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人工智能

科学实验小报手绘图片(自我介绍小报手绘图片)

科学实验小报手绘图片(自我介绍小报手绘图片)

 

作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刘黎明

李约瑟,一位伟大的探路者,引发了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全新解读。六集文化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站在历史与人性高度,用大量珍贵史料再现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李约瑟20世纪40至80年代来华考察并编写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经历,探讨李约瑟对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恒久贡献;同时,纪录片也借李约瑟之眼,全面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灿烂,塑造出战火纷飞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海报

我们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因为在玩激光笔的时候把眼睛灼伤。有的朋友不仅会疑问,一只小小的激光笔竟然有那么大的危害,可以将眼睛灼伤。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纪录片开篇由李约瑟启程前往中国说起,巧妙地以人物传记为视角,用《到中国去》《先生之风》《文明高地》《科技之光》《杰作诞生》《人去留影》六个不同主题,完整呈现了李约瑟探寻中国古代科技的历程。在大量史料与故事的支撑下,一个热爱中国、充满伟大科学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学者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如片中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理事Geoffrey Lloyd在采访中所说:李约瑟是一个非常善于架桥的人,不仅连接了中国和西方,也连接了科学和人文学科。作为一个桥梁,李约瑟当之无愧是中国科技传统的重要发现者,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使者。

片中李约瑟与童第周、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中国著名知识分子们的交往过程,也同样让人津津乐道。在凄风苦雨中的李庄中,李约瑟与梁思成夫妇在病榻前会面,患有脊椎病得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的梁思成,仍在书写着《中国建筑史》以及《中国建筑史图录》;在荷塘与稻田见识到童第周夫妇亲自带着学生捉青蛙,在简陋的环境中仍坚持做实验;与傅斯年从初见时的话不投机到惺惺相惜,最后称傅斯年为我们最友好的欢迎者,在那里他曾引领我们彻夜畅谈火药的历史 ……在交流互鉴中,李约瑟在中国学者身上看到了即使身处战乱,仍傲骨凛凛、信念不屈与浓厚的家国情怀,李约瑟开始一步步走近中国文明的内核,最终义无反顾选择走上研究中华科技文明的道路。

上厕所时玩手机当心得痔疮,时下的低头族喜欢玩手机,甚至连走路、吃饭或上厕所时都要玩手机。但有医生警告说,当你坐在马桶上时,最好不要使用手机,因为这会增加罹患痔疮的风险。

此外,纪录片巧妙借李约瑟视角,展现了中国的壮丽山河与传统科技的魅力:以四大发明为首的中国传统科技进入西方人的世界,彻底颠覆西方对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看法;水运仪象台在李约瑟对其尝试复原的研究下,引起世人的重视;还有筒车、织机、算盘、敦煌星图等国人司空见惯的器物,都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字记录,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同时,也让观众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科技创造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公开了多张由李约瑟拍摄的未公开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了李约瑟的中国时光,二十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的中国社会风貌与各阶层人士的精神状态,在他的镜头下恍若重生。该片通过对照片新颖地活化运用,让凝固的黑白影像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滑动门, 同时,还创新采用手绘水粉、水墨动画的方式,探索历史纪录片叙述历史新形态,生动立体地呈现了一些笔记与日记中的故事。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他的足迹与笔记,辗转战火硝烟,走遍大江南北,终其一生,都对中国报以温情的注视与热情的掌声,带着对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巨大好奇,慢慢填满世界科技史研究领域里中国的空白,倡导人类文明积极对话。纪录片《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用一个人的视角,回望一个时代,用艺术化表达还原了一段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赋予历史纪录片深厚的人文内涵。而纪录片中灿烂的中国科学技术与知识分子们的风骨和气节,也不断激励着当代学者们刻苦专研、勇挑重担。(刘黎明)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核心交换机其实并不能够称之为是交换机的一种类型,因为它指的是放置在核心城的交换机。对于企业和网吧来说需要购买核心交换机,才能够实现强大的网络扩展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