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今日新鲜事资讯今日科技类新闻

  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应科学院的成立而诞生,应科学研究的需求而发展,伴随科学院和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而成长壮大,也一同走过了近60年的光荣岁月

今日新鲜事资讯今日科技类新闻

  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应科学院的成立而诞生,应科学研究的需求而发展,伴随科学院和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而成长壮大,也一同走过了近60年的光荣岁月。目前的图书馆,业已从传统图书馆发展成为一个以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的现代化国家科学图书馆。近60年来,图书馆始终坚守着服务科研的光荣使命,秉承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支撑中科院科研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中科院在组建首批15个研究所时,即在办公厅下设图书管理处,负责管理全院图书工作。1951年2月正式更名为中科院图书馆。而后,随着中科院在全国各地设置科研院所,地区性分馆及各研究所图书馆(室)相继建立,全院各级图书馆以业务关系为纽带,互为补充,协同发展。1985年,随着中科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中科院图书馆更名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属几个地区性图书馆随之也更名为地区文献情报中心。2006年,为适应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和科研需求的变化,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实施体制改革,将原在北京、兰州、成都、武汉的四个院级文献情报中心整合组建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建立了总分馆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体制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显著提升了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在近60年的风雨历程中,图书馆虽历经数次名称变化、机构调整,但“甘当人梯,敢为人先”、“全心全意为科研服务”的精神没有变。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传承发扬,她已经成为国家科学图书馆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建馆之初,图书馆即将“一切为了读者”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则先后提出“为科学家服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整顿充实,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服务质量”、“一切为了科研第一线”的服务思想今日新鲜事资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后,提出“资源到所、服务到人”、“嵌入科研过程、融入科研一线”、“让全院科研人员满意、让全院研究生满意,让全国科技工作者满意”的服务目标随所处时代和用户需求的不同,具体表述有所差异,但服务思想的核心却是相同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满足科研急需,图书馆人倾心尽力,曾经为邹承鲁等老科学家开辟阅览闭架或未编目书刊的绿色通道,无数次节假日专门到馆帮助读者查找急需资料,学科馆员带病下所到实验室进行咨询培训,情报多次为满足急迫的决策需要而昼夜加班图书馆人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为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与广大科技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60年来,国家科学图书馆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业务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单纯的图书供应与管理,到图书情报一体化,再到面向科技创新一线和科技决策一线,以数字化网络化文献服务为基础同时提供学科馆员服务、情报研究服务、科学传播服务的发展过程。服务内涵不断深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日益丰富优化。

  过去图书馆主要依靠增加馆藏量提供文献的借查阅服务,而现在则致力于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致力于为科技决策提供战略情报研究服务。为此,国家科学图书馆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实践。

  在资源建设方面,基于用户需求和资源使用效率两方面分析,精细化制定资源供应方案。在自主保障核心资源的同时,还依托国家平台、高校图书馆等协作网络,挖掘共享更多的资源,开通了国防科技信息、标准文献信息等特色文献获取渠道,自主开发跨界检索服务系统集成非文献型网络资源,丰富和提高了保障能力。同时还指导研究所进行资源保障方案设计,确保资源保障体系更贴近用户需求。

  在物理空间365天开馆、网络服务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基础上,2006年在国内首次启动不间断的文献传递服务,随时满足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缩短文献提供时间;自2006年11月起,推出了工作日每天为读者提供12小时、双休日每天6小时的在线即问即答咨询服务;针对研究生用户群的特点今日新鲜事资讯,借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在总分馆相继建立了以支持研究生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学习交流室。

  为适应中科院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专门组建了学科馆员服务队伍,为全院111个单元分别配备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在“资源到所”的基础上将文献情报服务嵌入科研过程、融入科研一线;为满足决策需求今日科技类新闻,重新设计了战略情报研究服务的任务布局和团队体系,形成了支撑宏观决策和院科技创新基地战略研究的既有分工又有呼应的系列情报研究产品,建成了集文献资源、情报研究资源、分析工具、情报研究人员、学科专家、群体研讨机制为一体的战略情报研究集成研讨厅,提供了新型的战略情报研究支撑平台;协助北京分院创建创新文化广场,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融、合作互补、资源共享的文化传播平台,促进科学普及与科学文化传播,已累计主办各类活动、展览70余场。

  在为用户建立起从资源发现、文献下载、传递服务到咨询问答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同时,还自主开发了嵌入科研过程的个人桌面信息工具e划通、跨界检索系统、研究所信息服务平台、新闻聚合服务系统、面向研究所知识资产管理的知识仓储系统。

  图书馆的价值最终取决于用户满意程度。在全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国家科学图书馆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热情鼓励和肯定,他们亲切地称呼一些老图书馆员为“活词典”,赞扬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启发了思路,解决了问题。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曾用“读者温暖之家,用户热心之友”抒发对图书馆的感念之情今日新鲜事资讯。何泽慧院士曾在图书馆大会上深情地说:“图书馆在哪里,我家就在哪里(我不搬家)。”一位获得急需文献和信息的读者激动地说:“真是久旱逢甘雨,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推动了我们的工作。”2006年以来新推出的学科化服务在科研人员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仅2008年就收到来电来信表扬3800多次。长春光机所一位科研人员在评价学科馆员为他提供的资料时说:“我觉得你们就是一线科研人员的眼睛,一双时刻盯着最新技术发展的眼睛。”院领导与各职能局、专业局、基地战略研究组以及许多专家多次给予肯定表扬。路甬祥院长2009年5月视察国家科学图书馆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很受鼓舞,印象非常深刻”,“(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国内走在了前头,某些领域在国际上也开创了很好的先例”。

  中科院的改革创新持续深入,科研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化,作为科学院服务支撑性机构的图书馆,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尤其是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国家科学图书馆更是将创新作为发展之魂。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两次重大体制改革对院文献情报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12月,中科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聚集全院100多个研究所的所级领导,作出了中科院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体制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并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引导着图书馆业务向纵深拓展。全体图书情报工作者也因地位作用的确立而焕发出极大的服务热情和工作干劲,使文献情报工作得到积极推进和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组建被称为文献情报系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带来了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的新发展。整合后的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动调整业务布局、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了融入科技创新和战略决策一线、用户需求驱动、刚性耦合、效果考核、资源绑定、协同支持、灵活开展个性化深度服务的新型服务运行机制。例如,在学科化服务中推行“责任到所、服务到所、考核到所、评价到所”的机制;以提升研究所科技信息能力为目标,打破院所两级资源与服务壁垒,启动特色分馆建设项目;战略情报研究团队实行分工负责重大创新基地,以满足创新基地战略决策需要为己任,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报研究服务。

  观念转变不仅推动了体制改革的进程,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第一次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以书刊借阅为核心业务的服务模式,掀开了图书馆参与支撑科技决策、开展情报咨询服务的新篇章。相比而言,“第二次改革”则富有颠覆性,有力地转变了图书馆的发展观念。

  其一,从“吸引读者来图书馆”转变到“使图书馆走进读者工作现场”,除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一理念外今日新鲜事资讯,更为突出的是学科化服务的诞生,使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了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所有的研究单元,走进了实验室、课题组,送到了用户桌面。

  其二,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用户”,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资源,而是站在用户角度建设资源、创新服务、改造流程,并帮助用户提升信息素质,打造知识创造能力。

  其三,从“自我发展”到“联合发展”,打破原来各自为政今日新鲜事资讯、“小而全”的独立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体化发展模式。总分馆已经形成统一布局、协调分工、联合服务的格局,而且还联合研究所成立了资源建设协调组、情报服务协调组、学科化服务协调组、查新检索协调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协调组,强化全院联合与协同,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其四,从“静态图书馆”到“动态图书馆”,打破图书馆寂静无声的传统状态,建设动静结合的“活”的有机体。不仅在空间设计上专门开辟了研究生学习交流室、情报集成研讨厅等专门具有交流功能的空间,而且还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以论坛讲座、科普展览、大型活动等形式今日科技类新闻,开展科学文化传播服务。

  人才队伍是体制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理念转变的载体,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布局调整,科学院的图书馆不断优化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尤其是国家科学图书馆成立以后,实行创新岗位统筹管理,将创新岗位大幅度向科研一线服务转移,加大服务岗位从传统图书馆向新型服务模式转移。目前从事知识化、个性化一线服务的人员已成为国家科学图书馆业务队伍的典型代表和主要部分。专门制定系统的人才招聘计划,出台“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不断补充具有自然科学、理工科背景的新鲜血液,仅最近三年即引进硕士、博士89名,使重点服务团队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的特征。目前全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0%,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36%。在年龄结构上,45岁及以下人员达到72%,35岁以下人员占到40%。与此同时,还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加强结合创新服务的岗位研究等方式提升原有人才队伍的能力今日新鲜事资讯,并专门设立“骨干人员提升计划”,选派资助中青年骨干人员走出国门进修学习,还积极组织骨干人员竞争国际学术组织职务,全馆共有8位同志曾经或继续在IFLA担任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者专业委员会委员今日科技类新闻,成为全国图书馆界创新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

  科学院图书馆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积极推动和示范新模式、新方法、新能力的发展,在研究型图书馆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科学院的图书馆以精于业务服务、勇于开拓创新为业界所称道,在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史上创下几个“最早”:最早在图书馆业务中试验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率先开展了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被誉为中国SCI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最早提供基于因特网的服务;最早开展我国专利和标准文献的收集和服务工作;也是最早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的单位之一,至今仍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非专门性教育机构。近年来,国家科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学科化服务、研究生信息服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独特理念和创新实践,在我国数字图书馆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国家科学图书馆作为国家级科技文献情报机构,在国家科技文献保障体系中主要负责基础科学、交叉边缘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服务。作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英文简称NSTL)理、工、农、医四大领域中“理”的代表,不仅将倡导实践的“建设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无处不在的知识服务”等理念融入NSTL的建设发展,还以自身快速优质的服务能力带动了NSTL整体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主动承担NSTL数字化环境下的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深化NSTL文献信息服务的战略措施,推进国家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多元化发展。同时还牵头组织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策划组织“中国数字图书馆高层论坛”,推动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战略研究与交流,促进数字时代我国文献信息服务事业的创新与发展。2008年积极倡议并推动全国图书馆界专家签署了《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行动宣言》,为我国知识资源的保存应用提供战略准备。

  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主动扩大高层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起并先后推动中、德、美等国轮流举办“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国际会议”,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试验基础上,于2009年与施普林格公司签订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协议》,标志着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迈出了坚实一步;实现联合目录与Google Scholar连接,使用户通过Google Scholar的检索结果可直接查询图书或期刊的收藏馆;与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联手向全球推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借助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促进我国科研成果在全球的传播和科技期刊的全球化;牵头组织中德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的合作伙伴项目,牵头组织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热点问题、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等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不断巩固与美今日科技类新闻、德、韩等国家相关文献情报机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为中国图书情报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NSTL主任袁海波在一次会议上对国家科学图书馆发展现状的评价:“理念先进、实践领跑、国际有位、业界公认。”

  60年峥嵘岁月,60年进取发展。正是对服务科研这一光荣使命的执著坚守,正是对服务为本这一宗旨的传承弘扬,正是图书馆人的不断进取创新,铸就了历史的辉煌。面向未来,国家科学图书馆将进一步通过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加强数字知识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情报研究与知识分析服务能力,建立起支持一线科学研究的集成知识化服务机制,建立“活”的科学交流与学习创造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信息杂志社
  • 编辑:田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