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现代生活童国华代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全国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童国华。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梅淑娥摄
童国华代表说,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实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的演变,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标题:童国华代表: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童国华,1957年10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烽火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同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光谷烽火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寻求推进的最大公约数——2013专题”
在信息时代,由互联网、新兴和新的手段构成的虚拟社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社会”的“虚”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体系的缺乏和弱化。虚拟社会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参与方式的自主性、无序性及方式的水平性和多样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人际交往方式的互动性和身份的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其运行正变化发展成为界化和全球化,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带来了新的资源生成和机会分配机制;交往的“弱联系”使现实中的义务、信用关系等不易形成。虚拟社会还改变了现实社会的动员机制,对社会“再组织”。由于信息传递的及时便捷性,在“围观心理”、“从众心理”、“心理”下,小事件也能变成大新闻。更有人利用互联网炒作,放大社会问题,借助网络不满情绪,提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目前,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已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实体社会是虚拟社会的基础,虚拟社会正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对实体社会产生“强”影响。
一、高度重视,做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顶层设计”。国家要高度重视虚拟社会长期存在并将继续强化的趋势,充分利用虚拟社会的有利特点,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善治”。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将基于虚拟社会管理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变革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创新政体,打通虚拟社会与实体社会融合的关键节点。国家成立专门部门或组织,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虚拟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信息和交流渠道与实体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有效的治理方式放到虚拟社会管理中就会产生不适,反应速度慢导致公信力下降。因此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另外,传统的管理落脚点是“管人”,而网络社会不可控的结构使得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要从“管人”转变为“管行为方式”。这些都需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从顶层进行优化设计,创新体制机制,适应现实需要。
二、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推进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融合,创新社会管理,承担着重要角色。应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中各类主体的作用,更强调自治、自律、自立和自爱。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中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表达、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
四、强化监管,实施“正方向”引导。一是从法律角度,加快虚拟社会立法进程。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相匹配的法律体系,明确权责,加大惩罚力度,有效打击网络犯罪,“网络”健康发展。二是从技术应用角度,大力推进网络管理技术演进,积极推广诸如互联网业务和内容识别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虚拟社会运行空间。
(责任编辑:秦静)
三、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管理模式创新。随着国家对虚拟社会的日益重视,各种类型的政务平台、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等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对强化社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应牵头成立诸如“国家信息中心”或“国家信息官”等专门部门或职务,统一规划社会管理信息化网络架构,对虚拟社会进行监管和研究,对虚拟社会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对各种数据流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选择。同时应积极参与虚拟社会运转,掌握其运行规律,确立一个基于实体社会的虚拟社会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管理新趋势背景下的管理架构变革径。
虚拟社会规模化发展使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参与、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重点从社会管理格局转向社会管理体制,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积极推进。而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管理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的有机融合,实现社会管理的转型与变革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在加强和创新实体社会管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和管理,统筹实体和虚拟两个方面,达到“虚拟不虚”的效果,推进有机融合,趋利避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因此,全国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童国华在第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上提出以下:
五、积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良性互动。作为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要通过扩展管理主体,实施正确的导向,引导虚拟社会中的“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要积极网络文明、抵制不良信息的发布和,恪守底线,把握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健康向上的文化,自觉虚拟空间秩序。要主旋律,重视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和作用,以实体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将多元化逐步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
代表小资料
中国经济网3月12日讯(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梅淑娥)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的全国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童国华,在参加湖北代表团讨论时加强互联网形态下的社会管理。
数据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网民已超5亿,其中低龄儿童、青少年达1.25亿,博客作者超2亿,手机上网用户超3.5亿,网络普及率超36%,网站注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现阶段的社会形势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等因素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大量普及,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的“虚拟社会”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