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支“天敌特工队”:以虫治虫 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
今日话题
天敌防控的秘密
蒲江县寿安镇马南村,距离成都市区约60公里,看似与一般的村庄并没有太大差别,却隐藏着一个“秘密”——这里有中西部地区首家天敌工厂,每年可生产20亿头赤眼蜂、90亿头捕食螨。
“我们专门生产吃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昆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11月26日上午,四川天敌工厂项目的承担单位——四川省卫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卫农”)总经理艾攀告诉记者。
天敌工厂怎么生产天敌昆虫?天敌昆虫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市场前景怎么样?记者实地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张明海
A以虫治虫
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什么是天敌工厂?这还得从天敌昆虫说起。
“天敌昆虫是一类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虫的昆虫,它们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对某些害虫发生、成灾起着制约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郑礼介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站长尹勇介绍,天敌工厂专门生产天敌昆虫,比如稻螟赤眼蜂(简称赤眼蜂)、巴氏钝绥螨(俗称捕食螨)、丽蚜小蜂、瓢虫等。
以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泛的天敌昆虫明星——赤眼蜂为例,其对水稻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寄生的是害虫卵块,赤眼蜂防治害虫的效果非常显著——害虫还没孵化出来,就已经被赤眼蜂的幼虫吃掉了。”艾攀介绍说。
天敌工厂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多年。郑礼介绍,目前,全球约有500家商业化天敌公司,生产的天敌种类达350种。成立于1967年的荷兰科伯特生物系统有限公司(Koppert)是最大的天敌公司,年销售额16亿元人民币。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7-2016年统计,我国依赖化学杀虫剂控制作物害虫仍占90%左右。杀虫剂使用量大,用药次数多,既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同时也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提高等。
在尹勇看来,以虫治虫,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是大势所趋。大量使用农药,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广天敌防控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过量使用农药的‘纠偏’,对推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天敌防控技术,会不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尹勇给予否定,“天敌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相当,不但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反而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但同时,四川卫农天敌工厂科研人员张晨强调,天敌防治也有两面性,在可控范围内能够达到理想效果,若超出控制范围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副作用,“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会对田间害虫进行抽样调查,释放定量天敌。同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能力,一定程度内可自行恢复”。
B工厂什么样
从野外采集天敌,恒温恒湿繁育
11月26日,记者走进3500平方米的天敌工厂厂区,米蛾饲养车间、赤眼蜂接种车间、捕食螨饲养车间、包装车间、冷藏库、食料消毒间、保种室等一应俱全,科研人员在这里完成从培育、接种、扩繁、包装到冷藏的整个过程。
卢林是天敌工厂的一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对天敌进行采集、鉴定、保种、培养和释放。“我们用的都是适应本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天敌,天敌种源都是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卢林介绍,以赤眼蜂为例,每年5月至10月是最适合采集赤眼蜂的旺季,“这种蜂只有约0.6毫米长,肉眼一般看不到,只能用显微镜观察”。
“我们一般用两种方式来采集赤眼蜂。”卢林介绍,一种是利用放在田间的卵卡为赤眼蜂提供寄生环境来诱集赤眼蜂,一种是直接在田里收集螟虫卵块——赤眼蜂就寄生在这些螟虫的卵块内。
采集回来,就进行室内扩繁。“我们为赤眼蜂这样的天敌昆虫提供恒温恒湿的繁育条件。赤眼蜂的繁殖速度很快,繁育一代仅需 10天,并且每一头交配的雌蜂会产30多粒卵。”尹勇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饲养大熊猫宝宝”,“大熊猫本是野生物种,因为数量稀少,我们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再把它放归野外。扩繁天敌也是如此”。
谈起建立天敌工厂的经过,艾攀印象深刻。“2015年全省植保学会开会期间,植保专家提出,沿海和东北地区已经有天敌工厂,但中西部尚属空白,这让我非常触动。考察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天敌工厂和科研院所后,我们觉得在川建天敌工厂势在必行。”
尹勇介绍,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全国动植物保护工程能力提升项目规划”,拟在四川、北京和山东建设3个天敌工厂。在川天敌工厂项目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提供600万元支持资金,四川卫农自筹资金超过2000万元。工厂引进中国昆虫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农业大学研究员臧连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张格成等专家作为首席科技顾问,并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开展充分的校企、院企合作,目前已达20亿头赤眼蜂、90亿头捕食螨的年生产能力。
C如何投放
冷链物流运到投放地,把天敌与食料混合投入田间
采用天敌防控,绵阳市安州区国峰金穗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唐代兵,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唐代兵种植了2000亩左右的稻田,加上其他成员,合作社一共有3000多亩水稻,采取稻鸭共作模式,不能打农药,“打了农药,鸭子遭不住。”
今年7月,唐代兵联系四川卫农,用200亩来做天敌生物防控试验。“我们把试验田块和普通田块进行了对比,发现用了天敌防控的田块,水稻二代螟虫发生比例很低,鸭子的生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唐代兵表示,今年该合作社将把天敌防控推广到3000亩稻田。
唐代兵使用的赤眼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们投放一个产品前都会进行两至三年的试验,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工厂化生产,然后投放市场。”艾攀介绍,目前工厂已经推出赤眼蜂、捕食螨两个主打产品,前者主要用在水稻螟虫防治,后者主要用在柑橘、茶叶、猕猴桃、草莓等经济作物的红蜘蛛防治,“我们正在米易等地进行丽蚜小蜂、瓢虫等天敌昆虫的试验示范,争取明年投入市场。”
这些天敌昆虫是如何投放的?“天敌孵化的时间一般都很快,需要尽快投放到田间地头。这也是为何外地的天敌不一定适应本地生态环境、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因。”艾攀介绍,公司配备了两台冷链物流车,“通过冷链运输天敌昆虫虫卵,目前全国只有我们做到了。”从工厂到田间,36个小时内可以到达省内任何投放地。
在具体投放时如何操作?“都是把天敌与天敌食料混在一起投放。对于赤眼蜂,是用植保无人机投放装有虫卵的释放球;捕食螨是袋装的,直接洒在作物表面。”卢林说,一般来讲,一亩水稻投放3个赤眼蜂释放球,将会孵化超过1万头赤眼蜂,整个生长季投放3次,成本共50元左右;一亩茶园投放50袋捕食螨,每袋不低于1500头,成本在150元左右。
投放也有技术要求。“最好在害虫发生高峰期释放,这就需要当地植保站准确预测虫害发生和防治时间。”艾攀表示。
D防控前景
成本较高但提质明显,需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推动
“天敌防控成本要比化学防治高一些,一般亩均高20%-30%。”尹勇向记者介绍,同时反问:“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愿意使用天敌防控技术呢?”
尹勇分析,表面上看天敌防控成本要高一些,但是与化学防治相比,具有持续控害的作用,连续开展天敌防控两三年后,害虫发生逐年减轻,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成本并不高。另一方面,天敌防控带来良好的产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上,农药用少了,农产品安全了,售价也就上去了。因此种植户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富程介绍,今年该县天敌防控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家企业使用天敌防控技术,砂糖桔还没有上市就被超市预定了,地头价卖到6元/斤,比一般的砂糖桔价格高一倍。”
但目前,我省包括天敌防控技术在内的生物防控只占病虫防治面积的10%左右,全国情况也不乐观。郑礼介绍:“我国天敌产业化进展迅速,企业已有20多家,大多脱胎于科研单位,但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缺乏、产业化水平低,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推动天敌工厂可持续发展,尹勇表示,政府和市场的引导缺一不可。
郑礼介绍,吉林省已连续十几年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赤眼蜂;北京则从2017年开始,每年投入3000万元财政资金,补贴使用天敌、授粉昆虫产品的农业主体。
尹勇介绍,明年开始,四川将启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战略。“我们将围绕‘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开展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示范,对包括天敌投入在内的生物防治给予一定补贴。”
蒲江县因距离天敌工厂较近,推广更为积极。“我们今年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进行了1万亩以上柑橘、茶叶和猕猴桃的天敌防控示范推广,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市场化推动也要跟上。“光靠政府补贴是不行的,政府引导只能是示范性的,更多还是要靠企业去拓展。”尹勇表示。
作为中西部首家天敌生产企业,艾攀介绍,经过市场检验,工厂的信心更足了,目前已在成都、绵阳、南充、宜宾、自贡、泸州等地推广包括天敌防控技术在内的社会化服务7万亩。
四川卫农在中西部农业“朋友圈”也有了不小的名气。记者探访时,恰逢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一行人前来考察,并现场向四川卫农发出邀请,希望去贵州考察并建设天敌工厂。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