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品科技

天准科技穿越周期的成长:精研算法硬件,坚持高端检测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战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因此,“工业人工智能第一股”天准科技上市伊始,便备受市场瞩目。迥异于聚焦算法的人工智能公司,天准科技选择了更“重”的模式:在将机器视觉算法作为核心技术的同时,将算法与硬件设备相结合,制成工业视觉装备,最终在工业制造的一系列关键检测场景下实现商业化。

近日,亿欧科创走进天准科技,深入采访了天准科技CTO曹葵康博士,我们对天准的好奇在于:这家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企业,未来成长性如何?我们能够看到该行业怎样的可能性?

精研算法软件的装备制造商

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目前,工业机器视觉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制造集成商与下游应用对象

上游壁垒森严。核心零部件及机器视觉算法,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如日本的基恩士(Keyence)、美国的康耐视(Cognex)、瑞典的海克斯康(Hexagon)等。这几家企业均成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久经实战考验,技术积累深厚,市场渗透率高。

中游装备厂商可以分为装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两者虽同在中游,但却存在显著差异系统集成商通常直接采购上游核心零部件,通过简单的二次开发和组装即可完成设备生产,通常不具备整台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装备制造商则具备整台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以销售自研设备取得收入。

天准科技属于装备制造商,即具备自己设计生产装备的能力,却同时拥有上游领域中的机器视觉算法、软件、视觉传感器和精密驱控等核心技术。这是它与系统集成商的关键区别

机器视觉的下游应用对象,以制造业企业为主,消费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都为其广泛应用的领域。

尽管外国厂商长期垄断核心零部件以及核心算法,但是一批以天准科技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商,已经具备了进军产业链上游开发底层算法的能力,并逐渐构建行业壁垒。2017年和2018年,天准科技研发投入同比增速均保持在约30%的水平,其机器视觉算法、工业数据平台、精密驱控等技术均获得了相关专利。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天准科技的客户服务能力也相应提高,营收稳步增长。2017年和2018年,天准科技营收分别为3.19亿元和5.08亿元,增速分别达到76.50%和59.24%。

但值得注意的是,天准科技与国外上游企业相比,营收规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Wind数据显示,2018年康耐视、基恩士、海克斯康的营收规模分别为55亿元、314亿元、259亿元,毛利率基本位于60%-80%的水平,均高于天准科技。

曹葵康告诉亿欧科创,国外企业业务中的核心零部件占比很高,天准科技提供的是机器视觉装备,二者处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因此不具备可比性;此外,在机器视觉装备领域,由于非标准化的需求较多,国内厂商更具备本地化优势,能做到及时响应,因此独具优势。

具备核心软硬件开发能力的天准科技,相比于国内集成商,能够构建更高的行业壁垒;相比于国外设备商,具备本地化优势。这都为其在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议价权,并在业绩上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规模化扩张前夜

工业产品检测的非标准化需求很多。以手机生产检测为例,手机外壳、摄像头、电源插口,分别需要不同的检测方式。与之形成矛盾的是,机器视觉技术的通用性却普遍不佳:一台设备往往只适用于检测同一型号的产品,难以在响应不同需求时复用。因此,在消费电子这类高速迭代的领域中,检测设备的更替需求十分旺盛。

此外,即便在同一行业,厂商的检测标准也天差地别,并直接造成了下游应用场景呈现高度细分的状态。基于以上市场格局,装备制造商精耕细作各擅胜场,激烈的直接竞争较为罕见。

每一家工业检测厂商都有自己较为专注的方向。大家基本上都是错位竞争,较少存在硬碰硬死磕的情况。”曹葵康告诉亿欧科创。

以智能检测装备业务为例,天准科技的国内同行企业主要为矩子科技、精测电子等,但是天准科技与它们几乎不形成直接竞争。从以上企业的业务领域来看,天准科技深耕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矩子科技的客户则集中于SMT(印刷电路板表面组装)行业,精测电子则致力于面板生产过程检测。

高度细分的市场格局,意味着企业必须找准定位,天准科技的选择是“坚持高端检测”。

因此,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成为了天准科技第一大客户。曹葵康告诉亿欧科创,苹果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并且希望实现百分之百在线检测,因此每年在检测设备上的投入比重都高于其他品牌。“哪怕在市场收缩的条件下,苹果在设备上的投入也都是最大的。”曹葵康表示。

为了满足客户高标准的多样化需求,天准科技的设备定制化程度较高。从商业规律出发,高度定制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保证高毛利率,但也会带来人员被动冗余和研发投入高企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企业的业务发展规模。

为了减少定制化程度过高所带来的“拖累”,天准通过模块化和平台化手段来提高单个项目的实施效率

曹葵康告诉亿欧科创,平台化可以分为“软件平台化”和“硬件平台化”两方面。

软件平台”指的是天准科技自主开发的测量平台和检测平台。利用这两大平台可以分别对产品的尺寸进行测量,以及对缺陷、瑕疵进行检测。

为了提高测量以及检测的效率,天准根据不同材质制定相应算法,进而将算法模块化,封装到相应的平台上。当系统需要对产品进行测量和检测,仅通过识别材质就能够调用相应模块,而不需要在现场进行部署。

硬件平台”指的是通过设计机械框架,使硬件产品在不经过大改动的情况下,就能够迁移到其他场景下使用,以此大大提高设备兼容性。

在行业需求不尽相同的现状中,模块化、平台化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提高了部署效率,缩短了人员投入周期。当业务需要进行大幅扩张的时候,高效率运转能够摊薄单个项目的平均成本,以此获得持续性增长。

剑指汽车光伏领域

虽然机器视觉下游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但是国内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率却并不高。这给予了本土厂商“从特定细分领域切入,进行深入定制,并构筑自身独特壁垒”的机会。

对于中游设备厂商来说,下游应用领域的成长性十分关键。天准科技除了在消费电子领域布局之外,还在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等行业频频落子。这些行业对于利用机器视觉进行产品检测存在刚性需求,且行业本身处于增量市场,能够带动对中游生产设备的持续需求。

以汽车产业为例,虽然近年来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但汽车零部件行业并未受明显波及。根据前公开数据,2010-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2017年,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销售收入达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并且,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持续迭代,汽车产业链对零部件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机器视觉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也将持续提升。

天准科技在消费电子领域主要提供某一环节的检测服务,而在汽车领域,天准提供的是智能制造系统:包括组装类设备、测试类设备、视觉检测类设备以及信息系统。

除此之外,天准科技在光伏半导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布局。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中国大陆迁移,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这将带动对检测设备的需求。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协会(WSTS)统计数据,我国半导体的销售额由2016年的107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58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09亿美元。

天准科技为客户提供的是光伏硅片检测分选装备。不同于消费电子产业客户需求多样的特征,在光伏半导体行业,硅片等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厂商没有太多个性化需求。因此,降低设备成本成为了厂商的重要需求。

曹葵康告诉亿欧科创:“过去该领域检测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对于厂商来说成本较高。但是天准科技通过技术迭代,能够不断降低设备成本,进而降低客户的生产成本。”

从天准科技在消费电子、汽车、光伏产业的布局不难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作重点部署:消费电子行业,注重检测精度;汽车行业除了注重检测精度之外,还非常关注核心制造工艺的掌握;光伏半导体行业,则注重降低成本。

事实上,以上任何一项都需要精深研究。根据天准科技招股书,其正在研发的项目就有八个。曹葵康表示,这大多是过往研发项目的延续,在工业检测这一技术密集型行业,只有不断深入产业并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才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此外,由于工业检测行业客户需求非常分散,且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专注于个别细分领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只要抢先占领某一细分领域并且建成技术壁垒,客户粘性就会很高,后来者便难以切入;然而弊端在于,单一细分领域市场有限,且需要长年累月的持续投入和更新,且跨领域对技术迁移性要求高,受制于投资回收期,企业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增长面临天花板。

但对于登陆科创板的工业人工智能企业,以上弊端可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资金、人力的集中配置加以应对:充足的研发投入,齐装满员的人才队伍,可以使企业在原有业务上持续加高竞争壁垒;此外,通过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企业能够优化定制化业务的学习曲线,提升边际收益;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开拓新的细分领域,多点突破,实现业绩规模的突破式成长。

坚持高端检测定位的天准科技,纵向进军上游产业掌握核心算法,结合自身装备制造优势借助资本市场集聚资源,横向拓展更多高成长应用场景,具备穿越周期的持续成长潜力。

编辑:常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