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

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析相关国内人工智能标准化现状,并统计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现行国家标准,总结概括了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人工智能因社会需求强烈及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的突破与提升而得以飞速发展。为确保人工智能产业规范发展,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已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涉及领域众多,标准化工作繁杂,虽然我国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的工作在技术上起步比较慢,目前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所幸有国家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标准化工作也已有条不紊地开展。

  人工智能各类相关标准并未研制齐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以及信息沟通不及时等种种问题,都存在于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工作中。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人工智能标准化现状并统计现行相关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综合得出我国在人工智能标准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学科,其定义与概念一直都有不一样的观念。人工智能既是一门交叉学科(通常被看作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用作研究并创造出与人类智能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模型和系统。

  同时人工智能也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由数字计算机控制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从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并通过利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利用储备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取相应信息,并充分使用所获得的信息从而模仿人类或者代替人类去完成一系列工作行为的智能。

  为使人工智能的概念、术语等基础共性知识尽快达成一致,我国发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制定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各项标准,其中就包括术语标准等基础标准[1]。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开始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且发展过程也十分曲折。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末,受限于技术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人工智能在我国受到质疑和批判,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因此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工智能艰难起步,1984年2月16日,观看了儿童操作计算机程序后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此后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上正轨;2000年至今,我国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状态,并结合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需求开展研究并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受到高度重视与支持,获得了各方的关注[2]。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黄金时期”。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开始于2011年逐步增长,并于2015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于天津召开,国务院也于同一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中国有将近400家人工智能公司在运营发展。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仍在保持增长,人工智能应用范围扩大,涉及诸多领域。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各类政策以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市场的人力物力投资也在不断增加[3]。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继续以稳步、快速的势头发展,技术平台开源化,产业生态开放化,由智能感知向智能认知进一步发展。加快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使行业针对基础共性知识达成共识,更好地认识与应用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的标准体系逐步建设完善,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标准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全面规范化的新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提升技术水平,保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不断发展,不断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各公司的人工智能产业可能会趋于专项研究,优势深入,最终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的局面。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立于2018年1月,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负责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的协调与计划,其他标准化组织见表1。

  经统计,我国近年来现行人工智能相关国家标准共计发布标准193项,其中,2020年发布标准24项,占12.4%;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标准37项,占总比19.1%;2018年发布41项标准,占比21.2%;2017年发布标准31项,占比16%;2016年发布标准22项,占比11.4%;2015—2011年共发布标准34项,占17.6%;2010年前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共4项,占比2%。具体情况见表2。

  经统计,近5年内我国现行人工智能标准覆盖其体系框架见表3,覆盖了基础通用标准、支撑技术与产品、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与伦理等分体系,其中尤以支撑技术与产品分体系所含标准为多。

  经统计,现行人工智能标准第一起草单位中科研机构有23家,政府机构有2家,企业有61家,大专院校有24家,标准化机构有41家;参与起草单位类型中科研机构有133家,政府机构有23家,企业有180家,社会团体有13家,大专院校有105家,标准化机构有154家。具体情况见表4。

  如今我国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仍在进行阶段,仍待发展与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其中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在业界内尚难达成共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不同领域涉及的部门、厂商众多,使得标准的制修订较为困难,也使得标准覆盖范围不能做到大范围覆盖。

  而有关伦理道德、安全方面的人工智能标准如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则更容易引发社会争议,应更重视此方面标准的制修订。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发展,也加快组织进行了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

  但由于目前人工智能产业标准正处于发展中,相当一部分标准还在研制、试用试行阶段,彼此之间关联性较弱,协调配合程度低;我国有许多组织都有进行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制定,会造成标准制定重复性、基础标准的差异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晰人工智能标准化组织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的工作边界。

  与此同时,标准化组织涉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并不全面,还需更多标准化组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机构、企业等参与其标准化工作中,组织机构间的交流合作须不断增强,彼此信息的交互,使得各组织在制修订标准时都将通过交流对基础标准的认知得到统一、对时新元素的掌控得到提升。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标准普遍被我国企业所忽视,标准化意识淡薄。虽然企业按照现行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运作,但大部分企业只是遵照已有标准,并无主动制定标准或参与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意识,这其实反映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产业标准化和标准在规范生产、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企业可因标准化的发展在竞争中获得技术优势,进而在市场中也占有一定优势。

  其中一些行业巨头企业在标准化方面犹豫不定,不敢先行一步,造成虽有技术、市场的优势,但却困于当下,难以再进一步。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既无能力也无意识去开展相关的标准化工作,甚至有些企业为利益所驱,不顾标准,恶意竞争,更是阻碍了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发展。

  纵观我国现行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标准,发现很多标准与国际标准并未达成一致,有些标准则未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水平。

  虽不必都依照国际标准而行,但要时时关注国际标准中有关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内容,信息的更新对于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是必不可少的,且人工智能领域涉及诸多高新技术,国际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当今国际贸易和往来不断增多,人工智能也非某个国家、某个人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全人类共有共享的进步成果。

  支持产业龙头企业、重点科研院所进一步投入精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建立完善标准与技术总体规范。不断优化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产业和经营活动,使得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可以在基本通用、道德与安全隐私等各个环节中发挥主导地位;对人工智能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群体标准等进行制度改革与协调配套,让这些标准带动人工智能行业规模化发展。

  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调,统一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基本共性的技术和标准并协调标准化建设中各个方向的资源分配,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有序地开展;促进更多的标准化机构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来,统筹协调各级组织之间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企业标准化宣传,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让标准化扎根企业发展。利用导向从各个方面宣传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意义以及相关标准化的知识信息。

  与此同时,以宣讲会等各种形式宣传人工智能标准化知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对于标准化的主动性,达成了解标准化,参与标准化并得益于标准化的良性循环。

  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组织建设,提升人工智能标准国际化水平。实时掌握国际有关人工智能标准化的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标准的研制要建立在技术的支持基础上。

  活跃于国际组织,利用好国际组织平台资源,把握机会,展示实力,主导部分课题标准研究,使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获得更多的认可,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2] 颜媚,王蕴韬,孙明俊. 统筹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2): 74-7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