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资本市场深改开始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侯捷宁
近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参加第十届财新峰会时表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始落地见效。他强调说,这次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多、力度大,市场高度关注,需要各方支持、协调推进。证监会将按照“稳中求进、做好协调、能办快办”的原则,加快推动落实落地。
阎庆民指出,在谋划改革的过程中,证监会坚持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目前一些改革举措已经推出并取得初步成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改革顺利落地,截至10月底已上市40家公司,交易制度、持续监管等创新逐步得到实践。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显著增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使市场各方对更多改革举措的推出充满了期待。
阎庆民指出,二十多年来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就是学习借鉴、改革创新的过程,证监会在制度规则、监管实践等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投资者、不完备的基础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同时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还不能很好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新闻媒体等对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已形成高度共识,期盼通过改革促进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为证监会推进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按照新发展理念,证监会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市场反映比较集中的关键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形成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9月初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座谈会,提出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等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是今后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这些举措既有市场改革、行业改革,也有自身改革;既有近期需要落地的改革,也有中长期改革,可以说这将是一次综合性系统性改革。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重点抓四方面工作
阎庆民指出,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更是证监会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3700多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大类,占国内500强企业的七成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5万亿元,净利润1.52万亿元,利润总额相当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半,资本市场的“晴雨表”功能通过上市公司逐渐得到体现。但一些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频发,风险不断暴露,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各方面对上市公司质量还不大满意。
阎庆民指出,今年5月份,易会满主席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上提出,将制定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注重发挥各方协同效应,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存量上市公司质量有较大提升。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证监会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已经制定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同时还在积极推动出台更高层级的政策文件。
阎庆民表示,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调四个结合:一是企业内生发展与外部促进保障结合,突出上市公司第一责任,丰富外部制度供给。二是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结合,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三是解决突出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结合,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四是监管本位与协调推进结合,抓好精准监管,强化政策协同,推动形成强大合力。行动计划围绕信息披露有效性、公司治理规范化、助力转型升级、化解风险隐患、提升监管有效性、优化发展生态等方面,部署了40多项具体任务,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主线。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化解风险还是促进发展,单靠证监会“单兵突进”很难完成,迫切需要各方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系。其中,上市公司担负着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直接责任、第一责任。立法和司法机关、宏观管理部门、产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在制度供给、财税支持、执法协作、风险处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者应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和监督,依法依规行使股东权利。
阎庆民指出,2019年以来,证监会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把好市场入口。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口,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截至10月底,已有143家公司实现IPO,融资1624.16亿元,家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55.43%和29.63%;科创板40家上市公司类型更加多元,制度包容性得到提升,试验田作用开始显现。
二是畅通市场出口。探索丰富退市方式,保持退市监管定力,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今年以来已有16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退市。其中强制退市7家,主动退市1家,通过并购重组渠道退市8家。多元化退出渠道和较为稳定的退市实施机制逐步形成,良性的市场态势正在显现,退市在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退市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三是优化制度安排。着力完善支持上市公司调整存量、做优做强的制度机制。修改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理顺重组上市功能,简化重组上市认定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分拆上市试点规则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发布实施。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主渠道作用,规范简化申报材料,提高行政许可审核效率,年初主动承诺将审核时限由法定90天压缩到70天,目前平均审核用时进一步下降。
四是强化精准监管。坚持管少才能管好,完善上市公司风险分类标准,聚焦问题公司、高风险公司,着力化解股权质押等风险,紧盯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或相关主体被立案调查。对弄虚作假的公司重点监管,市场上“1元股”已有若干家,市场估值体系趋向合理。场内场外股票质押融资余额、高比例质押公司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仓风险暂时缓解。加强并购重组全链条监管,产业并购成为主流,“三高”并购得到遏制。
着力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阎庆民指出,上市公司质量内涵丰富,包括经营效益、会计基础、治理能力和信息真实等方面,其中公司治理是基础。健全完善、公开透明、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修订发布《公司治理原则》,证监会在2018年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适应境内外市场变化和公司治理发展趋势,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做到立足中国国情、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
公司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经济领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证监会的首要任务是监管,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规范运作,是上市公司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实践,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为规范的群体,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治理架构和组织制度。
但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阎庆民认为,公司治理经常被忽略,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市场整体向好时,潜在问题容易被掩盖,但形势变化时,问题和风险开始暴露,其根源都与公司治理相关。如当前上市公司大股东高比例质押、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反映出上市公司治理独立性不够、治理失效、内控缺失等深层次问题和道德风险。从上市公司运作实践看,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重短期股价,忽视长期价值。二是重资本操作,忽视内在治理。三是重大股东和高管,忽视中小投资者和员工。这些情况,不符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日益强化的利益相关者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倡导价值投资等趋势也是不符的。
针对当前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表示,证监会将在全体上市公司中组织开展公司治理专项活动,通过自查自纠、现场检查和整改提升等分阶段工作,切实推动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希望全体上市公司认真对待、深入自查、有效整改,真正做到“四个敬畏”,坚守“四条底线”,筑牢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