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治愈年轻人“伪精致”的一味良药
网络化时代,每隔一段时间总会产生一些新词汇。近来,“伪精致”一词就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与该词具有同样含义的还有“隐形贫困人口”,它们指的是同一个群体,这类人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起来生活光鲜、精致无比,但口袋里却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人民日报》给这类人做了这样的画像:“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这样看来,“伪精致”这个词其实并无新意,不过是给“虚荣心”“过度消费”换了个包装而已。
大家常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每一代人之间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网络才刚刚兴起,而“伪精致”就已经存在了。过去,不少学生在宿舍里的生活可能“乱七八糟”,不爱搞卫生,可是一出门就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整个像是换了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如今,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些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平台,不少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建立“积极向上”“精致美好”的人设,而现实生活里却一团糟。
同样,大学生“超前消费”恐怕也是每个时代的共同话题。当年,我们身边总有些人“省吃俭用”,以此满足自己经济上难以承担的物质需求。10多年前,正值信用卡在国内“大跃进”的时期,不少银行都跑马圈地,在校园里设点办理信用卡,将大学生作为潜在优质客户群,办信用卡的学生慢慢多了起来。可是,有不少大学生因无度刷卡,欠了一屁股债,最终不得不由父母来还钱“擦屁股”。
事实上,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人性的弱点并不能被完全克服掉。今天的年轻人和过去相比,真正的差别也许是他们生活在媒介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将人性的弱点放大到极致。其实,在过去仅有广播和电视的时代,单一化、单向度的媒介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明星的光鲜生活不就是由电视媒体塑造出来的吗?厚厚的粉底往往是明星们最简单、最直接的包装,卸了妆后,他们也可能只是一个“路人甲”“大众脸”,走在马路上别人也许都认不出来。电视那个小小的方框,给我们所呈现的也只是整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普通人只能看到明星们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道有些明星的现实生活实际上一塌糊涂。
如今,进入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媒介的世界里。在人机“融合”、双向互动的媒介化世界中,“形象塑造”已经从过去由第三方的媒体人主导,完全转移到每个人自己的手里,“我的形象我做主”。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形象的理想化期待,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点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完全达到心目中那种完美的状态。于是乎,各种美图、美颜软件的出现帮助我们掩盖了缺点,满足了我们也想成为“明星”的欲望,让我们游走在虚幻和真实的生活之间。
不可否定的是,单纯地批判这种“伪精致”,并不能改变什么。有句话说:年轻人的问题终要靠年轻人自己去解决。靠什么?唯有靠时间。年轻人只有在慢慢成熟和成长中,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
我认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很多人在心理上还远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在父母、师长和小伙伴们的评价当中走过来的,他们靠别人的评价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体系。因此,年轻人对别人的看法非常在乎,急于在他人面前塑造美好的形象,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话说回来,时间又为什么会治愈“伪精致”?一方面,人们对自己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只有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自我反思才能重新认识自己,逐步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自我评价体系,从而不再依赖于别人的感受、受到他人评价的干扰;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很多事情和压力也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一些“小细节”已经无法占据内心,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大的“烦心事”。
当年青葱的80后、90后们,如今也都忙着开始“晒娃”了,成长给很多人的腰间都套上了“游泳圈”,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的确没什么比发胖更容易了。工作、车贷、房贷、子女教育、父母的健康……种种压力汇聚,人们恐怕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塑造自己“精致”的形象,甚至开始在朋友圈里“隐居”,只愿做个看客,不轻易表达自己。
每个人真正成熟的时间节点并不一致,有的人是在工作、结婚、有了孩子后,还有的恐怕要到不惑之年才大彻大悟。当然,也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够真正成熟起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才会有“巨婴”这个词的存在。不管怎样,时间总归是治愈年轻人“伪精致”的一味良药,面对年轻人身上的一些“毛病”,不妨多一些时间上的等待。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