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被同龄人抛弃” 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感觉“被同龄人抛弃” 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渐渐地,影视剧里的当红明星,从比自己大若干年的“小姐姐”,变成小上许多的“小屁孩”,这大概是第一批90后真切地感觉自己“老了”的开始。
不久前,90后创业者孙宇晨拍下巴菲特午餐随后又爽约的做法,引发网络舆论议论纷纷。在同龄人中间,孙宇晨的财富积累速度远远走在了前面,早早地成了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人。有钱“任性”,做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人生赢家”的价值信仰,这种“天之骄子”的宿命论,似乎在孙宇晨们的身上得到了兑现,也让同龄90后对他们产生了复杂情感。
然而,还有一个段子这么说:50后、60后赶上了房地产;70后、80后抓住了互联网;当90后站在时代的路口,上帝给他们带来了区块链……孙宇晨备受指责的,正是以区块链之名开展运作的“空气币”。那些“嗖”地一下直入云霄的“火箭少年”,其震撼人心的光环在发射升空的须臾之间,而其未来能否平安入轨,却在很多人的视野之外。
随着年岁渐长,90后终于走到了感受所谓“被同龄人抛弃”的痛苦时刻。在科研学术领域,90后中间的佼佼者已经评上教授;在公共事务领域,90后县长、市长也越来越寻常;在财富积累领域,互联网造富运动依然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单单凭借写网文、运营自媒体实现“财富自由”的90后,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年轻人的焦虑、彷徨,在很大程度上正来自于这种同辈压力。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这代人就被绑定在一艘竞争的小舟上。小升初、中考、高考,一轮又一轮考试,筛选出人生漫旅中的同行者。慢慢地,小舟长成大船,变成巨轮,同行者抱团在一起,而一场又一场告别,也让你与曾经的同窗伙伴天各一方。
有竞争,自然是好事。竞争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改变的可能。年轻人不担心竞争,不害怕压力,但时刻忧虑失去证明自己的机会。“被同龄人抛弃”之所以是贩卖焦虑的伪概念,就在于在竞争的道路上,从来不存在抛弃不抛弃,而只有早起的鸟儿和奋发的乌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车”成了周围人爱用的词语。上车本义为赶上某个节点或机遇。但是,在一些同龄人的眼中,上车却成了投机的同义词。在他们的认知里,撞上了某个风口,成功地搭上“车”,仿佛就能平步青云,就像某位创业大佬所说的,猪都能飞起来。他们焦虑错过上车的机会,沉醉于所有新造的概念,不想错过任何一次与风口的邂逅。在我的朋友圈里,渐渐地出现了那些打着鸡血,推销那些似是而非概念的同龄人,可谓条条大路通微商。
90后确实不乏跟上风口、甚至弯道超车的聪明人。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在校时不显山不露水,在旁人印象中经常“宅”在宿舍里,毕业时也没有追随主流的方向继续深造,而是进了当时并不看好的互联网公司。从实习生做起,很快成为小组骨干,又在几年内跟随同事创业,如今已是一家冉冉升起的明星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实力和努力,固然是他捷足先行的基础,但怎么也不能否认,踩对节拍也是他排在前面的原因。
可是,上车真的能为成功打包票吗?在这场追逐中,许多年轻人被裹挟其中,迷失了方向。这些年,有太多大红大紫的年轻创业明星马失前蹄,往昔的光环,被时代的烟云所覆盖。比如,那个一度“抛弃同龄人”于千里之外的共享单车平台创始人,如今,不仅旗下产品逐渐淡出市场,由于平台押金退还问题,俨然成了舆论场上千夫所指的失信者。
互联网为年轻人发展提供了一条快车道,不过,在这条没有限速标识的快车道上,车辆速度明显超越多数人所能适应的正常成长速度。为了迎合“从天而降”的机会和风口,很多人搭上车以后,不得不逼着自己早熟,逼着自己更快地长大,哪怕成为那种自己曾经不喜欢的人。
不同人的成长,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轨迹,这轨迹是快是慢,是直线还是曲线,每个人的境况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轨道上不颠簸、不脱轨,才符合成长的妙义。谁也没有资格抛弃谁,谁都不是谁的傀儡。你认清了自己的方向,你坚守了自己的初心,你自欢喜。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