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全国输送农业“黑科技” 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我们这里亩产1040斤,挨着稻花香五常大米基地。”“我们最高亩产1080斤,稻田还养螃蟹。”“我们好的亩产1000斤,其他800斤”
10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下称“基因组所”)举行了一场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线上基地观摩会活动,全国多地的海水稻基地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视频,为深圳活动现场介绍各自的海水稻收成。
“海水稻测产”位列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目前,位于深圳大鹏的基因组所自主研发了20多个海水稻品种,平均亩产量从最初的150公斤增产到450公斤,在全国13个省区建立了33个示范基地,并且创造了在高盐碱地海水稻亩产超千斤的奇迹。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能在中、重度盐碱地生长。大量实践证明,连续种植海水稻可以吸盐并改良土壤。盐碱地改良后的土质将更适合普通作物的耕种。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这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
2017年,基因组所依托下属全资子公司深圳中农京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海水稻横向课题项目组,陈日胜携部分育种成果加入,成为团队核心成员。当年,团队在深圳、东北和内蒙古进行海水稻新品系试种、育种及基因组学研究。
2018年4月28日,基因组所主导成立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农海稻”),开展了海水稻新品种育种、栽培技术规程、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盐碱稻功能食品创制等系列化研究,推动海水稻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运用。
中农海稻联合基因组所及多家企业,以耐盐碱稻和草为核心种植品种,整合生物科技、物联网、数字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全国盐碱化程度比较高的北部、西北部、东北部、沿黄区域、沿海区域五区内盐碱滩涂地(包括干旱半干旱盐碱地、东北的苏打冻土盐碱地、环渤海盐碱地、滨海小流域盐碱地、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和退化耕地),构建布局海水稻研发、种植和加工等相关产业体系,发起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的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计划。
据中农海稻法定代表人杨记磙介绍,海水稻国家生态粮仓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1万亩为一方,10万亩为一镇,100万亩为一个区域中心,计划在10年内,布局100个中心,修复1亿亩盐碱滩涂地,为国家新增1亿亩耕地,实现年增收500亿斤优质生态弱碱米和1亿吨优质牧草,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模式参考和战略支撑。
杨记磙介绍,目前,国家生态粮仓计划已经在新疆喀什国家经济开发区取得立项,2019年启动实施,内蒙古大漠生态粮仓计划、吉林生态粮仓计划等也已经启动规划。
基因组所在深圳主要以海水稻研发为主,在大鹏设立了创新孵化中心,而种植基地则遍布全国。2019年,中农海稻联合基因组所在深圳成立“盐碱稻(海水稻)创新中心”(碱稻中心),共同研究海水稻种植资源及相关产业开发。
自2018年起,中农海稻在全国6个省8个实验基地进行了海水稻的适应性试验,筛选出了适合东北盐碱地、内蒙盐碱地、西北部(新疆)盐碱地、环渤海湾地区、江浙地区、华南地区不同气候及不同盐碱度的海水稻品系,约有20多种,平均亩产量从最初的150公斤增产到450公斤。
同时,中农海稻海水稻项目团队研发的“陈香1号”新品种,经检测达到国家优质牧草标准,能够为内蒙、新疆等游牧区提供优质牧草,为行业首创。目前,“陈香1号”等四个品种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2019年,试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国13个省区建立了33个示范基地,扩大了试种面积,细化测定不同海水稻品种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实验结果良好,其中位于吉林白城的海水稻试验基地土壤pH值达到14,盐分含量达8,测产结果两个品种亩产量达1070斤,是盐碱地水稻种植的奇迹。
深圳造海水稻还是亮眼的扶贫产品。2018年10月,在深圳援疆前线个多月的努力,基因组所在新疆喀什试种海水稻成功,比当地水稻品种亩产高出约100公斤,未来计划在喀什推广种植海水稻1万亩以上。
研发人员介绍,在盐碱地种植海水稻要比种植普通水稻更为节约,因为这类稻子抗性强,可以直接播种,而在盐碱地种植普通水稻要洗盐洗碱,投入大,产量低。
当天活动现场有一些以海水稻米做的寿司,其米粒色泽和味道与普通稻米几无差别。据悉,早在2018年,中农海稻已向市场推出了3个海水稻系列产品:帕乡水鸟弱碱米、红海滩海水稻米及渤海湾海水稻米。
“我们希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尽一分力。”杨记磙介绍,消费者可能更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口感。2018年开始,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产品进行品质及食味值检测,发现海水稻的营养成分、口感等与普通水稻不相上下,而且富含钙、铁、钾等微量元素。●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