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学探索

有关科学的名言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科学探索奖 年龄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数千位科学家齐心努力、通力拼搏而得以启动、胜利完成的

有关科学的名言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科学探索奖 年龄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数千位科学家齐心努力、通力拼搏而得以启动、胜利完成的。从1990年揭开序幕至2003年落下帷幕,所有的历史环节都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协作组这一科学团体和基因组学相关领域无数人物创造的。

  英文原版书的设计和编撰别具匠心。编著者首先以各种方式,几轮邀请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者和支持者科学探索奖 年龄、知情者和报道者来推荐、评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贡献者,再广泛征集为入选的62位主要贡献者撰写简介的作者。

  这本书介绍的62位人物中,除了包括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直接贡献的科学家,还特别包括被推选的生命伦理学家、政界人士、社会活动家、企业(慈善)家。而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国16个主要中心的负责人,也有先前的人类基因组遗传(连锁)图和物理图的倡导者和构建者(特别是美国和法国的贡献者)。此外,还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各国倡导者和先驱(特别是美国能源部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明者、仪器的供应商和其他贡献者,以及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贡献的早期技术[如辐射细胞系、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等]的发明者。

  在人物的入选过程中,原版书的编著者试图全面、如实、公正地反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流派科学探索奖 年龄,特别是包括公共支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非政府项目中的所有贡献者。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或许应该入选而未入选者,首先,也许是埃德温·萨瑟恩先生。他所发明的DNA印迹法(Southernblotting),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RNA印迹法(Northern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等印迹技术,举世闻名。这些技术不仅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的第一代喜闻乐用的技术,而且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为直接的序列图(克隆选择、序列组装等)和遗传连锁图(第一代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图、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筛选),特别是物理图也做出了全面的贡献。其次,也许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篇“标书”的作者雷纳托·杜尔贝科也应入列。此外,也许还应包括为测序技术的建立做出贡献的华裔科学家吴瑞、洪国藩和林重庆等。

  原版书34位撰稿人所写的62篇人物小传(其中梅纳德·奥尔森执笔的有6篇),长短不同,风格各异,从中不难看出撰稿人与所写人物的关系、交往与情谊。每一位人物在他们的笔下,活灵活现、形备神达、栩栩如生。我们不仅看到文中人,更看到透过文风与情感表达背后的撰写者。当然,他们中的多数在书中都拥有“入选人物”和“撰稿人”的双重身份。

  原版书的入选人物中,来自北美洲的有46位(美国)、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的有13位、亚洲的有3位(中国、日本);男性55位,女性7位;其中多数人现在已年逾古稀,且已有6位辞世;只有当年的新星尤安·伯尼是“70后”。

  原版书的编著者还别出心裁,邀请基因组学界同仁熟悉的画家刘易斯·米勒为所有入选人物创作了铅笔素描像,这也是《基因组脸谱》(FacesoftheGenome)主书名的由来,更是我们将“faces”直译为“脸谱”的直接原因。素描像中多数是真人写生科学探索奖最年轻,也确有一些是根据照片再创造的。我们还特地选择了与素描像较为接近的实照,以让读者在欣赏画家的传神之笔时,也看到这些人物的“真容”。

  为帮助中文版的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书中的人物,我为每一位人物还撰写了一段小短文,并以“×××的二三事”为题,描述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趣事。书写的风格也与正文相似,有长有短、轻松活泼。当然这只是从编译者角度来描述书中的人物。此外,我还根据小传内容为每位人物遴选了一两篇代表性论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突出贡献。

  在庆祝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周年之际,我们编译出版这本书,首先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直接、间接参与者和贡献者的怀念与感谢,特别是对所有支持、鼓励中国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老朋友的不尽感激;其次是作为华大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历史档案”项目的一部分。

  这本书以铅笔的素描和优美的文字,颂扬了一群在科学界拥有独特影响力的先行者。他们是基因组学的探索者,而基因组学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体的生物学基础。他们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医学和农业,也改变了所有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思维和研究方式。

  30多年来,本书的出版者——冷泉港实验室一直是基因组科学的摇篮。冷泉港实验室在1986年首次举办以“人类的分子生物学”为题的年会,保罗·伯格写信给组织者詹姆斯·沃森称:他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主意,能让人类基因组测序争论的双方都尽抒己见。由此,启动了一年一度、持续至今的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会议(后改名为“基因组的生物学”年会)科学探索奖 年龄,这使冷泉港实验室成为基因组学界最重要的集聚地。在第一次会议上,著名的澳大利亚艺术家刘易斯·米勒开始为本书中几乎所有人物绘制素描。

  刘易斯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在1986年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1998年,他获得澳大利亚最高艺术奖“阿奇博尔德奖”。他第一次跟冷泉港实验室建立联系,是在一次詹姆斯和他的夫人利兹·沃森访问澳大利亚的聚会上,他接受詹姆斯的邀请,成为冷泉港实验室的常驻艺术家,并出席了1998年的“转录机制”研讨会,他在会议期间给许多演讲者画了素描,如今一些精选的作品就挂在冷泉港的布拉德福德大厅里。他在2000年再到冷泉港并绘制了詹姆斯的肖像,这幅画以俯视每一位演讲者的角度挂在格雷斯会议厅的墙面上。本书所选用的大部分肖像画来源于2003年那6天紧张而热烈的人类基因组学研讨会(当时会议名称,编译者注)中的素描。

  本书的编辑一致认为,为了给这些铅笔素描锦上添花,强调每一位科学家在基因组科学领域已经做出的以及在很多方面还将持续做出的贡献非常重要。因此科学探索奖 年龄,我们分别委托不同的科学家为入选人物撰写短文,以此来记述这些科学家卓越的成就和鲜明的个性科学探索奖 年龄。这些带有轶事和观点的文字更像是回忆录,而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读者也会发现,我们充分尊重了撰稿人的原意,并没有刻意去修订可能相左之处。

  2001年发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份草图,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有关科学的名言。从那时开始,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使得测序技术如此便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个人基因组序列正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先行者的成功,使我们这些当时的人类生物学学生,大多成了现在的基因组学家。

  在詹姆斯·沃森的主张下,这本书将刘易斯所绘素描和传记短文相结合,和谐衬托,相得益彰。这也再次展现了詹姆斯与众不同的品位。

  本书的英文原版书Faces ofthe Genome 是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一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20 周年之际组织撰写的一本特殊纪念册,书中云集了62位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各国杰出代表人物,用好友tz述的小传配上一张素描画像的方式,描绘了这些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其成长、共奋战,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和事,体现了他们全面、客观科学探索奖最年轻、权威、真实的风貌。

  中译本第一次将这些举足轻重的国际基因组学界大咖全面呈现给中国的读者,是在料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科普图书。更为宝贵的是,编译者作为中国协调人把与诸位大咖共事多华亦师亦友的交往点滴写成侧记,使人物更加鲜活可爱,更使他们所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往事历历在目有关科学的名言。

  目录中文版序一 i中文版序二 ii中文版序三 iii中文编译者的话 iv画家简介 vii英文版前言 viii马克·亚当斯 / 汉密尔顿·史密斯 撰文 3迈克尔·阿什伯纳 / 杰拉尔德·鲁宾 撰文 7伯纳德·巴拉托 / 丹尼尔·科恩 撰文 11戴维·本特利 / 埃里克·格林 撰文 15尤安·伯尼 / 詹姆斯·沃森 撰文 19赫尔穆特·布洛克尔 / 理查德·威尔逊 撰文 23戴维·博特斯坦 / 埃里克·兰德 撰文 27悉尼·布伦纳 / 杰拉尔德·鲁宾 撰文 31托马斯·卡斯基 / 理查德·吉布斯 撰文 35阿拉温达·查克拉瓦蒂 / 埃文·艾希勒 撰文 39陈奕雄 / 理查德·麦康比 撰文 43丹尼尔·科恩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47弗朗西斯·科林斯 / 埃里克·兰德 撰文 51艾伦·库森 / 约翰·萨尔斯顿 撰文 55戴维·考克斯 / 理查德·迈尔斯 撰文 59查尔斯·德利西 / 戴维·李普曼 撰文 63理查德·德宾 / 简·罗杰斯 撰文 67埃文·艾希勒 / 阿拉温达·查克拉瓦蒂 撰文 71克莱尔·弗雷泽 / 理查德·麦康比 撰文 75理查德·吉布斯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79沃尔特·吉尔伯特 / 詹姆斯·沃森 撰文 83埃里克·格林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87菲利普·格林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91马克·盖耶 / 弗朗西斯·科林斯 撰文 95戴维·豪斯勒 / 理查德·吉布斯 撰文 99谢里尔·海纳 / 迈克尔·亨克皮勒 撰文 103拉蒂娜·希利尔 / 罗伯特·沃特斯顿 撰文 107勒罗伊·胡德 / 理查德·威尔逊 撰文 111迈克尔·亨克皮勒 / 伊莱恩·马尔迪斯 撰文 115让尼娜·高凯恩·伊利格 / 克莱尔·弗雷泽 撰文 119埃尔克·乔丹 / 戴维·博特斯坦 撰文 123威廉·詹姆斯·肯特 / 戴维·豪斯勒 撰文 127埃里克·兰德 / 戴维·博特斯坦 撰文 131戴维·李普曼 / 菲利普·格林 撰文 135伊莱恩·马尔迪斯 / 布鲁塞·罗 撰文 139马尔科·马拉 / 拉蒂娜·希利尔 撰文 143理查德·麦康比 / 理查德·威尔逊 撰文 147约翰·麦克弗森 / 弗朗西斯·科林斯 撰文 151迈克尔·摩根 / 简·维特科夫斯基 撰文 155尤金·迈尔斯 / 克雷格·文特尔 撰文 159理查德·迈尔斯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163梅纳德·奥尔森 / 埃里克·格林 撰文 167戴维·佩奇 / 简·维特科夫斯基 撰文 171阿里斯蒂斯·帕特里诺斯 / 查尔斯·德利西 撰文 175布鲁塞·罗 / 伊莱恩·马尔迪斯 撰文 179简·罗杰斯 / 艾伦·库森 撰文 183爱德华·鲁宾 / 马克·亚当斯 撰文 187杰拉尔德·鲁宾 / 马克·亚当斯 撰文 191坂木良之 / 迈克尔·摩根 撰文 195弗雷德里克·桑格 / 悉尼·布伦纳 撰文 199汉密尔顿·史密斯 / 马克·亚当斯 撰文 203林肯·斯坦 / 约翰·麦克弗森 撰文 207约翰·萨尔斯顿 / 罗伯特·沃特斯顿 撰文 211克雷格·文特尔 / 汉密尔顿·史密斯 撰文 215迈克尔·沃特曼 / 查尔斯·德利西 撰文 219罗伯特·沃特斯顿 / 约翰·萨尔斯顿 撰文 223詹姆斯·沃森 / 梅纳德·奥尔森 撰文 227让·魏森 / 戴维·博特斯坦 撰文 231南希·韦克斯勒 / 弗朗西斯·科林斯 撰文 235理查德·威尔逊 / 伊莱恩·马尔迪斯 撰文 239詹姆斯·温加登 / 詹姆斯·沃森 撰文 243杨焕明 / 迈克尔·摩根 撰文 247缩写表 249英文版致谢 253中文版致谢 25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学家名人事例
  • 编辑:田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