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同创新开启海洋“大科学时代”
行时披星戴月,驻时彻夜忙碌,从近岸浅海到深海大洋,一艘艘科考船载着中国海洋科研团队,胸怀强国梦想,丈量星辰大海。这些科考船,每一艘都有自己的所属单位,却常常是“一船出海,多方受益”。
不久前刚从东海返航的“中渔科211”号调查船,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可在1个多月的航程中,它除了完成所内的渔业资源调查任务,还免费搭载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两个科研团队,完成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科考任务。
打破机构壁垒、实现航次共享,这里面的“牵线人”,正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2018年6月12日,习总来到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总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4年前,总考察时,我们的科考船共享平台上只有24艘船,基本都是青岛的。现在,已经增加到37艘,而且拓展到了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全国13家科研单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副主任龚奇勇介绍,每个季度,实验室都会发布各科考船近期可共享船,有科研需求的团队可申请搭载,以较低成本甚至免费出海科考。这既降低了海洋科研成本,也避免了重复调查等现象。
“现场聆听总重要讲话,非常振奋!”再忆彼时场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内心澎湃如昨。2019年,全球排水量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在青岛交付使用,科考船更新换代,推动我国深远海科考迈入新的阶段。
牢记总嘱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在过去的4年中,实验室的科研产出总量、高水平论文数量、获得的奖励、承担的项目等主要指标全部翻番,还勇担国家级平台使命,在海洋领域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与其他领域相比,海洋科研具有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的特点,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结起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科研、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力量,以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公共科研平台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以更顺畅的沟通、更高效的对接、更低价的成本进行互动,催动“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等重大科技工程源源不断产出创新成果。
作为“透明海洋”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海燕”,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国际上首次下潜至10619米的大洋深渊,开启了海洋科研万米观测新时代。
据“海燕”水下滑翔机工程师马伟介绍,天津大学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建联合实验室后,“海燕”研发团队通过“问海计划”等项目获得了经费和人才支持,通过科考船共享平台获得了更多免费海试机会,与科学家建立深度合作,研发和应用驶上了快车道。短短几年内,“海燕”在航程上从2000公里延长至4000公里,在深度上从4000米突破至10000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及共建单位的成熟技术、产品,可以十分方便地为我所用,不仅提高了海洋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翀,在主持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的研制过程中,对协同创新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深有感触:这种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在国外的研制周期通常为5至8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搭建的开放共享平台,为海洋高端装备的研发提供了一个高效“生态系统”。
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继续沿着总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发挥战略科技平台作用,着力破解海洋系统认知这一瓶颈问题和世界难题,支撑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为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 标签:最新科技新闻摘抄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天天热门:积极推进5G技术发展不断助力5G技术落地!
记者从威海市工信局获悉,威海市“千兆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评价标准…
-
蓝思科技上榜“2022中国品牌500强”榜单
8月7日,被誉为“中国品牌界的奥运会”的第十六届中国品牌节年会在长沙开幕,该年会由品牌联盟、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会上…
- 热门技术_云计算
- 品牌榜|2022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发布
- 北京八维教育将热门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 品牌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揭晓2021年度“50家聪明公司”榜单!OPPO、三
- 中国在又一个新兴科技领域领先美国站在科技创新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