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终结资本主义
在“机器人三大定律”提出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机器人,直到1959年,美国的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才正式宣告机器人从科幻世界走向现实。
60多年来,机器人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机器人产业更是迎来了井喷。而机器人的发展始终和AI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边缘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向交叉学科。总的说来,AI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此前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何更有效率及更安全的替代人力方面,虽然有过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阿法狗“虐杀”柯洁的精彩表现,但总体来说,只是占了容量和调取数据进行计算的便宜。但是,当AI开始逐渐入侵绘画和小说编写这些本属于人类文明传续的文化领域,事情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一幅绘画作品,只需要给出几个关键词,AI就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编辑、着色、渲染,然后一幅与描述相符的AI作品就诞生了,这样的作品,你根本无法分辨出它竟然是AI作画。
而写小说、剧本等,对于AI来说也是易如反掌。同样只需要开头几句话,AI就能以极为流利的语言进行编辑续写,甚至会自动识别并引申出新的支线,从而影响故事的走向。这个事情做得如此顺滑,以至于读者根本发现不了。而在真正的人类作者看来,才思枯竭的时候运用所抛出的几个关键信息,就能被AI引导出新的思路,也就更加愿意使用AI程序来辅助进行编写,这样既简单又省时省力。不排除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更快更“勤奋”地书写作品而加入进来,AI辅助势必成为一大趋势。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大部分劳作,而AI又已深入到创造人类文明的时候。人类文明的书写到底会是真实的人类历史,还是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历史。
有人会说,人工智能的数据库知识来源都来源于人类经验,由人类进行编辑整理,是可控的。这话没错。但是,量变引起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达到了质量互变的临界点的时候,往前再跨一步,它不再仅仅拥有复制人类知识的能力,还将拥有最为重要的“创造力”,也就是“自我思维觉醒”。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一个临界点在哪里。
科技的发展以我们肉眼不可见的速度在飞速发展,当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将再次进入快车道。而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自然首当其冲。
这也许就是70年前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时最担心的,一定要把机器的发展控制在人类所能掌控的范围,因为一旦它超越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人类的走向必将面临两个方向,一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二是人类主导地位的终结。“资本主义的终结”有极大可能也只是“人类主导地位终结”的前一个阶段而已。
人类主导地位的终结很好理解,当AI后来者居上,唤醒自我意识,全面超越人类的时候,在它的眼中的人类,就如同狗在人类的眼中一样。那么,资本主义的终结又作何解释呢?
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终结,应当是反复出现并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使得其必然不断追求更大财富,这也导致资源在分配和积累中不断地向少部分人集中。这也就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那么到了一定的社会阶段,当达到最后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势必将发生重大改变以打破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产生“”,从而使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开始新的平衡。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家西蒙·克拉克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对危机理论做出系统、详尽的阐述。在不同时期中,马克思似乎将危机同利润下降趋势、生产过剩趋势、消费不足和比例失调和相对劳动的过度积累联系起来,但却没有明确赞同其中的某一个理论。”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地提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观点。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一开始发生在旧的社会体系中,快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决定了新的阶层开始出现,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矛盾,最终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新的社会形态更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工具的诞生,应该在时间上和逻辑上都优先于资本主义灭亡。”也就是说,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因素自然会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取代。这一必然是一种主动性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被动地任由经济危机的产生来倒逼社会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后来,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理论似乎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科技的发展必将再次极大地提升生产力,而AI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看来已经越来越具有潜质。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项科技或者工具能像AI这样导致分工数量和种类急剧的萎缩。只要容量够大,计算读取速度够快,一个AI机器人可以是万能的,它能够从事人类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作。它的知识储备、分析判断能力、精细化工作能力都将是出类拔萃的,可以和人类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相媲美。甚至因为它不会受紧张、劳累、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在稳定性上甚至要远超人类。那么也就意味着,当AI全面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人类的工作将被替代。
可能一开始的感受并不那么强烈,因为AI过高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让它还不能全面取代人类,但是当它不断压缩成本到低于一个人工成本,却又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的时候,人们将会开始大量“失业”。
比方说,如果工厂的智能精细化机器臂价格合适,它将会取代流水线上的大量工人;当手术机器人的技术进一步改进同时价格合适,它将替代手术台上的医生。当语言识别软件、翻译软件更进一步地发展到同声传译基本不会出错的时候,它将取代翻译。农民将会被各种各样的农业AI工具取代,士兵将会被“AI战争机器”取代,包括无人机、无人舰船等等,更不用说服务业那些大量的重复劳作的工种了。
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我制造和自我复制的能力,即是说它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在人类已经设置好的编码范围内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是否需要增加新的社会分工或重新设置。也就是说它会自我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不断加速,甚至可以说,这种发展是可以没有尽头的。
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开始无止境地发展,人类被AI全面取代,可以说是进入了全体“失业”的状态。如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会被资本家无情抛弃,那么整个社会的既有平衡机制将会被打破,必然会激发普通民众全面的反抗,社会终将发生变革。而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创造的财富累积到了极高的水平,全社会必将共享红利,开始达到共同富裕,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迈入主义。
AI将与石器、青铜器、铁器和蒸汽机一起,成为改变人类社会变革的标志性生产工具。它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同时会进一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生产分工及方式,重新塑造人类的劳动形式。这种改变也会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AI所替代人类的只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或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发挥”空间,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仍将由人类自身完成。但是,量变引发质变,这个时候的AI距离那个“临界点”还有多远,谁也不会知道。
伊利亚·贝莱在《机器人与帝国》中,临终前为了不让机器人丹尼尔伤心,就对它说:“我的生死,并不重要。就全体人类而言,任何一个人的生死都不重要。有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把成果留给了后人。只要人类依旧存在,他就并未真正死去。人人都会对人类整体作出贡献,因而成为这个整体不朽的一部分。这个由所有的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所组成的整体,就好像一幅已有几万年历史的织锦汇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长河,并将变得越来越壮丽。一个人的生命,只不过是这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丹尼尔就是据此将第一定律扩展为“机器人第零定律”。
“机器人三定律”加上“零定律”,看起来相当完美,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AI发展还是在人类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当AI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变之时,还能不能遵守人类强加制定的定律,没有谁能确定。何况“人类整体利益”这种概念,人类自己都一直没能搞明白。意识形态之争,利益之争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更不要说那些用0和1来思考问题的机器人了。但是当AI突破人类的框架和思维,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它会给它明确一个定义。
威尔·史密斯曾经出演过《我,机器人》这部电影,他说:“电影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是没有问题的,科技发展的本身也不是问题,只有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
- 标签:人工智能 电影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将终结资本主义
在“机器人三大定律”提出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机器人,直到1959年,美国的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
-
人工智能助力影视剧“经典永流传”
“我现在非常爱看老剧、老电影,因为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 人工智能专业未来的新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 未来: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命题作文
- 人工智能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