。
谈到企业发展规划,孔尧提出了两个关键点。
一方面,明我科技将启动“mingwork运营服务”计划,整合软件、硬件、服务等不同产品,作为一种“重运营”的新产品形态,为客户提供按月计费的办公场景服务。
另一项规划涉及到客户群体的覆盖。目前,明我科技服务了数万家小型企业,而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客户增速明显,但是腰部客户的订单往往让孔尧为难。
小企业虽然付费水平低,但他们需要的是通用化的软硬件。出售之后,明我科技只需要提供售后服务,客户可以自行解决大部分问题。
大企业虽然付费高,但他们需要更复杂、更高成本的“集成化”服务。明我科技通常会派人到该客户总部,提供软件接口等技术服务。明我科技会扮演一个“被集成”的角色,围绕客户的本地系统,将软件服务进行本地化部署。
腰部客户的尴尬在于,它们既有小企业的低付费意愿,又在一定程度上有“集成化”服务的需求。对于这一点,孔尧目前决定用渠道商的形式解决。明我科技未来会在主要地区合作一些渠道商,由这些渠道商对目标客户进行集成化服务。
对于自己所做业务的价值,孔尧认为,西方办公场景中,从基础的通讯到更广泛的衍生服务,都是基于邮件系统,而邮件系统并不适合中国上班族。我国白领群体进入职场后更习惯使用IM(即时通讯)应用,因而没能形成使用邮件的习惯。因此,企业IM应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比西方更早一步进入“云和移动时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