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从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习总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世界科技强国,主要看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是否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那时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即第一次现代化。如今所说的现代化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知识化为主要特征,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即第二次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早在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包括几层含义:一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肩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在一些重要学科方向和前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主体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四是科学技术面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社会体系。五是科学技术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发达国家有共同的特征,也应具有与我国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和文化特色等国情相适应的个性特征。
一是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根本宗旨。习总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主要科技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区,培育科技创新增长极,让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更要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将科技资源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把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首要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究开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人才红利。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人才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才的政策和计划,人才发展环境大幅改善,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要把人才队伍现代化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加注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活动,搭建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打造世界人才中心。
三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最大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优势体现在,我国可以在事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采取新型举国体制,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快速补齐科技发展短板。同时,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坚持市场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
四是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需求,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部分发达国家科技领先而经济发展停滞,即出现所谓的“创新悖论”,与这些国家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有很大关系,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补足短板,强化长板,全方位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重组研发体系,推进研发体系现代化。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推进研发体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由稳定型和机动型战略科技力量共同组成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成为重大科学突破的策源地。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战略“卡脖子”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在若干重大领域努力成为世界技术引领者。培育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一批世界创新增长极和创新高地。要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链条,一体化、全链条构建研发体系。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按照习总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要求,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要尽快转变到制定战略规划、完善创新政策、服务创新主体上来。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坚持根据评价对象的类型和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完善“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加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改革微观主体,推进创新主体现代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决策,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产学研开展战略层面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主体融通创新,形成创新生态链。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支持大学研究人员加强理论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派。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继续发挥行业转制科研机构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骨干作用。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要大力提升公益科技服务能力,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四是加强人才开发,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立足培养本土人才,致力于建立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研究环境。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大国工匠。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五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创新生态现代化。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的精神内核,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从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习总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进程和现实实践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谁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和制高点,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世界科技强国,主要看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是否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那时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即第一次现代化。如今所说的现代化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知识化为主要特征,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即第二次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早在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包括几层含义:一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肩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在一些重要学科方向和前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主体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四是科学技术面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社会体系。五是科学技术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发达国家有共同的特征,也应具有与我国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和文化特色等国情相适应的个性特征。
一是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根本宗旨。习总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主要科技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区,培育科技创新增长极,让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更要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将科技资源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把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首要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究开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人才红利。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人才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才的政策和计划,人才发展环境大幅改善,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要把人才队伍现代化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加注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活动,搭建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打造世界人才中心。
三是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最大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优势体现在,我国可以在事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采取新型举国体制,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快速补齐科技发展短板。同时,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坚持市场机制与新型举国体制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
四是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需求,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部分发达国家科技领先而经济发展停滞,即出现所谓的“创新悖论”,与这些国家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有很大关系,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补足短板,强化长板,全方位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重组研发体系,推进研发体系现代化。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推进研发体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由稳定型和机动型战略科技力量共同组成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成为重大科学突破的策源地。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战略“卡脖子”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在若干重大领域努力成为世界技术引领者。培育形成一批世界水平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一批世界创新增长极和创新高地。要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链条,一体化、全链条构建研发体系。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按照习总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要求,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要尽快转变到制定战略规划、完善创新政策、服务创新主体上来。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坚持根据评价对象的类型和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完善“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加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改革微观主体,推进创新主体现代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决策,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产学研开展战略层面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主体融通创新,形成创新生态链。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支持大学研究人员加强理论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派。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继续发挥行业转制科研机构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骨干作用。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要大力提升公益科技服务能力,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四是加强人才开发,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立足培养本土人才,致力于建立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研究环境。支持青年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大国工匠。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五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创新生态现代化。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的精神内核,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 标签:科技发展指数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天天热门:积极推进5G技术发展不断助力5G技术落地!
记者从威海市工信局获悉,威海市“千兆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评价标准…
-
蓝思科技上榜“2022中国品牌500强”榜单
8月7日,被誉为“中国品牌界的奥运会”的第十六届中国品牌节年会在长沙开幕,该年会由品牌联盟、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会上…
- 热门技术_云计算
- 品牌榜|2022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发布
- 北京八维教育将热门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 品牌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揭晓2021年度“50家聪明公司”榜单!OPPO、三
- 中国在又一个新兴科技领域领先美国站在科技创新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