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深情寄乡土,安徽农学通报:2,勤奋好学“创”业■特约记者陈丽伟李天功实习编辑张新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科技

一片深情寄乡土,安徽农学通报:2

勤奋好学“创”业

■特约记者陈丽伟李天功实习编辑张新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娟这个比老百姓还老百姓的农综站,被当地农民视正的种田“老把手”。她自己也先后荣获省农业厅“农牧业丰收”二等;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2009年度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市小麦高产攻关先进个人;省农委2010年小麦田管技术服务先进个人等16项项。

刚上班不久的一天早上,农技让李娟开秋种会,科班毕业的她欣然接受,并提前把需要的资料准备好,记得滚瓜烂熟一通忙活后,的李娟就等着的夸了。没想到,却等来了一位老大爷,“你早上说,100斤的麦种要拌多少药?拌什么药?俺没听懂。”李娟连忙解释,老大爷似乎还是不太明白。接着陆续又有不少百姓前来咨询同一个问题,可李娟讲到喉咙都哑了,大家伙还是没弄明白。一位老大娘急了:“丫头,你干脆说一桶水配几壶盖药,一亩地要打几桶药水,别整什么毫升、厘米、公斤这样子的洋词。俺这些老土听不懂。”李娟明白了,在学校学的与实际工作有很大差距,要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老百姓,就要成老百姓的语言、通俗易懂才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在李娟积极支持和帮助下,2012年7月份孙疃尤沟诚成谷植专业合作社宣告成立。合作社一成立,李娟就把她作为自己帮扶联系点,三天两头跑到合作社,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还帮着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跑县、进市积极争取农业科研、示范项目是李娟引导老百姓科学种田又一措施。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落户在孙疃,李娟在全镇分批次建立22个“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6个合作社,通过示范种植,病虫害统防,从种到管再到收,全程引用先进的农艺技术,促使全镇玉米单产达到510公斤,项目核心区达到537公斤。

真情付出“守”业

不仅手把手传授农技知识,为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李娟还带领农综站一班人,在各田间地头,根据当地当时气候、土壤等条件,经过调查摸底编印成技术资料,发放到老百姓手中,从整地到拌种到播量到施肥,从抗旱浇水到病虫害防治,老百姓一目了然,全程明白。

“不为了啥,只是为了能够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对得起自己的”李娟笑着说。

谈起工作中的苦与乐,李娟不离本行,“和种地一样,先种才能收,苦肯定有,苦后才有甜。”

下班后,李娟顾不上休息吃饭,从市场买来了一斤装、半斤装等不同规格的农药,通过实践,把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换算成瓶盖李娟硬是把一些业务术语改成了群众听得懂的“土话”。

怀着对农业、对农民、对农村深厚的情感,1992年7月,李娟揣着“农业梦”来到了孙疃农技站,一干就是20多年。

“三八红旗手”“优秀员”“先进工作者”这一项项荣誉就是最好的证明。

每当孙疃街逢集时候,李娟都喜欢到农药店门口转一转,碰到买农药的农民,她还会询问,准备用什么药?治什么虫?当发现农民购买的农药不对,她会耐心解释,推荐合适的药品,以至于好多农民误认为她是卖农药的骗子。久而久之被她搅黄了生意的药店老板也很烦她,有的甚至当面她“别人买什么药关你啥事?”

1973年6月,李娟出生在孙疃镇四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田间的玩耍中长大的她,把父母的艰辛看在眼里,立志长大后学农、干农。

为尽快地适应工作,李娟还主动下基层,向群众学实际经验,回来后再找相关的科技书查看。同时,她还自学大专课程,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民。工作之余,她阅读了大量书刊,并深入田间开展试验、示范、调研,广泛收集、归纳整理农民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将部分调研情况形成文章发表于《安徽农业科学》《安徽农学通报》《淮北农业》等刊物上。2000年,乡镇机构中孙疃镇把原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三合一,设立孙疃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在竞聘上岗过程中,李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业务技能考试和面试,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这个岗位。

没办法,李娟只好打起自家承包地主意。别人家每亩地播麦种25至30斤,她家每亩才播18斤,惹得老父亲大发雷霆,“俺种了一辈地,没见过你这样糟蹋土地的”,李娟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陪着笑脸。到了次年夏季,李娟家的麦子不仅没有出现倒伏、减产,反而比其他家的麦每亩多收50斤,老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笑容,乡亲们彻底信服了。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在全镇讯速推开,她联系的示范户小麦单产超过500公斤。

多年工作经历,李娟接触了不少发达地区的同行,惊叹于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农业现代化程度。巨大反差,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农业梦”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俺这个合作社去年在李娟指导下试点推广“种肥同播”技术,从实际效果和实产测量上看,肥效提高20%,产量增加10%。今年午季小麦亩产600余公斤,秋季玉米亩产量550公斤。”合作社负责人尤体华介绍说。

坚定“择”业

科学种田“成”业

不分时候地往地里跑,被家人埋怨,都不算什么。难以的是自己的真情付出换回的只是别人的。

一天午饭后,李娟正准备给孩子功课,刚打开书本,电话响了,炮楼村一位村民说刚从小麦地里看到的麦叶发黄,想问问啥情况。李娟意识到可能是发生了纹枯病,决定立即赶赴现场,看看究竟。孩子埋怨:“整天顾着人家的庄稼,连我的学习你都不顾,有你这样当妈的吗?”“你的功课可以明天再补,一地的小麦就是农民辛苦一年的口粮,耽误了没法补。”想法就是这样的简单淳朴。安慰一下儿子,李娟含着泪匆匆上了。

“种田、种田要把种字放在前面,只有把地种好了,才有可能实现高产。”提起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李娟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多播种就能多打粮,播少了怕缺苗影响收成。李娟苦口婆心农民,要根据气候条件、土壤墒情选好品种,精量播种,提高发芽率和分蘖率,防止后期倒伏。“俺都是多年种地老把式了,就不信你这一套,一亩地下多少种不要你管。”

“让你久等了。这段时间连续阴雨,我担心地里存水影响小麦出苗,到地里转了圈,看看出苗情况。”在农技推广第一线奔波了20多年,李娟的脸上、手上布满着岁月的痕迹。“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这片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乡土情,才会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娟将自己的青春、才华奉献给这方土地。

细雨绵绵,秋末的濉溪显得格外阴冷,驱车来到距县城50多公里外的孙疃镇,等了很久才见到一位农民模样装束的中年妇女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镇农综站李娟。”我愕然了,卷着裤腿、黑黑的泥巴涌到脚脖,雨水顺着头发、脸颊往下滴面前这位就是李娟?

“1989年6月中考,我地选择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最终被当时的宿县地区农校园艺专业录取。”李娟说,中专毕业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干农业这一行没有前途,选择了转口,脱离了“农”字,可她却从没有这样的想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