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家智能电

关于小苏打的一些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吹气球教案)

关于小苏打的一些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吹气球教案)

 

冰箱要定期清理 吃冷饮勿过量。多接口手机充电器标榜的“智能分流技术”是什么?为了有效率地分配电流输出,许多第三方移动周边大厂会为旗下多接口充电器搭载“智能检测充电电流”功能。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默默&川妈

有位二胎爸爸,不工作不养家,却能红遍网络,受到全世界爸妈的追捧,只因他陪娃陪出了新高度,简直一部传奇~

他就是来自英国伦敦的Sergei Urban,有两个儿子Alex和Max。

一个4岁、一个2岁,想都不敢想的鸡飞狗跳。

但他却能施展神奇的魔术,把两个熊孩子整的服服帖帖。

没有屎尿屁的混乱,而是探索自然的小清新。

没有任性的作妖,用家里最简单的东西,就能让孩子惊喜万分。

可乐罐站起来~

惯性的神奇~

彩色冰棒+魔术贴,成了最好的几何教具。

经典的醋跟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被他拿来给孩子吹气球。

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陪两个儿子在家各种玩,玩出了新奇,顺便还玩出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知识。

后来,他将和孩子一起趣玩的过程拍成了视频,分享给全世界的爸爸妈妈,一下子爆红。

很喜欢他的育儿理念,和我们的自然教育不谋而合:

我既不是老师,也不是科学家,只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我只是试图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顺便打败各种电子产品。

也想像他那样充满创意地陪娃玩,让孩子想不起来手机的存在,玩的有趣又有意义。

但稍有不同的是,我是老师,总想着如何能让孩子的趣玩,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能更加循序渐进、更加系统全面。

为了这样一个小目标,我们已经默默设计、拍摄了100多个科学小实验,全都放在我们的抖音号mom看世界 (1670002302)上了,欢迎大家关注,带着孩子一起观看。

这次,分享给大家的10个科学小实验,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根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本上的内容挑选、设计而来,并且更进一步做了相关知识的拓展,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可操作化、可视化,有声有色起来。

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但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科学兴趣,学到了各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一举N得~

好啦,安全,简单,有趣,知识点满满的小实验来啦!

1奇妙的空气

人活着除了要有水之外,离不开的还有空气。

*孔明灯也是因为有空气才能飞起来

但空气似乎看不到,摸不着,它真的存在吗?它有体积吗?是不是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一章中,讲述了水和空气的基本常识。

根据这一章的内容,我们设计了3个实验。

1、不会湿的纸巾

我们把书本上的实验做了改进,效果更佳。

纸为什么不会湿呢?因为倒扣在水中的杯子里除了有被揉成一团的纸巾之外,还有空气。

与纸巾看得见摸得着不一样,虽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也有体积。这个被改进的实验验证了空气有体积。

空气有体积,也有密度,其密度取决于温度、压力和湿度,通常不是直接测得,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计算出的近似值。海平面高度的大气密度标准值为1.2250千克每立方米。

例如,大家熟知的热气球,就是因为加热了球内的空气,使得密度下降,才升了起来。

2、会喝水的蜡烛

书本上列举的空气有体积实验并不形象,为此我们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蜡烛跟人一样都需要喝水?当然不。

蜡烛之所以能点燃,不仅仅因为自身是一种可燃物,还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助攻。

当用水杯扣住燃烧的蜡烛时,因为水杯封住了倒扣的杯口,杯中的空气与外界隔绝,当蜡烛燃烧用完了其中氧气,就会熄灭。与此同时,水槽中的水填补了氧气的空间,就好像蜡烛把水吸上来一般。

在地球表面,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约占总量的1/5,所以蜡烛把水吸上来将近五分之一的高度。空气的成分有哪些呢?上图是地球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比例。

3、倒立的水杯

*实验注意:当水杯即将被灌满水时,一定要轻轻缓慢让水溢出来,再轻放纸张,最后倒立即可

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

冰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电之一,但时间久了会出现制冷不足的情况。

我们设计的这个实验也是《科学》教科书上水和空气知识点的扩展——大气压强。

第一个实验验证了空气有体积,之后我们又验证了空气由不同气体构成。

实验二中的水为什么自动涨上来了?这也就有了第三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

当用纸张把水和水杯封上时,完全与空气隔绝,这时对于纸和水来说,大气压强是向上压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是向四面八方的,所以如上图所示,轻轻旋转杯子一样不会有水流出。

这个标准大气压有多大呢?它可以支撑10米左右的水柱倒立哦~

2溶解于水?

在《科学》四年级上册中22页,溶解这一章当中,讲授了溶解的概念。

这一章溶解的内容中,大多数使用了水来做溶剂,可以理解成火锅中的底汤,当放入盐、糖时,就会融进汤底,再也捞不出来了。

但有些东西与盐不同,掉进汤锅里还可以捞出来,比如牛丸、羊肉片、各种叶菜等等,另外汤锅里的油同样也不溶于水。这也是基本知识点的一个扩展,我们来看第4个实验。

4、形同陌路

这实验是不是很帅气?做起来也很简单。

首先准备两个空杯子,食用油,食用色素,扑克牌。第二步,把食用油倒满杯子,待用。

用食用色素将灌满水的杯子染色(上边的实验使用的是蓝色食用色素),跟之前大气压强的实验相同,把扑克牌盖上溢水的杯子,倒扣在食用油的杯子。

最后,抽开扑克牌,实验自动进行。

众所周知,大部分油脂类的物质都不会溶于水,这个炫目的实验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水和油真的是形同陌路,互不相容啊。

5、冷与热

既然盐和糖都可以溶于水,溶于汤底,那溶解速度与什么有关呢?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大多数溶质(例如糖或者盐),溶解速度与溶剂(水或者汤底)的温度有关。为了能更清晰的看到这一过程,我们使用使用色素替代了盐,道理是一样的。可以明显看到,右边的杯子溶解速度比左边快得要多。

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这是根据《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一章中,第四个知识点——溶解的快与慢而设计的实验,对比之下,我们设计的实验是不是更具象,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本文用到色素均为食用色素,可以在各大购物网站搜索下单,价钱平民。

3地球的自转

前两个概念是水和空气,下边咱们来个大实验!验证地球在自转!

这个实验扩展于《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一节。这一节使用了画在纸上的博科摆来验证,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来实验的情形。况且博科摆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设计了第6个实验。

*傅科摆在南半球时运动的动画

滚筒式洗衣机是通过模仿洗衣棒锤击打衣物清洁的原理设计而成。冰箱标称的日耗电量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得的,也与冰箱温度调节有关,温度调的越低就越费电。

6、蓝色漩涡

实验需准备两个可乐瓶,灌上用食用色素染色的水,就可以进行了。

但这有啥可看的?需要观察的是漩涡的方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英语:Coriolis Force,简称科氏力)的存在,水流形成漩涡的一瞬间受到这个力的影响,左右了漩涡的方向。一般来说北半球是逆时针,南半球是顺时针。

漩涡越小,受到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越小,如果容器不规则,这个实验效果一般。但在形状标准的矿泉水瓶中,漩涡一般会逆时针,因为我们在北半球。

*左图是北半球的台风风尼伯特,右图是南半球的气旋温斯顿,两者的旋转方向显然不同

这是南、北半球台风的自转方向,这个尺度上的漩涡旋转方向绝不会有错。

4

物质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但这些物质并不是纹丝不动,很大一部分都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吗?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小节物质的变化讲授了物质变化的基础知识。例如把易拉罐压扁,或者加热白糖,让其融化。但这些十分常见,并不能更具象的解释物质的变化。

教科书一直到32页才讲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但实验显得干巴巴。

我们把这个实验重新做了设计,看起来更立体,有趣。

7、巧克力岩浆

从这个实验起,实验准备和操作稍微有些复杂,所以我们准备了详细的实验内容。

实验用品:

①玻璃杯 ②醋 ③洗涤灵 ④小苏打

实验步骤:

①准备一个窄口的玻璃杯或者玻璃瓶,倒入一些小苏打,待用。

②往空可乐瓶中倒入食醋半瓶,再挤进去一些洗涤灵。

③将装有食醋和洗涤灵的混合溶液进之前的玻璃杯中。

*小苏打与酸性物质接触后的效果

小苏打和食醋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在瓶中将洗洁精溶液吹出大量泡沫,因为食醋的颜色,泡沫看起来就好像巧克力岩浆一般。这个实验很完整地解释了物质变化过程。

啥?这个实验还是有些简单?那我们来一个复杂点的实验。

8、法老之蛇

实验用品:

①小苏打25克 ②白糖100克 ③沙子若干 ④95%医用酒精(药店有售) ⑤盘子

实验步骤:

①将沙子均匀撒在盘子上,待用。

②将白糖和小苏打充分混合,加入适量的酒精,把混合物搓成圆柱状(酒精可根据实际混合物成形情况,调整加入量)。

③将指肚长的混合物墩在刚才撒了沙子的盘子上,周围撒上酒精

④点燃酒精

*类似法老之蛇的小实验,原理相似

白糖可以燃烧,产物是水、碳和二氧化碳,加上95%的酒精之后,很容易点燃。白糖点燃后,混在一起的小苏打受热,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让糖燃烧之后产生的碳固化成了多孔膨松的黑炭柱,就是我们看到的效果了。

这个试验中先是白糖的燃烧和小苏打受热释放二氧化碳;而后二氧化碳把碳固化成蓬松的黑碳柱。是不是很有趣?(沙子起固定碳柱和隔热作用)

9、隐形墨水

物质的变化有时候我们可能察觉不到,比如可以隐形的墨水

实验用品:

①一个柠檬 ②一张A4纸 ③棉签 ④烤箱

实验步骤:

①切开柠檬,挤出汁液,用棉签蘸柠檬汁,在A4纸上写字。

②把写好字的A4字放进烤箱,中火,20分钟上下即可。

试验中,挤出的鲜柠檬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质能弱化纸张,淋过柠檬汁的纸遇热更容易变焦,所以放入烤箱稍一加热就会呈现棕色,字就会显形了。

10、死灰复燃

这仍然是一个看不见,但物质的状态确实发生改变的实验。

实验用品:

①剩下的生日蜡烛 ②打火机

实验步骤:

实验时,等蜡烛点燃几分钟后,吹灭蜡烛,寻找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烟柱,找到合适的距离,用打火机点燃即可。

当点燃蜡烛,蜡不断被融化,蜡液进入蜡烛芯,开始不间断的燃烧。蜡烛熄灭后很短的时间内,产生的烟迹是蜡蒸汽凝结后的产物,是连续的,点燃后会连着蜡烛一起燃烧。

燃烧也是物质变化的一种。这些看起来很奇妙的实验,原理却很简单,都是基础的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有时候,我们被一些表象迷惑了。

是不是又有趣,又有满满的知识?

这样陪孩子在家玩,等待他们的尖叫和欢呼吧~相信他们会更加爱你。

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都在我们的抖音号mom看世界(1670002302),欢迎大家关注和观看。

P.S.有些朋友不理解我们为啥要做抖音号,说起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平台更方便我们分享更多的科学实验视频给大家,不受频次和时间的限制。

最后,来了小小的有奖问答吧。

下边动图里的实验,到底基于什么原理呢?

大家想到了吗?留言告诉我吧~

本文推送之后一周内(截至5月19日早8点),从所有答对的留言中选出点赞数最高的1位,送出价值158元的《生命简史》精美图书一本。

在我们的抖音号(mom看世界,1670002302),也有相应的抽奖活动。

找到冰河时代的抖音视频,并留言:板牙小实验+实验原理。点赞数量最高的一位小伙伴,将获得原价48元的《生命的一天》图书一本。

动动手指,快点来参加吧~

推荐阅读:这些比淘气包马小跳更有价值的书,你居然没有给孩子读过?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家庭最耗电的电器排行榜。第一名:热水器热水器的运行功率基本都是在3000瓦左右。节电窍门:用完后,随手将热水器关闭,不要长时间处于保温状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