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新兴科技

十一月成果有哪些?一文带你速览复旦科研新进展 科研速递

十一月成果有哪些?一文带你速览复旦科研新进展 科研速递

  近日,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周喆、教授周扬帆、毕研翔和万俊鹏同学以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李洲老师合作的1篇论文被OSDI 2023(17th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提前批次接收。论文针对如何加速高频I/O任务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用户态穿透(Userspace Bypass, UB)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够大大加速高频I/O任务还能够适配现有的软件系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布了2022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评选结果,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章忠志教授与陈翌佳教授合作完成的项目“图的算法与计算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荣获2022年度CCF自然科学二等奖。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数据分析与安全实验室团队“用户口令的脆弱性建模与应对方法”项目获2022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由韩伟力、徐铭、徐文渊、张凯、王晓阳合作完成。

  4.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CodeWisdom团队在软件工程领域会议ESEC/FSE 2022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近日,在2022年国际软件工程领域会议ESEC/FSE 2022上,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彭鑫教授、赵文耘教授、陈碧欢副教授、吴毅坚副教授等带领的CodeWisdom团队(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4篇主会论文(Research Papers)。

  近日,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王桂华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提出用海表面漂流浮标(drifter)观测的高精度海洋混合层流速来估算台风强度。通过分析1991-2020年期间全球大量drifter观测的混合层流速数据发现,最近30年占全球70%的弱台风无论在全球尺度还是海盆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增强趋势。相关成果以《海流显示全球弱台风显著增强》(Ocean currents show global intensification of weak tropical cyclon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4.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马丽香和生命科学院赛音贺西格联合团队成功构建了人纹状体类器官

  近日, 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马丽香老师和生命科学院赛音贺西格老师联合团队在Plos Bi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uman striatal organoids derived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capitulate striatal development and compartment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导了纹状体类器官中隔室样结构(matrix-striosome compartments)的存在,这是一种体内纹状体独特的空间组织模式。在构建纹状体类器官的基础之上,他们进一步测试了纹状体类器官的潜在应用:包括利用融合类器官在体外重现靶向纹状体投射,以及纹状体类器官衍生的体外疾病模型等。

  5.基础医学院孙宁团队和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团队合作发现转录因子MESP1结合表观遗传修饰蛋白RING1A在心脏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基础医学院孙宁团队和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ssential role of MESP1-RING1A complex in cardiac differentiation的工作。该研究发现,MESP1-RING1A可与cohesin复合体结合,通过调控染色质相互作用,激活心脏发育基因的表达。同时发现,MESP1致病突变会影响MESP1与RING1A及cohesin组分的结合,影响心脏发育基因的表达及心肌的正常分化。这些研究不仅证明了MESP1-RING1A在心脏发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MESP1, PRC1 和 cohesin组分突变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机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近日,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团队联合附属妇产科医院孙晓溪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 “The mechanism of acentrosomal spindle assembly in human oocytes”(《人类卵母细胞非中心体纺锤体组装的机制》) 的文章,发现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着前所未知且与众不同的微管组织中心,研究者将其命名为huoMTOC(Human Oocyt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明确了相关分子组成、阐明了人卵母细胞启动纺锤体组装的生理机制,最后在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异常患者中鉴定到huoMTOC组分的基因突变,从生理病理角度揭示了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

  近日,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鹏与美国耶鲁大学Grutzendler团队合作,于Nature在线 affects axonal spheroids and network defects in Alzheimer’s disease”(1),发现阿尔茨海默症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周围存在大量的轴突球状体的膨大病变结构,它们阻碍神经信号传导,影响神经网络功能,而溶酶体蛋白PLD3可以作为调控此病变的分子靶点。

  近日,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嵇庆海教授、王宇教授、魏文俊副主任医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西湖大学郭天南教授等团队合作,成功绘制国际上首个甲状腺髓样癌蛋白基因组学全景图谱,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生物医学期刊Cell Discovery,并被选作当期亮点文章(Featured article)。该研究不仅通过多组合分析的手段,发现了甲状腺髓样癌中新的致病基因,还首次提出了甲状腺髓样癌的三类分子分型,并指出了每种分子分型潜在的精准治疗方向。

  近日,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携手黄胜林教授团队,发现在三阴性乳腺癌的细胞中存在大量“肿瘤特异性转录本”,并据此成功绘制出目前世界首个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特异性转录本”图谱;研究团队还鉴定出其中高频表达的全新“肿瘤特异性转录本”MARCO-TST,阐明了超级增强子能够激活该转录本在肿瘤中的表达,首次证实BET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这意味着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治疗策略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望获得新的治疗靶点。该项研究成果11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近日,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原致远与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张奇伟教授、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姚建华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空间组学数据中组织微环境的建模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SOTIP 是一种利用空间组学数据进行微环境建模的通用方法》(“SOTIP is a Versatile Method for Microenvironment Modelling with Spatial Omics Data”)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该工作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多种空间组学数据的高扩展性多功能分析方法SOTIP。随着越来越多空间组学数据的产生,SOTIP会对解析其中分子和空间机理提供助力。

  3.信息学院陈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信号(fNIRS)探究早产儿听觉动态脑功能特性的被试间成分分析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最近的新科技有哪些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