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如何建设——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探析
为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问题。近年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企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合作模式,协同攻关,以目标为导向,引导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了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治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初期没有系统的规划,使得平台定位不够准确,功能重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受制于企业的体制机制,企业重生产而轻科研,使得平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因此,基于技术成熟度划分依据,探究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黄宁生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朱星华认为,科技平台建设包括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类重大创新平台。苏跃增和徐剑波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和科技发展相统一的,实现知识、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的、新型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
在我国,主要有四大力量致力于改善科技创新体系,分别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则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汇聚各类创新元素,统筹协调创新环节,提供创新服务支撑,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最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创新型制造企业角度看,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资源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增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合作方特有的优势资源,弥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推动双方科技发展,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强知识共享,通过开放各平台的资源信息,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协调引导。引导企业内外各方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在创新工作中起到联结和调节作用,通过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判断整合资源的最大利用方式并予以实施,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三是降低风险。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为企业技术改进提供保障和支撑,让科技创新有章可循,推进企业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激励功能。科创平台的建立,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增强科技创新效果。依托外部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可加快企业内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总的来说,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利用合作单位的优势技术与先进经验,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力,培养、聚集优秀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型制造企业作为近年来制造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一般设立有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配套有完善的科研支撑部门,能够在生产制造产品的同时,为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设备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条件保障。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重“产品”轻“科研”、重“中间”轻“两头”、重“创新”轻“体系”等现象,创新型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科技创新平台主要由企业或者政府主导建立,具有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试验验证、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多种功能,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科技创新平台一般通过产业化进程、功能作用、区域级别、依托主体等方面进行分类。结合创新型制造企业特点和建设发展要求,笔者提出,在一个企业中可以通过技术成熟度等级来划分科技创新平台,其理论模型如表1所示。
一是技术全流程建设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9级,如政府批准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体系平台,是企业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主要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撑,贯穿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化全流程,同时还包括探究企业新型创新管理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研发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1~2级,如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分院等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针对科技问题,开展预先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和技术革新。
三是试验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3~4级,如联合相关科研实验单位共建试验室和检测机构等试验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需开展的基础试验,共同开展试验试制相关工作,推进预先研究开展,输出科研成果。
四是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5~7级,如科技成果示范验证中心等技术转移平台。该平台主要用于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实现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和企业的技术引进。
五是产业化平台,主要涵盖技术成熟度等级8~9级,如用于孵化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创业孵化器等技术孵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企业高新技术的输出和推广应用,实现创新资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在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依托技术系统部门进行建设和运营。基于表1的理论模型,创新型制造企业各技术部门分别根据部门的业务特点开展相关平台建设工作。
其中,从事科技创新的技术研究所主要根据研究方向,负责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从事试验检测的相关部门负责科研合作单位联合共建试验室的建设工作;从事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部门,主要结合内部外的新技术,开展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验证工作,负责技术验证中心的建设;而最终实现技术应用的生产制造车间,则在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技术上,联合外部合作企业和产业链开展技术孵化和推广工作,开展技术孵化器建设工作。
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型制造企业中各技术部门的对照关系,如图1所示。各大平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企业各项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着力提升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基于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品牌工程。而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为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具体工作,加强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深化合作,为各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笔者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思路进行探究,其运营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型运营模型具有四大要素,首先要构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其次做好运营保障建设,加强人才建设,最后提升成果建设。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相关管理办法。编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健全制度规范,保证平台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保障科研创新不受生产制度的限制。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按照不同的合作形式(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对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合作领域和方向、工作内容、资源保障、合同金额、双方权益、知识产权、保密事项等内容。建立科技创新例会机制。检查科技创新工作任务进展,交流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协调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工作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中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安排。(二)加强运营建设
建立责任人管理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团队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责任制。依托相关研发人员,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积极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涵盖除技术外的产业、项目管理、投资和创业辅导等方面,弥补技术团队能力短板。
明确科研项目,侧重问题解决。针对要持续深耕的核心业务,定期梳理创新平台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各研究团队的专业需求,制定具体研究方向、科研任务。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策划申报并开展国家、地方科研项目。针对企业生产现场问题,利用企业现有项目,由创新平台团队牵头解决。
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科研体系全流程计划管理系统。建立对平台建设和合作需求的统一管理,统筹考虑企业生产、预研、咨询、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需求,每年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配备专人进行控制管理,真正达到全流程计划掌控。
设立专项运营资金,配齐相关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在企业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平台日常运行,也为吸引、激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稳定性、持续性支持。同时,要保障科研项目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充分发挥试验室作用。依托企业试验室及其技术人员,为科技创新平台配置相关试验室和试验条件,实现试验室对试验验证能力资源的充分开放。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各平台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生活服务保障。
构建人才队伍,引进一批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军人物,实现平台建设有才可依。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契机,联合培养,带动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在项目实践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引进合作团队帮扶培养、给平台配队伍传帮带、派员到合作单位驻点学习等多种实践锻炼渠道,加速企业骨干人才的成长和科研团队的组建与能力提升。
探索实施优秀人才贡献度与激励政策相关联,制定积极的绩效激励、发展激励、荣誉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凝聚核心人才,集聚群体智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最终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建设和流动机制,实现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价值最大化,为推进技术能力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科研成果示范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科技成果布局,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科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根据成果关联性,有针对性的策划企业科技成果布局,构建科技成果群;并协助对企业科技创新亮点进行凝练,奠定企业申报高等级科技奖励的基础。
健全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平台产生的科技成果,企业内先进行验证和使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现场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产生的效益,根据效益共享、一事一议等原则,给予创新平台一定的经济奖励。
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是知识密集型平台,其最主要的资本就是知识产权。加强对基于知识产权与专利强度双核心的管理能力,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各平台建设初期,主要按照“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基本原则,以“发挥实效、开拓创新”为理念,瞄准生产一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企业“最强大脑”的作用,将各科技平台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水平领军人才和技术的聚集池、高端技术的虹吸站,从而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提升。通过持续建设,主要达到以下成效。
一是推动生产研制和企业建设发展。各创新平台将通过瞄准生产研制,解决现场的疑难杂症和突出问题,做生产技术难题的“终结者”;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提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做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参谋长”;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的影响力,引力、引才、引智,造就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鬼怪工厂”,做各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者”。
二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创新。通过各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相关工作,加强与各共建单位开展合作,应对科技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各行业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三是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行业带动。致力于“转化科技成果、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孵化科技企业”,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逐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聚集。
四是激发科研平台活力和创新动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形成和提升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建设,最终将企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制造企业。
经前文分析,虽然通过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能打造产学研用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为企业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企业主管人员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认识和规划上还没有达成一致,造成有些工作很难落地实施。由于在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技、规划、法律、科研、生产等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制造型企业多以生产为重,各个部门对于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存在认识不一致的现象。
二是企业研发能力还不强,运营模式不够完善。许多小型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或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一些大的企业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之初,普遍热情比较高,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制约,造成推进缓慢,进展不顺等现象出现,积极性会受到强烈打击。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建设初期,对各平台的运营模式思考不够,企业又缺少配套的支撑,最终造成科技创新平台见效慢、目标不明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系不够,无法达到相辅相成的成效。近年来,在企业运营和发展建设中,多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比如很多企业中存在“做课题才是做科研”的思维认知误区。这就造成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独立工作,缺少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成为制约企业科研创新的瓶颈。
一是从企业本身需求来综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虽然属于科技条线的工作,但是仅靠科技和技术研发部门一家之力是很难推进的,需要进一步凝聚资源,加强共识,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同时,要结合企业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平台属性和企业本身出发,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和推进工作,进而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机制体制,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在企业内多属于新鲜事物,与传统的企业管理还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科研现状和发展战略,以现有科研资源为载体,组织各研究方向结合需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而全方位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全流程,并针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求完善科研体系。
三是加强企业科技文化氛围建设。要扭转技术人员的认知误区,让技术人员深刻理解“推动科技发展,根本要实现技术全流程流通”的思想。各类平台间建立沟通交流小组,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间不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推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型制造企业中连接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和合作单位间的有利工具,在基础研究、预研项目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孵化、现场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推进制造型企业转型和产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制造型企业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前,要加强规划,明确定位,强化资源调配和统筹协同,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搭建工作,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科技创新平台运营建设工作中,要结合企业实际适时调整,围绕目标建立有效机制,做好运营保障,加强考核激励,注重成果培育,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落地落细落实,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从而带动产品实现和技术革新。
张虎翼,高级工程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及体制机制建设。文章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总第229期,原标题为《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创新型制造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析》。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标签:科技创新平台概念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如何建设——基于技术成熟度的探析
为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问题…
-
科创新源(300731)12月28日主力资金净卖出1055万元
12月2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10.55万元,占总成交额0.4%,游资资金净流入141.06万元,占总成交额5.36%,散户资金净流出…
- 科锐国际携数智产品矩阵亮相进博会 展示全球化专业服务能力
- 科锐_电子产品世界
- 岁末年初话创新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概念验证平台这样做
- 被教育部定义为“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7大专业和相
- 战略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