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同志为总的关心扶贫工作!河北资讯前沿直播
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还不到16岁,就从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和村民们一同辛苦劳作,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好一些的愿望,一直根植在他的心中。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罗兰德说。
这是一种实践和探索:“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又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倾注了大量心血。配合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从福建沿海选出8个较发达的市县区与8个贫困县结对子帮扶、扩大两省区企业间合作交流如今,闽宁对口援助已成为塞上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围绕精准扶贫战略,党的以来,一项项扶贫攻坚新机制陆续出台,为攻坚拔寨源源不断地着红利。
目前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极贫地区,改变面貌非一日之功,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花垣县,面对新时期扶贫形势,习总突出强调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
项目安排精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便于基层因地制宜;
党的以来,中央局常委李克强、、、、王岐山、张高丽也纷纷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共谋扶贫大计。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根本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的重大职责。”习总在阜平考察时说。
“6个精准”举措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扶贫开发资源顺着精准扶贫“管道”有效“滴灌”到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无穷活力。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
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习同志为总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阜平有300多万亩山场,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比较高,适合发展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有晋察冀边区纪念馆和天生桥瀑布群这样的景区,离、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不算远,又北靠五台山、南临西柏坡,发展旅游业大有潜力。”早在三年前,习在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扶贫径,亲自为阜平摆脱贫困出谋划策。
扶贫之于小康,具有无需言说的历史内涵,更是中国人的历史自觉。
这是大力度、超常规的决策部署--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
“习同志就任总以后,国内考察的第一站是前沿深圳,第二站就是老区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体现出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贫困人口收入明显提高。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挪出“穷窝”斩“穷根”;
创新彰显在径选择上。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资金使用精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与减贫成效挂钩;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面对全球减贫事业参与者,习总首次提出“5个一批”脱贫径: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这是一种和自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以习同志为总的,把消除贫困放到理政的高度,扶贫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
“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的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首要目标--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然而,直至目前世界上还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穷人的数量占据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未来15年,减贫对全球而言,始终是一道艰巨的考题。
梳理习总国内的历次考察可以发现,党的以来,习的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脱贫成效精准。研究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展望未来,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未来5年,将承受日益紧缩的时间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同样的投入和方法,难以取得与过去相同的“产出”。
贫穷,人类社会的,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之前,中国农村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面对复杂形势,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动员和部署力度。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到2020年解决最后7000多万群众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翻开总今年以来的国内调研行程,扶贫开发工作成为贯穿全年的一大主题:年初第一站在云南民族地区考察扶贫。不到一个月又来到陕西延安,慰问老区群众。6月,他赴贵州专门就扶贫开发工作召开座谈会,做出重要部署。10月,他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以《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为题发表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自然村通公、通电、通电话比例达到90%左右。近4年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建农村公124.12万公里,长度几乎相当于到上海500个来回。到今年底,除外的西部地区80%建制村有望通上沥青(水泥)。位于青海玉树、果洛高海拔地区的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今年将全部用上电。
2012年12月29日,阜平县骆驼湾村。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担任中央总44天的习,在元旦前夕来到了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省阜平县。
整合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渠道不同,点多面广,“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中央不断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让不同渠道的资金“拧成一股绳”,发挥扶贫开发综合效应。
这是从未忘却、始终如一的牵挂和实践--
非常之目标,当有非常之举措。
“在总心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英认为,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说明中,习总指出。
这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
“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总深情地说。
伟大的事业犹须披荆斩棘。
创新体现在顶层设计中--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习总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做出而冷静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在的亲切关怀和决策部署下,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过往,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中国奇迹”举世瞩目;
创新蕴藏于精准实践中--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为贫困群众打造“造血”能力;
在新起点上推动扶贫开发,犹如珠峰登顶,每前进一分,难度就增添十分。
上世纪90年代,习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当时的宁德还十分贫困,习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贫困”,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在宁德工作期间结集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凝聚着习关于扶贫开发的种种探索实践。
在贵州,他亲自带领四位局委员、七个省区市的党委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搞调研。他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
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3年来,总访真贫、看真贫,千山万水、风雪兼程,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面对中央党校县委班的众多,习总发出动员。
“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意味着将提前10年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对世界减贫进程的重大贡献,更是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向前,往往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时点,发生令人惊叹的创新与变革。
在坚强领导下,主导、部门协力、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力量。
考核机制。中央明确提出,贫困县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贵州、甘肃、河南、海南、云南5省已经进一步出台针对当地实际的贫困县考核办法,贫困地区处处喷涌着扶真贫、真扶贫的热潮。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总的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措施到户精准。为每个贫困户谋划好脱贫子,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
这一立足于中国贫困地区实际的创新和伟大创举,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思想。此后的多个场合,习总深入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
历史的潮流总是奔涌向前,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农村5000余万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片区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特惠”政策陆续实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因村派人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帮助找准发展子;
习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好子。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跨越40多年的人生历程,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到领航者,习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开发事业。
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的重要
未来5年,面对的是日益严峻的减贫局面--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通过生态脱贫一批--以生态补偿反哺贫困地区;
细心人注意到,每到岁末年初,总总会出现在祖国最贫困的角落,询饥饱、问冷暖、恤;公务再繁忙,也会抽出空来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在海外出席国际活动,中依旧挂念国内的贫困人群。
在延安,他对各级党委和提出更高要求:“要增强感和责任感,真抓实干,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激发金融活力。我国出台了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仅去年就发放贷款近1000亿元,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带来源头活水;扶贫再贷款、扶贫专项金融债的探索也日益成熟,有望“掀起”新一轮扶贫投资浪潮。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迎来命运接续的关键时点--
“5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最关键的是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这是对新阶段扶贫思的创新,也是扶贫开发“啃硬骨”的根本径。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量。
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是短短一瞬,而在中华民族扶贫征程中,将是十分关键的时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如果按过去30多年年均减贫600多万人的速度计算,7000多万人脱贫需要11年,意味着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
挖掘内生动力。扶贫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中央在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基础上,又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选派40多万名“第一”,带领困难群众找出、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党的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而消除绝对贫困,则是迈好这“关键一步”的“关键一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既是让全体中国人民全面小康之,也是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扶持对象精准。完成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摸清贫困“家底”;
阻断贫困传递。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中央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特惠”政策,不让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