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呈现最古老的中华文明
如今,包括“考古”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但让中小学生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改变授课形式,让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成了一件让老师们头疼的事情。
2016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韦正老师为浙江省龙游中学-龙游凯马国际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考古中华》的讲座。丰富的文物资料、凝练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让同学们佩服于韦教授渊博的文博知识、深刻的见解,更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讲座结束后,在和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3D打印创新实验室”里,龙游凯马3D考古社的同学们向韦正老师展示了在社团活动中利用3D打印机立体呈现的“牛腿”、“雀替”等古建筑构件,这种将厚重的历史活灵活现地进行立体再现的方式得到了韦正老师的极大赞许。
当天下午,韦正教授和龙游博物馆馆长雷栋荣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到“龙游民居苑”,现场进行一次“3D考古”主题活动。在汉代名将马援后代所建的马氏家族宗祠——“马荣八公祠”内,同学们在衢州学院吴宁博士的带领下,把3根50厘米的铝合金杆组合成长杆,在长杆前端绑上手机,对具有鲜明龙游特色的古建构件——“牛腿”从俯视、平视、仰视三个角度进行拍摄,多角度结合360°拍摄使文物在图片上呈现立体化,然后回到学校可以通过3D建模技术制作成立体化模型,把考古活动中所观察的重要文物永久保存下来。
从文物到3D打印模型,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采集文物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蕴含在文物中的中华古老文明
在活动现场,高一(2)班周其哲同学对采集文物信息的长杆提出了改进意见,因为长杆是手持的,所以难免在进行360度拍摄的过程中出现抖动。他想能否把长杆尾部设计一个三角固定架,然后在长杆顶部加装一个可开合360度的轨道,把拍摄的手机和补光器都固定在轨道上,这样就可以实现精准定位。这个想法得到了参与活动的原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的孙鑫博士的肯定,并鼓励周其哲同学将这个创新方案用图文描绘出来,进行国家发明专利的申请。
得知这个消息的龙游凯马国际学校的徐健生校长很是欣慰,表示这是学校“核心素养培育工程”正式启动并走向实践以来最让人振奋的消息。龙游凯马国际学校始终把面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培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学校为学子们提供众多的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学习技能,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3D打印创客式学习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项目之一。不同与其他学校,在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所合作共建的“3D打印创新实验室”更注重同学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获得。在当天下午同期举行的校园创新专利辅导中,通过短短1个半小时辅导,现场的270位同学共提交了126份专利创新方案。
就在前一天,2016年12月10日,韦正老师的《考古中华》的讲座也在另一所重点中学——浙江省长兴中学的礼堂里进行。韦正教授对长兴中学拥有这么多和他同样热爱考古与文博的学生感到欣慰,对该校新成立的考古与文博社寄予了殷切的期盼,希望社员们能依托社团“守华夏之器,寻炎黄之根”,并代表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向社团授牌。
讲座结束后,韦正教授从长兴中学钦国强校长接过聘书,成为长兴中学的课程指导老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第一届公众考古学硕士、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刘庆华老师也同时成为长兴中学考古与文博社指导老师。
在稍后举行的“考古与文博”沙龙中,2位老师始终被长兴中学考古与文博社社员们的热情环绕着,“高中生考古与文博社的建设和发展”、“如何结合长兴本土历史文化和校情,用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呈现最古老的中华文明”……学生们抛出的一个个话题让韦教授和刘老师应接不暇,原定40分钟的沙龙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才在长兴中学老师的劝导下依依不舍地结束。
韦教授一行还饶有兴致地与社员们共同参观了长兴中学考古与文博教室,并对长兴中学能为培养和支持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如此良好的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
共建3D打印创新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们从小培养对创新的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作为中科院广州电子所3D打印创新实验室的实施单位,中兴华教育的负责人郑毅骞介绍,“3D打印创新实验室”以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的高性能3D打印系统为技术支撑,以教育部“中小学创造力”总课题组为理论指导,整合工信部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培训认证内容资源,横向联合中国创造力大赛及“钟南山创新奖”评选委员会,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兴趣与成果共有的“创新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于2015年11月由中兴华教育负责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与共建。
据悉,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3D打印创新实验室”的学校目前已遍布全国15个省,而“3D考古社”则是实验室在设备普及到位后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继长兴中学、龙游中学等学校进行“3D考古社”的建设后,下一步将继续为各地中小学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所、北大考古合作共建牵线D打印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融合,引导、鼓励各个共建校立足本地特色、乡土文化构建3D打印校本课程。目前已有包括浙大附中、莆田一中、长兴中学、龙游中学、海安中学、南宁二中、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浙师大附小、长兴县第四小学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中小学表示将共同开发国内第一套面向中小学的多学科融合3D打印教材。
当代的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缺少对中华文化精华的了解,缺失了中华文明传承中最核心的东西,也因此暴露出诸多的文化素养问题。
而考古,象征了坚守,坚守传统文化的道统,坚守文化传承者的身份。通过3D打印这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孩子们在兴趣活动中体会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领会传统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目前国内流行文化都是美国和欧洲式的,但并不表明中国文化是不如人的,只是没有优秀的模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D打印,孩子们很感兴趣,而中国文化的内涵会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而慢慢融汇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既不生硬也不教条的教育引导方式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在“3D考古社”报名阶段同学们就十分踊跃,没报上名的同学们还觉得很遗憾。
通过共建校“3D考古社”举办的几次社团来看,当考古社的社员向他的同学们“炫耀”3D打印出来的牛腿、雀替等古建筑构件模型,脱口而出文物3D模型背后的历史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时,我感到选择是正确的:
对线D打印重点科研单位,中科院广州电子研究所李耀棠所长表示,通过与广大中小学校合作共建3D打印创新实验室,发现不管是过程结合,还是成果呈现,都离不开内容的创新,只有让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构筑创新校园才能成为现实。3D考古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大力提倡。3D打印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能够也理应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出努力。
另据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刘庆华老师透露,全国中学生考古社联盟将于12月17日在北京大学进行第一次筹备会,以“3D考古社”为代表的创新模式能极大促进各地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有益尝试,将在会议中邀请开设3D考古社的学校做经验分享,共同促进这一创新模式更好、更快地普及。(季彬)
- 标签:最早的3d打印技术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用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呈现最古老的中华文明
如今,包括“考古”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但让中小学生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改变授…
-
印度公司推出大幅面金属3D打印机系列
《3D打印世界》讯/印度Intech Additive Solutions推出了用于大幅面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的iFusion LF系列,这是继近一年前首次推…
- 突破!全球第一个3D打印心脏!
- 8米长金属3D打印设备MetalFAB1落地江苏科技大学
- 4步骤!3D打印进行药物筛选的详解来啦!
- 3D打印技术——“来自混凝土的浪漫”
- 重磅 CECS《混凝土3D打印技术规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