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对并购重组“严监管”  年内已有17家公司并购申请被否
主持人汪世军: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更好地规避风险,上市公司掀起了一波“卖资产”浪潮。从计算机到房地产再到锂电池行业,并购潮正席卷不同领域的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的资产剥离和并购操作?经过“大鱼吃小鱼”后,对不同行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证券日报》为您提供一份答案。
截至11月28日晚6点截稿,今年以来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已经审核的102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中,有85家获通过,通过率为83.33%。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升级、盘活存量资源、完善公司治理、繁荣资本市场以及融入国际经济的“助推器”。
并购交易额同比减少近三成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日前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上透露了一组数据:2019年前10个月,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42万亿元。根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2018年12月在某论坛上透露的数据,2018年前10个月,全市场发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前10个月的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较去年同期减少近三成。
联储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胡晓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开信息显示,今年的并购重组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主板成为并购急先锋,增速明显;二是并购重组政策放松,但要求并没有降低;三是不同板块的表现不尽相同,创业板并购重组案例明显减少。
中建投资本总经理高立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上市公司对于换股收购普遍比较谨慎;没有资产证券化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导致并购重组的对象越来越少;此前存在的“忽悠式”重组等行为,对市场心理层面影响较大。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经过半年多的调整,并购市场已逐步完成“筑底”,今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回升。随着制度优化进程加快,并购重组市场将会加速回暖。
今年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此次修改内容包括:简化重组上市认定标准,取消“净利润”指标,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等多项新规。业界普遍认为,此举有望发挥并购重组和直接融资功能,激发市场活力,加速并购重组市场回暖。
招商证券认为,从长期看,一方面,重组新规有助于进一步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为优质公司提供快速上市的渠道;另一方面,重组新规有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进一步疏通融资的渠道。
年内已否决17家并购申请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全球并购白沙泉峰会”上,监管部门人士透露,目前上市公司所从事的并购交易或者涉及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只有约占5%不到需要证监会审批,95%以上的企业并购交易企业自主实施,履行决策程序即可实施。
虽然审批的环节少了,但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请的审核并没有放松。《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至昨日截稿,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委已经审核的102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请中,已有17家被否,否决率为16.67%。
至于被否的原因,标的资产持续盈利能力、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依然是主要问题。尤其是盈利能力,出现在大部分被否决的意见中。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重组标的资产盈利能力太弱,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也容易产生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
“虽然监管层曾推出小额快速并购重组审核机制,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快并购重组速度,提高效率,并不是对并购重组审核力度的放松。更何况,对并购重组申请的审核一直就没有放松过,监管层仍是严把质量关。”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对“炒壳”、重组“三高”问题、“忽悠式”重组等市场乱象的从严监管态度没有改变。
“随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严,并购重组越来越理性化,套利操作明显被抑制,非理性的并购、忽悠式并购已难觅踪迹。”胡晓辉表示,“现在的并购更多以横向扩张、上下游并购为主,对企业的发展推动较为明显。”(朱宝琛)
- 标签:
- 编辑:刘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