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救治如何更快速有效
严重创伤救治如何更快速有效
图为一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重症交通创伤患者,由直升机转运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团队看望重症交通创伤患者。范丙申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500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救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创伤事故发生频次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交通事故发生率高,致死致残率高,且多为青壮年。如何提高创伤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能力,是我国医疗部门正在破解的课题。
我国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有效救治率亟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各类创伤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伤害性事件约2亿人次,死亡人数约70万~75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已成为第5位死亡原因。由于严重创伤常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危及伤者生命,因而,如何提升有效的救治率是当务之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指出,这就需要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联合的整体性救治措施。
据姜保国介绍,对于医院来说,创伤救治往往比较棘手。例如交通伤,患者多半是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因而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另外,目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等问题,造成医院通常在没有任何预警的状态下,突然接诊严重创伤患者。加之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业的创伤救治中心,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常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缺乏整体的救治流程及专业团队,使得多发伤救治能力及效果远远低于一个整合专科的医疗水平。
为有效应对创伤救治中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为严重创伤患者打通绿色生命通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针对以严重创伤、多发伤为代表的急诊急救和灾害救援,在国内率先建立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创建了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还牵头开展“安全中国、百县工程”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让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模式惠及基层百姓。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立起500余个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体系日渐完善。
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实现院内死亡率平均降四成
姜保国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在我国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核心理念,制定严重创伤救治规范,自主研发信息联动系统,并率先提出在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新模式,被国内外同行认可为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可简单总结为“一二三”,即1个区域(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区域性严重创伤急救体系,规范严重创伤救治流程)、2个链接(强化院前院内信息交接,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3个团队(院前急救团队、急诊急救团队、专科救治团队)。姜保国说,之所以要建立这样的模式,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与多数发达国家构建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不同,在我国构建区域性的创伤救治体系,既可以避免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新建创伤救治中心的重复投入,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三级医院资源,提高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据了解,“一二三”对于中国严重创伤救治所带来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现状和流程,使创伤平均救治时间缩短了50%,严重创伤救治院内平均死亡率下降了40%。姜保国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推广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在全国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世界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也发表了姜保国团队关于中国的交通和公共卫生发展现状的综述研究,同时刊登了关于姜保国的专访,这是对姜保国团队在交通及创伤领域国内外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
为促进全球创伤救治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纵观国际,可以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发展中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甚至比中国更为严峻的创伤救治难题。”姜保国表示,在过去的学术交流中,严重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也得到国际同行和多国政府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因此,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公众健康。
2017年6月,以姜保国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应柬埔寨青年联合会医生联盟邀请,在国家卫计委相关领导带领下与柬埔寨联合开展了密切合作和学术交流,实现了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在柬埔寨落地。该项目将以在柬埔寨的推广为开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国际医疗合作,实现成果进一步向国际推广。近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与老挝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也是要落实“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积极贯彻落实《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在中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与老挝在创伤救治领域的合作交流。希望通过努力,协助老挝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提高老挝灾害事件应急和救治能力,提升老挝民众健康保障水平。姜保国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组织专家,为老挝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协助培养严重创伤救治业务骨干,使老挝的医生和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医疗技术和救治模式。希望未来与更多同仁,共同促进全球创伤救治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钟艳宇)
■延伸阅读
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开启生命之门
严重创伤复合伤救治,最能体现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
前不久的一天,已是深夜两点,此时多数人早已进入梦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里却灯火通明。这里集结了来自创伤骨科、急诊外科、重症监护、胸外科、神经外科的专家。如此庞大的专家团队只为一件事:救活面前这名通过999救援专机送来的危重伤患者。
这名家住黑龙江佳木斯的夏某,在乘车外出途中发生车祸,瞬间暴力撞击下,夏某胸部撕心裂肺剧痛,甚至无法呼吸。当地医院立即实施气管切开等对症处理。经过检查,该患者受的是严重多发伤。多发伤指的是同一致伤原因引起的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一般伤情错综复杂,涉及多个部位和器官,常常因感染、出血、脏器破裂、脏器衰竭、重度骨折等而危及生命。但当地医院由于条件及水平所限,无法救治,建议其转到更高级别的医院。该患者家属通过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系统,将患者空运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在患者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之前,该院严重创伤救治小组的专家们已经等候在急诊大厅,并根据前期获得的患者资料,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患者一经抵达,就开始了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生命支持。
双侧多根肋骨骨折、右侧肩胛骨骨折、左侧尺骨骨折、双肺胸腔积液合并双下肺肺不张、气胸、纵膈气肿,损伤严重度评分……经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专家们决定先将错位的肋骨复位固定。可这时,一个艰难的问题又摆在了医生的眼前,夏某胸部CT的结果显示,她的第5胸椎爆裂骨折。而这种不稳定的骨折更具危险性,因为微小的外力就可能造成脊髓损伤,患者很有可能发生高位截瘫。姜保国马上调整救治方案:先制动,不可随便搬移患者,同时手术方案采取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术与胸椎骨折闭合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急诊同期完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积极救治和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夏某闯过一个个感染关、出血关、电解质紊乱关……慢慢有了自主呼吸,再慢慢脱离呼吸机,最终完全脱离生命危险,康复出院。
2016年2月,河北肃宁一名6岁男孩在家门口玩耍时,被一辆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撞倒并拖行了几十米。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双肺严重挫伤,呼吸窘迫,右侧锁骨骨折、双肺胸腔积液合并血胸……由于伤势严重,当地医院无能为力,建议急转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团队微信平台收到了求助信息后,同意接收,并立刻启动“严重创伤急救机制”,相关科室也立即进入“备战”状态。
转运准备工作就绪后,999直升机从河北肃宁升空。此时,一场生命接力正在上演,医务人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随机急救人员在飞机上发回即时伤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团队也已准备就绪,神经外科、胸外科、重症监护、普外科、呼吸科、儿科……多科专家共同待命。患儿一到,马上进入急诊通道,由多科专家进行会诊。“颅脑外伤、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双肺严重挫伤,呼吸窘迫、右侧锁骨骨折、双肺胸腔积液合并血胸,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脑出血后的并发症成为最棘手的问题,要保证72小时不发生意外,一旦有任何差池,男孩可能瞬间殒命。幸运的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团队的积极努力下,该受伤男孩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过后期高压氧和康复治疗后,最终回到家乡,与家人幸福团圆。
姜保国说,像上述这样严重创伤的患者往往是多发伤,多系统、多器官以及机体多个部位被波及,不是单独一个科室的救治水平,而是多个学科的协同救治能力,因此,一定要建立院前救治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同时加强院内多学科合作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