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被屏蔽:无视用户隐私权利值得反思
“ZAO”被屏蔽:无视用户隐私权利值得反思
■ 观察家
任何一家谋求长远的正派企业,都不应该把发展的代价寄托于用户隐私之上。
近日,变脸应用“ZAO”因用户协议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而遭到质疑。舆论压力之下,该软件修改用户协议,增加“删除”功能。不过,9月1日,这款应用链接已被微信屏蔽,无法访问。
AI换脸有风险,使用请谨慎。这款瞬间火爆网络的换脸视频应用,因为在用户“隐私条款”设置上的“大尺度”,反而让质疑声反噬了产品本身的关注度。尽管目前,用户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已作出了修正,但事件带来的警示意义不该随着舆论关注的降温而变得“云淡风轻”。
舆论汹汹后,ZAO用户协议中的“霸道条款”已多有删改和收敛。可如果不是产品大火而引发深度关注,是否意味着这样的“霸道条款”就永久“合理”存在下去?
按理说,尽管当前有关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边界还存有一定的模糊地带,但任何一家企业也不至于对用户隐私保护“无知”到这种地步。就此而言,这款产品的逻辑或者说背后的盈利模式,恐在一开始就把用户隐私保护丢在了一边。
这些年,媒体也曝光过不少有侵犯用户隐私之嫌的互联网用户协议,但把对用户隐私信息的“觊觎”展现得如此赤裸裸和“底气十足”的恐怕不多见。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霸道条款”,其实扮演了测试社会对隐私侵犯的“容忍度”的角色。而从舆论的广泛吐槽、质疑和业内的一致批评来看,答案不言而喻。
其实,对任何新产品来说,有些错误和“测试”本不该一再出现,因为法律规定层面早有“标准答案”。如《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个人信息控制者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网络安全法》也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用户隐私保护上心存侥幸,不只是冒犯用户,也是对法律的挑衅。
一般而言,初创公司都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与“合规性”。然而,这家公司的第一步显然迈得“太大”。作为初创公司,如果“第一粒扣子”就系错,未免是对企业前途的“豪赌”。
应该看到,不同于传统行业一般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排在第一位,互联网企业的“隐私观”,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相关应用市场价值的一个基座,如果这个基座走偏,产品设计再“创新”,恐怕都会被用户抛弃。一句话,一个致力于在用户隐私信息上“打歪主意”的企业,注定行之难远。
不可否认,面临AI等新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在法律和制度上,都还有诸多细化、完善空间。但是,任何一家谋求长远发展的正派企业,都有责任杜绝在“弱隐私保护”上火上浇油,或者把企业的未来建立在弱隐私保护“红利”的基础之上。这次行业内部出现对“ZAO”的批评与反思,或许也代表了整个行业的一种觉醒。
□任然(媒体人)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