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

500亿蓝海已现,水下机器人如何叩开消费级大门?

天空、陆地和海洋,是人类探索与发展的三大主要方向。近年来,在机器人、无人机的助力之下,人们逐渐突破了天空与陆地的限制,并加速向下一个盲区海洋进发。在此过程中,作为海洋探索的重要利器和智能装备,水下机器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与资本的广泛关注。

据亿邦动力网报道,7月10日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商深之蓝便成功获得了1.2亿人民币的B%2B轮融资,距离上一次融资过去仅仅两年。截至目前,深之蓝已经陆续完成总共三轮融资,累计金额接近4亿元人民币。在方兴未艾的水下机器人领域,这样的融资无疑令人艳羡。

而类似火热的融资,在行业内其它企业身上也有所体现。例如2015年博雅工道获得A%2B轮融资,2019年其又获得千万级B轮融资,成立三年以来,博雅工道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亿元。除此以外,诸如潜行创新、鳍源科技等也都相继获得了多轮融资。

可以说,自从2016年之后,我国水下机器人便已经迎来了一阵投资热。那么,缘何如此多的企业和资本都青睐水下机器人呢?这主要基于其所呈现出的广阔“水下蓝海”!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发展前景和潜力十分可观。

对于水下机器人来说,其所展现出的潜力价值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潜水运动、水下摄影、影视娱乐、水下休闲等消费级应用,另一方面是水产养殖、管道清理、科研考察、水下救援等企业级应用。与无人机类似,水下机器人不仅具备B端同时也拥有C端商用市场。

目前,我国水下机器人普遍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国内主攻B端市场,而国外主攻C端市场。例如深之蓝在国内便主要以军事、工业水下机器人项目为重心,服务于国防安全、水利水电、刑事侦缉、科研考古等行业,而在国外则主推个人消费级产品,迎合国外消费者尝鲜需求。

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主要受技术、成本、市场环境和接受度等因素影响。

现阶段,我国水下机器人产品首先在技术上存在明显不足,包括浮力应对、密封性问题、水下平衡、相关配套零部件等等,都还比较欠缺和落后。在此背景下,产品应用效果就很难让人满足,相反成本又很高,除了国内企业级应用和国外愿意尝鲜的消费者外,比较难落地。

其次,当前我国政府相比海洋,更多的目光投放在了天空和陆地方面,这使得水下机器人的相关政策扶持并不多。在如此市场环境下,我国水下机器人企业除了与现有的海洋科考、海洋打捞等项目合作外,很难找到其他应用机会。因此国内的消费级市场暂时不太容易打开。

除此之外,水下机器人自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一直是军事利器。因此在我国发展基础尚不完备、发展底蕴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水下机器人要想直接从B端到C端也不太现实。其想向消费级市场进发,还需一定时间的检验与发酵,并且需要循序渐进。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水下机器人行业正迎来火热融资风口,其也正在加速渗透我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与蓝耗。但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市场环境不完善,大部分产品还偏向B端,价格也比较昂贵,仍存在不少的商用难题。

在此背景下,行业若想真正渗入C端市场,实现消费级与企业级大门的共同开启。一方面需要从技术和人才出发,不断突破成本限制,提升产品功能,升级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政府政策出发,加强研发应用引导,提供相应支持红利,营造商用发展的健康市场。

在风口开启、蓝海凸显的水下机器人赛道,作为刚刚起航的新玩家,我国企业唯有沉下心来钻研技术,稳扎稳打用实力说话,未来才能将潜力变现,迎成熟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