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关键时期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未来科技

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意义重大。依据中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和市委决策部署,制定《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旨在阐明战略意图,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和共识,共同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为实现“十三五”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十三五”时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方式和动力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准确把握新形势,培育新动力,厚植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加快推进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威海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国务院和省委、省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工作导向,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和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01.6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9.7亿元,年均增长14.3%;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4.6%,提高7.1个百分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每年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18.6%的增速,社会资本成为投资新兴力量。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9%,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业抓结构上规模,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2:47.4:45.4,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3+4”战略,千方百计服务企业发展,获批首个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逐年加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消费产业、新型生活服务业等板块,推动商贸物流、旅游、养老、金融等产业上档升级,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1.8%,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用精致化的、产业化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4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格局,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3.2%,入选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有望获批。扎实推进重点区域建设,集中推进四个“三年突破”战略,文登撤市设区,临港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海洋经济新区,东部滨海新城等区域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区域联动协同效应日益。实施示范镇培育计划,张村镇被纳入全国首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陆域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9900公里,青荣城际铁通车运行,石烟线外移工程、荣文高速公全线开通,车站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完成胶东调水工程建设,启动米山水库增容、泊于水库等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信息网络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云计算中心和电子政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云平台,实施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示范项目,成为首批信息惠家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数字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特色日趋鲜明。产业先行,现代渔业上档升级,建成中国海参交易中心,远洋渔业规模占全省比重达到80%,人均海产品产量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被确定为中国远洋水产品加工与物流;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迅速,4个园区获批省级海洋特色园区,被评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荣获“中国钓具之都”称号;滨海旅游、港口物流、海洋金融等涉海服务业深入发展,被授予“中国休闲渔业之都”。蓝区规划和重大事项扎实推进,组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威海)和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投入使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8个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建成招生,首个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落户威海,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相关工作启动,成为首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试点城市,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省级高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

  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懈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文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步伐,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0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2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0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8.8%。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成立市小微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基金、基金,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2家、孵化面积10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9.5倍、13.6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7.1%和38.3%,被评为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大力实施英才计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17家,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专家、团队数量位居全省前茅。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各项工作,累计完成事项260项,主动承担国家、省级试点36项,行政体制、营商、国有资本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投融资、司法体制等重点领域快速推进。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实行市场主体设立联审联批,实施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市场主体总量增长81.5 %,其中企业增长78%。公布市县两级部门清单和责任清单,部门事项精简49%。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导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基金总额达到221亿元。有序推进农村“三项”,新增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822家。把对韩作为提升对外水平的主攻方向,威海与仁川经济区被确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双方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实施了陆海联运、跨境电商、海运邮等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和商品集散功能进一步提高,对韩桥头堡的地位日益凸显。不断拓展对外领域,积极融入“一带一”战略,实施精准招商,千方百计挖掘外贸潜力,成为国家首批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城市,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年均增长15.1%,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9.4亿美元,其中出口126.3亿美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宜居城市品牌更加响亮。生态立市、优先,全市生态质量指数始终保持优良水平,成为首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荣成、文登、乳山包揽全省3个国家级生态市(县)。严格规划管控,加强森林、山体、沙滩、河流、湿地、海域、岸线等资源的,在全国率先出台《沙滩管理办法》,实施海岸线修复等工程,自然岸线%,居全国前列,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2.2%。严格执行“产业红线”,严控“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燃煤小锅炉、机动车尾气、黄标车淘汰等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首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近岸海域水功能区达标率连续保持10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3.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336元、16313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3%,群众满意度调查保持全省第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3%以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成为全国首批所辖区市全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地级市,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人均卫生资源、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各类社会保障不断扩面提标,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2349”居家服务平台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体育事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完成长距离铁人三项世锦赛、国际帆船赛等赛事承办工作,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民健康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民族教、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地震、气象、仲裁、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深入推进文明建设,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引导各级各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建设,唱响主旋律,正能量。扎实推进“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四德”工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不断拓展文明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成功承办“十艺节”“群星”戏剧门类全国决赛,成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积极培育书画艺术、影视服务、文化旅游、动漫创意等重点产业,被授予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成为全国文化体制工作先进地区。

  深入,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主义协商建设,全方位扩大有序参与,基层不断扩大。及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专门委员会建设,重视发挥代表作用;人民政协不断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方式,深入开展调研和咨政建言活动,政协委员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威海建设全面推进,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性审查机制,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了市县两级行政复议权相对集中,实施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活动纳入轨道,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成为首批全国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海陆一体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双城联创”模式被国家推广。

  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了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深入开展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开展以“转作风、重规范、求创新、提效能”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懈地强化作风建设,广大干部的思想境界有了新提升,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有了新提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始终保持惩治高压态势,实现了干部清正、、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

  五年来,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谱写了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篇章,为威海迈向“十三五”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基础。

  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尽管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

  未来五年,是威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优化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未来发展开拓了无限空间。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工程,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产业新体系的载体平台日益、发展日益改善。威海产业结构相对优化,工业带动能力正在增强,服务业提升潜力较大,新兴产业加紧崛起,有能力率先迈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

  未来五年,是威海增长新动力逐步形成的培育期。尽管科研力量薄弱、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但经过持续多年的自主创新年活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渐浓厚,产学研合作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一大批科技加速。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正在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力引擎。

  未来五年,是威海推进全面深化的攻坚期。随着的持续深入,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复杂性和难度越来越大,将会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加大结构性力度,红利将逐步。从威海情况看,各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承担的试点形成一批成功经验,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思想观念固化的藩篱亟待进一步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仍然存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坚定不移地打赢攻坚战。

  未来五年,是威海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期。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市域一体发展大框架全面拉开,但中心城区的首位度还不够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仍需进一步协调,人民群众共享更高水平城市化发展的期待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具有威海特色的城市化道。

  未来五年,是威海发展更高层次型经济的加速期。对外始终是威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多年的使威海统筹利用两个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确立,搭建了威海深化对韩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平台,为以韩国为跳板发展更高层次的型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国家推进“一带一”战略、深化产能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国际合作等,为威海全方位提供了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加快突破,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型经济新优势。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发展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定过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程度不够,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突破;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均衡,城乡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群众利益更加复杂多元,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等。全市上下要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境界,牢牢占据科学发展的第一方阵,努力争当全省走在全列的排头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和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必须始终人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化,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国,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轨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是行动的先导。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切实增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五大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深入贯彻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贯彻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立市、优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深入贯彻发展,把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型经济;深入贯彻共享发展,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新的发展引领新的发展,必须立足威海实际,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在抢抓机遇、厚植优势、激发动力上见实效。必须始终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加快推进发展动力、发展方式转换,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始终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不,牢牢把握城市化发展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推进市域一体、统一规划,全域统筹、均衡发展,走具有鲜明威海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始终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不,强化蓝色发展,更加自觉地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最大限度地把海洋优势发挥好、利用好。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今后五年,威海要提前两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三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两年做到全面小康领域、人口、区域全覆盖,中心城区、环海城镇带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实现现代化道上迈出步伐,全市经济社会更加繁荣、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更加优美、社会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协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

  人民群活更加幸福。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市安全观进一步强化,海陆一体平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城市形态更加清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本地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海陆统筹协调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创新突破。经济与社会相互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深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提升。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农村综合整治水平持续提升,城乡更加优美宜居,人居城市品牌内涵更加丰富、价值显著提高。

  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蕴含地域特色、时代的城市文化更加深厚,威海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君子之风美德威海、诚信威海建设取得新成效,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巩固,人民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发展活力更加充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形成以对韩为重点的全方位格局。威海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更加健全,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产权得到有效,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道,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积极参与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努力实现“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的战略性转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机制,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医疗器械、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海洋制品、高端曲轴、船海装备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新建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加强对已建企业创新平台的动态化管理,鼓励和指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档次,努力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平台资源向行业其他中小企业、共享。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团队等途径,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性技术创新,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支持现有的2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型企业“千帆计划”。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健康发展,提高各类主体技术创造和储备能力,到2020年,科技型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积极吸纳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政策、创新计划制定与实施。

  强化创新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布局,推动船舶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膜技术研究院、碳纤维研究院、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院、移动互联研究院,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以及轮胎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服装设计云平台等建设,探索建设大数据、物联网、高材料、金属表面工程、机械节能等细分技术领域的公共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团队,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链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由优势企业牵头,整合企业、高校院所资源构建创新链,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创新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发挥好轮胎、海参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高材料、船海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大数据、服装家纺、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到2020年,重点产业、行业新建联盟30家以上。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创办专业孵化器,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创办新型孵化器。推广新型孵化模式,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新空间。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拓展孵化功能和资源利用率。到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30家以上,在孵企业1500家以上。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新模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快创新支撑条件建设,增强园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高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快“二次创业”步伐,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创新资源的承载力、吸纳力、辐射力,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

  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威海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中国北方海洋种业)、工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研发中心、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高科联盟产学研中心、荣成远洋渔业渔情预报技术实验室、石墨烯实验室、赛宝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海洋试验场、谷物完全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设立环保高材料及助剂研究院、3D打印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移动互联研究院、数字文化研究院、威海碳纤维产业研究院、荣成近海海藻养殖碳汇监测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搭建表面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荣成东亚海洋牧场技术开发与交流平台、荣成海洋生物科技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鞋类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平台等。

  科技孵化平台:重点建设威海软件园、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和环翠区创业中心、高区创业服务中心、经区科创中心、临港区科创中心、乳山成创空间,建成威海智创孵化器(科技孵化平台)、威海漫游世纪孵化器、威海绿谷孵化器、南海新区蓝色产业孵化器、荣成星源孵化器、石岛慧谷孵化器、威海海珂孵化器、荣成好运角孵化器、北洋电子信息孵化器、威海火炬软件孵化器、鼎信大厦科技孵化等一批科技孵化器;着力发展蓝色产业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和威海新信息及智能制造加速器、威海新医药及医疗器械加速器,建设双岛湾科技金融中心、威海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泰美光电科技孵化中心、东华软件孵化园、PPP合作投融资平台,实现投资与孵化相结合。

  公共检测平台:积极支持海洋油气装备检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威海)、威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威海市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威海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乳山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等检验检测中心完善功能,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检测服务;加快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及海底观测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文登工作站、工艺家纺检测中心、特种装备检测中心等国家省检测中心和智能微投检测中心、荣成百合生物海洋保健食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及南海新区临床医学、药品、食品分析检验中心等行业企业检验检测平台,完善荣成远洋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

  公共设计平台:重点建设云计算中心工业设计云平台、轮胎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迪尚服装云设计研发服务平台、鲁绣工艺家纺设计研发中心等公共设计平台,为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市场化服务。

  强化科技。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专项计划,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学、化工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大学等新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总数达到25家以上。加强与韩日、欧美等国外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共建中韩技术转移中心、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威海分中心等一批国际化技术转移、孵化机构及创新园区。实施威海与驻威高校共建计划,贴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山东大学(威海)、工业大学(威海)、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等高校的学科优势,建设船舶、石墨烯应用、汽车及零部件、海洋生物等一批特色研发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地方创新急需人才,争取一批科技在威海落地。实施线上线下双通道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工程,加强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资本化、产业化。建立完善、行业协会、技术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紧密结合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技术转移及服务机构达到100家以上。推动中科院技术转移威海分中心、化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和威海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在威海转移的窗口。创新技术交易模式,建立科技标准化评价体系,鼓励以挂牌、拍卖等方式交易科技和专利技术,建立公益性科技发布推广机制,提高技术转移对接效率和成功率。“十三五”期间,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区建设,设立知识产权资助资金,培育一批专利优势企业和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建设知识产权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服务机构,探索“私人订制”式专利查询、预警、交易等专项托管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准、高端预警。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援助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构建市域全覆盖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涉外案件报备、通报制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

  强化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保障。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的“点对点”扶持,综合运用无偿拨款、股权投资、科技信贷、事后补助及励、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公益性和使用效率。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试点,建立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补偿政策。扩大科技“创新券”补贴范围,在对大型仪器共享使用进行补贴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交易、创新咨询等服务领域。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受益分享比例。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力度。鼓励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实现上市或挂牌融资。创新发展区域性投融资市场,打造专业化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扩大科技支行试点范围,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机制。运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专项基金,鼓励专业投资机构来威设立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等,助推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完善科技型企业增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保险、科技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业务,有序推动专利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保险资金与创新创业投资对接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引导和鼓励融资性公司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服务。深化科技体制。强化科技计划的决策、咨询、执行、评价和监管,培育市场化第三方科技项目管理和服务机构。拓展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增强人才项目、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孵化器协同、技术交易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创新服务链条。建设产业与企业咨询服务平台,构建企业创新指标体系,为企业了解、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提供决策咨询。开展科技“云服务”,实现科技资源、数据、服务和管理的互联互通、共享。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业、、产业促进等服务类机构,创新研发组织模式。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建设新科技馆等科普,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升科学素质。

  围绕破难题、增活力、创优势、促发展,加快攻坚步伐,加大结构性力度,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厘清职责和事项,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共事务事项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六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架构的行政运行网络和网上政务大厅。加政审批规范化管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目录动态管理制度和网上深度办理制度,全部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大厅集中办理。精简审批前置环节,重点减少涉及投资、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办事机制,不断深化市场主体设立、建设工程项目等领域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审联批工作。探索开展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一门式”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一窗式、柜员化”办理,最终实现全程网办和全城通办。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行大部门制,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加快建设服务型。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高运用大数据服务和监管市场主体能力,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社会组织承接部分职能。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推进社会组织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健全完善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机制。抓好行政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公共监管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办事流程等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和答复工作。加强信息公开发布平台建设,主动做好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质疑,权威发布重大突发事件信息。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深化国企国资,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重大损失责任追究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结构,探索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任期契约管理全覆盖,统筹推进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制度。推进产权化,依法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大力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支持企业深化内部,加快以公司制为代表的股份制,完善结构,建立包括产权、组织、管理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力争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深化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打破市场要素壁垒,促进人才、资金、科研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深化资源价格,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大市场管模式,加快形成权责明确、公平、透明高效、法制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营造一流营商。深化商事制度,完善“三证合一”“一证一码”制度,探索实行“证照分离”。依法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激发企业家。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和产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机制。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完善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全面公开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区市预算执行动态体系建设。深化完善财政国库收付制度,统筹大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清理整合规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建立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市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市以下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深入推进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营改增”。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建立大商品交易市场,探索建设权益类交易场所,支持海域使用权、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争取债券类创新产品先行先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境外债券融资。适应新股发行注册制的新要求,推动更多企业走进资本市场,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资水平。发挥扶持小微企业“资金池”作用,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公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继续放宽准入,创新推动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扩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深化与国开行等大型央企以及保险资金等机构的合作,增强引导基金综合实力。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各类投资公司膨胀发展,发挥其在引导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建立统一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行为。加强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举债机制和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探索债务分类管理和推进模式。

  加大结构性力度。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任务,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加大去过剩产能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过剩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推动、市场主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完善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等配套政策体系,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紧密结合新型城市化建设,深化住房制度,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依法处置信用违约,做好存量债务置换,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提高资本供给有效性和稳定性。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企业综合成本。增加公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效率,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机制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英才计划”,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更加注重人才聚集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展的机制和,加快建设人才发展战略高地。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积极性,大力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力争引进培养市级以上各类专家300人以上。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扩大博士后人才招收规模。建立引资与引智同步推进机制,强化招商引资政策与引进人才政策的叠加共振,以招商项目为载体打包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实施海外人才聚集计划,完善海外人才专家库,强化高层次、专业化、团队化国外人才智力引进,提升国际智力资源交流合作水平。加强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建设,落实省与人社部共建“中国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完善海外引才工作站合作机制,持续开展海外博士威海行活动,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赴国外举办人才和技术项目引进推介会,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威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突破1000人,争取新增留学人员企业100家以上。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适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集中培训、考察交流等活动,培养优秀企业家群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导师带徒带团队、国内外专家服务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等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着力引进培养一批新领域、创新型特色人才。到“十三五”末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8万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深化提升“金蓝领”培训项目,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为重点,积极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健全完善人才职能分工、评价激励、继续教育、薪酬保障等制度,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工程,“十三五”期间,每个城市社区中至少有3名持证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每个农村社区中至少有1名持证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立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权益。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构策集成、资源整合、服务集中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行重点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发布制度,建立人才引进应急响应机制,对引进关键性紧缺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妥善安排引进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教育工作,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公寓,完善住房补贴政策和配套服务,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居住问题。人才资源国际流动新趋势,积极争取技术移民、出入境通关便利、智力入股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建设来去、落户便利、创业宽松的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

  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动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制造业整体素质实现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制造业强市目标。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加快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竞争力。落实工业强基工程,推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在优势领域争取一批国家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示范服务平台。支持制造装备升级,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大规模技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支持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丰富产品体系,积极向产业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推动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办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大低效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到2020年,四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50%左右。机械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通用机械、机电工具、大型铸锻件等行业,积极推进核电配套设备生产,着力攻克高档数控机床、超高效永磁电动机系统、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铸锻件加工、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大力支持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海参、鲍鱼、金枪鱼、海藻类、低值鱼贝类等为主要原料的海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苹果、茶叶、花生、无花果、西洋参、蓝莓、大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水平和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运输设备产业,推动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向专业化、特种化方向发展,提高轮胎、钢丝帘线、曲轴、离合器、刹车片、连杆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做大做强特种船舶,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远洋渔船、游艇和船舶配套设备,打造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建造、船舶出口、汽车零部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围绕纺织面料、服装、地毯、家用纺织品、皮革及制品等领域,大力发展高档化、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优势产品,打造中国工艺家纺名优品牌聚集区、国内外知名的地毯品牌聚集区。

  实施产业集聚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领军企业引导力度,延伸加宽产业链条,促进相关产业向产业关联度高、比较优势明显的园区集聚,创建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建设一批全国重要的产业。到2020年,三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新信息产业,发展壮大计算机外设及配套、通信、智能电子、传感器、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等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新一代通信产品、3D打印、卫星、高端软件等新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尖医疗设备、机电一体化诊疗设备、神经外科器械、穿刺器械、康复医疗设备等产品,扩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规模,加快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步伐,培育中成药及植物药品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化。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陶瓷纤维等高性能复合材料,镀膜玻璃、绿色建材、碳筛等新型无机材料,聚砜系列树脂、特种橡胶、氟硅等先进高材料及制品,积极扩大镁合金、铝带材、耐磨材料等高端金属和稀土永磁、高精度粉末冶金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及制品规模,大力推进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材料、超导材料、光电薄膜等前沿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国内知名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材料、镁合金新材料制品产业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强政策倾斜,推动技术突破,集中培育智能装备、海洋生物、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到2020年,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加快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积极研发生产高档数控机床、无人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全光纤激光器、传感器、变频器、精密传动装置等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应用,力争形成从硬件、软件到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海洋生物产业,面向健康、医疗和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生物肥、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调味品、海洋化妆品等行业产品,建设国内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孵化、生产。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测振、图像、光纤传感器等物联网层技术和产品,智能图书档案管理、智能安防等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和产品,以及加密机、加密卡、U-key等信息安全关键环节密码软硬件产品等。

  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构建多层次产业发展梯队。加大分类指导,因企施策,鼓励扶持各类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梯次发展,培植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小巨人”和“行业冠军”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扩总量、增数量、上规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行业话语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找准在产业链和行业的定位和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道,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小巨人”。充分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形式,通过大企业产业链条延伸扩张一批、科技公共平台孵化一批、引进人才带来一批、优化促成一批等途径,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群体。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配套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实施质量强市工程,培育和打造“威海制造”品牌。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工业”的发展方向,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质量带品牌,以品牌提升附加值和软实力。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攻克一批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创建、营销、管理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度好的产业产品品牌,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威海产品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增著名商标、驰名商标30件;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由“加工型”向“产业聚散型”转变,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聚集区,把环翠区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地毯品牌聚集区,把文登区打造成中国工艺家纺名优品牌聚集区,把荣成市打造成国内外闻名的海洋食品品牌聚集区,把乳山市打造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牌聚集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在医疗器械、碳纤维、轮胎、渔具、海产品加工等领域,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标准制订、修订和实施,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

  机械制造产业:荣成华东锻压机床节能数控压力机、荣成金辰机械压力机生产、环翠区化工机械磁力传动高压重型加氢反应器、临港区威能高速动力永磁同步电机、乳山伯特利萨克迪铸铝转向节铸铝控制臂、威力智能工具研发制造、曲轴加工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南海新区天润曲轴产业园、高区天罡仪表供热系统温控器及控制阀生产、经区友邦全铝新式水箱、乳山法骏工业设备生产、经区华东数控恒温车间、经区威特能源装备油田设备、高区新兴迪基塔尔大型冲压、乳山昊安金科螺旋流恒压泵和高速列车刹车盘、荣成锻压机床大型数控自动化快速冲压线、荣成六轴联动数控机床等项目。

  食品加工产业:文登中粮花生食品、文登金颐阳药业西洋参深加工、文登凌航食品加工、乳山华隆花生蛋白肽、福喜(威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扩大规模、乳山华信食品海产品深加工工业园等项目。

  运输设备产业:南海新区三角轮胎航空胎、经区中航威海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园、经区三进船舶重组、环翠区广泰特种车辆及试验中心、临港区威达集团船舶柴油机尾气处理一体化环保装备、南海蓝瑞汽配产业园、南海新区德瑞博新能源汽车二期、文登黑豹北汽合作、环翠区怡和制造军民融合示范、文登润通橡胶轮胎硫化胶囊生产、高区天力汽车车载大功率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文登天润集团船用曲轴、荣成休闲海钓船研发与制造、荣成东海船舶配件、乳山三盛科技有限公司特种车等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经区泰纺制衣有限公司新建厂房、乳山博诺高档制衣、博优高技术纺织品、文登际华实业军需装备、高档鲁绣产品智能一体化技术、芸祥高档工艺绗缝套件生产等项目。

  新信息产业:临港区威信光纤科技光纤预制棒、高区三星电子打印机、环翠区新北洋科技园、环翠区震宇智能科技热计量表生产、南海新视讯光电、南海先临3D打印、高区新北洋现金处理模块与整机、高区新北洋高速扫描产品、环翠区银凯特电务服务等项目。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临港区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高区威高集团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产业化、环翠区中关村医药科技产业园、经区中锐制药、南海新区蓝海药业、文登区迪嘉高精化产业园、环翠区银河医用明胶生产、文登区融德天翔健康产业园、荣成奥萨产业园、荣成金枪鱼胶原蛋白海洋医药及电化学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南海新区新型药物生产、高区新加坡医疗器械产业园、荣成世代海洋生物科技酶法制取岩藻多糖等系列海洋医药中间体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经区高端医疗保健品生产、环翠区新元化工医药中间体生产、环翠区芝恩药业中药制剂新技术开发及深加工、荣成泰斗健康产业园等项目。

  新材料及制品产业:临港区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威海海鑫新材料、高区云山科技石墨烯及应用制品、环翠区豪仕达碳纤维、荣成华鹏科技产业园、南海新区碳烯新材料产业园、经区广兴泰业特种陶瓷及其制品、经区吉祥幕墙铝箔和高档幕墙、临港区中玻威海高品质镀膜玻璃、乳山帕斯砜新材料有限公司聚砜高新材料生产、乳山云母粉生产新型板材及人工渔礁、拓展纤维GQ4522级以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产业化、高区万丰镁业镁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结构件产业化、高区万丰镁业军民融合武器轻量化制品产业化、乳山伯德信汽车尾气净化载体催化剂扩建、荣成科盛光电新材料、鸿通管材连续非金属智能敷缆管潜游电泵采油系统、奇正悦扬新材料音频设备生产、大华塑业超高管材、乳山双链汽车摩擦材料产业化、乳山青岛科大环保材料公共服务中心、环翠区鼎利碳纤维制品、文登区汇兴纤维航空航天军用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扩建、荣成宏秀山磁业二期等项目。

  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实施荣成康派斯新能源房车整车控制系统产业化及整车制造、荣成翔宇环保型海洋生物蛋白肽饲料添加剂装备制造、远深新能源装备制造、中远船舶压载水、天罡仪表超声波流量计及控制系统智能制造成套生产线的研制及产业化、华塔建筑机械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等一批智能装备产业项目,重点支持蓝膜光热科技、海富光子高端光纤激光器和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印刷机械船体模块化分段建造自动对中机器人、威海三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远航科技液态食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新北洋正棋机器人及智能化工业解决方案研发生产等新兴高端智能装备项目建设。

  海洋生物产业:加快建设荣成中食海洋健康科技产业园、寻山集团海藻精深加工产业化、乳山威福斯特高含量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技术开发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产业化、浒苔无害化处理,推进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及高值化产品开发、迪沙集团鱼油提取多烯酸乙酯产业化、荣成高活量复合型海洋藻类酶制剂研发及应用技术、多活性海藻生物土壤调理剂创制、荣成领鲜海洋生物科技、利达生物科技、泰祥集团磷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荣成恒顺海洋生物工程、乳山温喜生物牡蛎蛋白肽方向深加工、荣成绿源海藻生物碘产业化、博宇食品海洋渔业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应用、靖海集团海藻生物肥、海带活性物质提取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靖海集团鱿鱼功能性短肽研制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产业化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

  物联网产业: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实施云计算中心及智慧城市配套设施、智能化立体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博雅航通智能系统等物联网重点项目。

  制造业服务化、消费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现代物流业,以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扶持壮大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智慧快递物流、国际物流、邮政快递服务业等;推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新型高效运输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支持企业健全冷链运输网络,着力发展冷藏集装箱运输业务。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8.5%。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十三五”期间,全市力争引进银行机构4家以上,设立民营银行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设立实现突破。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引入证券、期货等分支机构5家以上,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0家、累计融资规模翻一番,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到100家。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步伐,争取民间融资机构达到50家,引导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全市保险机构达到55家,新增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和外资保险机构各1家。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妥健康发展,规范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融资平台。到“十三五”末,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服务创新,引进培育一批重点科技服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区域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年均增长10%以上。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技术、信息传输、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等产业,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培育壮大社区网络、数据库服务、数字出版等新兴互联网服务业态,开展服务、智能、视频、网络电视等新型运营业务。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重点企业达到8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广告、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等业态,积极发展会议会展经济,加快船检、船员服务、海事法律等海事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商务服务业体系,新建1-2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电子商务,围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建设,在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三农领域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特色产品等专业性电商平台。到2020年,建设专业性电商平台100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集聚区30个,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旅游休闲业,统筹规划旅游布局,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着重依托千公里海岸线,打造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带;依托昆嵛山、里口山等丰富的山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集生态养生、休闲体育、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带,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错位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加快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构建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乡村休闲、山林休闲、特色体验等多元业态结构,打造成为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的全国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进一步叫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城市品牌。建设功能齐备的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应急救援服务平台,构筑旅游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网络。到2020年,旅游消费总额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0%。健康养生业,以健康城市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拉长预防、保健、健身、养生等前端链条,强化医疗器械、职业教育、智慧医疗、健康保险等领域产业支撑,推动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健康养生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和高端示范社区建设,健全养生食品用品、温泉休闲养生走廊、昆嵛山禅生、沿海养生地产、养生旅游等主题文化养生产品体系。推动医养结合,扶持养老护理产业发展。鼓励整合空余房地产资源,建设候鸟式养老。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壮大休闲体育市场,支持体育用品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城乡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实施“退进市”,合理配置农贸市场和社区商业中心,形成便民社区商圈;引导传统零售业与体验消费、休闲商业、社会平台等深度结合,鼓励各类商品市场拓展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展览展示等新型功能;推动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时尚艺术融合创新,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到2020年,规划建设农贸市场1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社区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物业服务业,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整合构建基本生活服务“一刻钟生活圈”;依托“12349”居家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日间照料、病患陪护、托儿托幼等家政服务;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家政服务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承办各类社区家政服务业。到2020年,家庭服务业企业达到4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

  加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城市商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住宿餐饮、社区家政等服务业集中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业发展带、集聚区、专业街、特色楼。支持企业做强做专,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市场规模;支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新兴领域企业增强技术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服务方式,打造专业领军企业。推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促进新兴业态发展。营造人才发展,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紧缺人才教育,培育、引进各类服务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基金和政策性机构,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信用机构面向民营服务企业开展业务。推进服务业重点企业参与或主导制订服务业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服务业地方标准制订与实施。积极推进环翠区省级服务业综合等试点。进一步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现代物流业:威海国际物流园、荣成城铁物流园、荣成临沂商城中韩物流园、环翠区威高物流园、桃威铁文登物流园区、文登中铁物流园、威海慧通海陆联运冷链物流中心、环翠区互联网电商物流园、海银国际电子商务物流、赤山冷链物流、威高辐照中心及物流园区、文登家家悦生鲜物流配送、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兴业源仓储物流、阿里巴巴菜鸟电商文登物流、海尔日日顺物流配送、中海川物流配送园区、威海市粮食物流中心园区等。

  电子商务: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中冶互联网电商产业园、中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荣成电子商务、钓具之都网上钓具商城、汇峰电子商务城、大田跨境电商大厦、中韩跨境电商聚集区、韩品在线离岸产业园、九日韩品电子商务中心、鹰翔电子商务、荣成沙窝岛远洋渔业电子商务科研及商务中心、文登农村电商孵化器、乳山金谷之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南海新区韩国购电商平台、文登韩品天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泰祥跨境电商产业园、好运角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人和电商产业园、乳山智创电子商务、福如东海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乳山港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威韩购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信天邮跨境电商O2O体验服务平台、智慧韩乐坊、蓝色海洋商城、山东巨蟹云电商孵化器等。

  旅游休闲业:文登呼雷汤温泉、昆嵛山景区旅游开发、圣经山文化旅游开发、大溪谷国际婚礼博览园、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环翠区传统文化古镇、东部滨海新城逍遥古镇、福地传奇旅游度假、荣成施泰因室内水上乐园、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东村旅游开发、双岛湾智慧岛科技公园、双岛湾环湾旅游休闲带、蓝湖体育休闲、福地传奇水上乐园二期、双岛湾游艇天地、双岛湾海洋风情公园、靖海湾省级休闲海钓示范、荣成核电科普馆、上善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荣成槎山生态旅游度假、槎山-苏山岛-凤凰尾海洋公园、靖海湾生态休闲渔业园区、荣成虎头角旅游开发、荣成威吉斯游艇码头、东楮岛唐乡海草房、苏山岛大型海上休闲观光垂钓平台、西霞口社区居委会乡村旅游示范、港西中韩园艺博览园、荣成龙景山休闲生态旅游、荣成长寿山休闲度假等。

  健康养生业:威高健康产业园、中韩乳山健康产业园、乳山东方国际养生园、乳山天地美养生养老健康社区、文登汤泊养生养老产业园、荣成养生养老、荣成海韵居度假村、盛泉老年人康护理疗综合服务中心、昆嵛山健康养生示范园、七里汤温泉养生产业化示范区、文登天沐中医药养生保健园、文登山泰生态农业田园养生养老产业园、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盛泉长寿山休闲度假区、南海新区怡养健康园、西霞口滨海休闲养生旅游等。

  现代商贸业: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荣成中韩商贸产业园、九龙湾商业中心、绿轴金融办公区、天润家具城、临港区中韩产业合作主题广场、南海新区综合商务区总部经济、两岸青创空间、经区阳光天地商业综合体、文登区浙商城、欧乐坊(高新广场)、品乐坊商业开发、环翠区蓝海国际、恒远国际商务楼宇、经区鼎信大厦中韩自贸港、经区峰汇国际商务楼、笙歌商业综合体、高区泰浩广场、荣成利群购物广场、中韩国际珠宝饰品城、荣成好当家商城、凤林龙凤广场、南海新区鲁源商务综合体、荣成和丰时代、荣成好运渔乡国际商业中心、云福汇商业综合体、银滩之帆商贸广场、东方新天地城市综合体、三角(威海)华盛轮胎有限公司服务、之信特产城、文登金田阳光商业中心、环翠区双城印象、经区韩国商品集散地、荣成好运角环海商业综合体、临港区韩品奥特莱斯商业中心、乳山德泰银海物流商贸城、文登宝宇凯旋商贸城、威海中韩自贸港、荣成中韩国际银发文化交流中心、文登韩国之窗韩国商品展销中心、荣成中韩精品展销中心、文登西洋参交易集散中心等。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

  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培育壮大都市休闲农业。加强规划引导,培育环海环城游憩带和昆嵛山腹地乡村休闲旅游带,建设一批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特色农业优势打造环荣文乳草莓、文登区葛家镇界石镇樱桃、乳山市茶园、经区和荣成无花果、临港区葡萄5条休闲采摘观光带,以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环翠区里口山、好运角、石岛、昆嵛山、大乳山5片农家乐(渔家乐)集中区,以特有的民俗文化打造胶东渔村民俗游、文登学文化民俗游、母爱文化民俗游3条精品民俗文化旅游线。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聚集村,支持农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科普农园、高科技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户+公司+市场”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或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苹果产业。紧跟世界果业前沿科技,创新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现代化的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现代栽培模式的苹果园发展到总面积的70%。积极引进、选育国家级苹果无病毒苗木和原良种苗,扶持建设一批市级苗木繁育,矮化自根砧等苗木供应能力达到1200万株。扶持发展生产集约化、管理精准化、作业机械化、营销品牌化的苹果生产,打响“威海苹果”品牌。优化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发展西洋参、花生、大姜等种植,开发系列化加工制品;加快无花果、樱桃、蓝莓、茶叶、草莓等特色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技术更新,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在稳定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水貂、狐狸等特种养殖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稳定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

  构建以农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土壤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农药、化肥“双减”行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覆盖率达到6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次,农药、化肥量比“十二五”末减少10%以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规模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程度,降低畜禽粪便污染。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发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推广可降解地膜,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不可降解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探索轮作休耕制度。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用地养地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果园生草、绿肥种植、园艺作物栽培等休耕新技术、新模式。改善优化轮作制度,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的结构布局,促进土地均衡利用。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推动农技推广单位、涉农企业等与农业院校对接,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推进种植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质量认证和品牌创建,新发展“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10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应用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统一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发展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的村(居)累计达到1000个。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5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0家。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支持兴办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发展到1000家。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集团承包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深化农村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保障粮食安全。

  临港区拉漫酒庄、乳山福地谷生态农业观光园、温泉生态科技示范园、乳山清溪叶休闲度假园区、经区黄窠寺智慧农业生态科技园、临港区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区、乳山金牛谷观光园、荣成市现代苹果产业项目、文登山泰生态农业田园、绿洲生态农业观光园、威高文登生态园、德丰生态农业示范园、运恒现代农业示范场、成山镇荣山好运观光园、荣成别洞天休闲观光农业、里口山生态农业示范园、经区壹点绿菜业生态、临港区樱聚缘、威鹰玫瑰生态园、钓鱼台旅游山庄、伯瑞蓝莓休闲采摘园、欣旺农业、乳山德禧农家生活体验园、华夏农博园、神山葡萄庄园、环翠区宝丰生态休闲观光项目、乳山易养茶农业文化展示园、太公缘农耕部落、临港区毓景生态园、荣成荣山好运山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

  主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潮流趋势,大力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互联网+”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推进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良性互动,促进跨界融合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远程化;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各个环节,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创新,催生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分散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有机对接、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抓好威高集团医疗器械物联网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迪尚集团服装云设计研发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互联网”,探索实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精准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物流等嫁接融合,建设精准农业示范点20处;鼓励农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向农村拓展,形成“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等产业化组织方式,力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发展到600家,网上年交易额10亿元,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推进“服务业+互联网”,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各领域的融合,促进服务业社会化分工重组,培育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带动娱乐、金融、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养老、物流等服务业创新突破发展。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着眼产业创新,大力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培育壮大一批从事智慧产业的企业。打造智慧产业,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推动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服务、网络通信、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发展,依托高区打造云服务、大数据、云系统集成、移动互联、云安全软硬件研发及产业,依托经区打造面向日韩的跨境电商云服务和数据服务外包,依托环翠区打造离岸金融数据云服务和数字出版、动漫云服务产业,依托南海新区打造云计算教育培训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规划建设智慧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互联网孵化器,引导和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实施智慧制造工程,鼓励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组织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力争形成从硬件、软件到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轮胎、船舶、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的应用,推进三角集团、万得集团等射频识别项目,在黄海造船、成山集团、天润曲轴等企业推广数字化设计、电子识别、可配置信息集成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威高集团推广应用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和成份智能监测技术。“十三五”末,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施智能化的比例达到50%。实施智慧物流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化运作模式,搭建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产业链上中下游客户的信息交流、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并与省、国家乃至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有机衔接和融合,为威海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信息化支持。实施智慧商务工程,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大商品交易服务平台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客户到企业等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开展省军民科技融合试点城市工作,加快形成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法规制度和创新发展机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科技行动,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及产业化,加快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搭建企业与军工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多形式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军民融合产业,以特种车辆、先进仪器仪表、智能制造、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对接军品需求,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步伐,推动民品升级换代,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共赢;积极培育军民融合高技术企业,推动新材料、船舶、电子信息等行业重点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布局统筹、战略协调、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军需供给、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人员安置等保障服务社会化水平。

  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着力构建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典范。

  准确把握全域城市化内涵,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健全完善梯度合理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构建更加清晰的城市发展形态。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农村新型社区协调联动发展,构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功能互补、市域一体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中心崛起,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常住人口达到180万人以上,强化区域行政、商务、文化、金融、科教等中心地位。两轴支撑,以中心市区为枢纽,东西一轴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隆起带;南北一轴打造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型运输设备等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隆起带。环海发展,沿千公里海岸线,通过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将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荣成市区、石岛管理区、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文登市区、临港区等重点片区,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形成优势交通工具半小时通达型城市格局。一体化布局,突出规划引领,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布局、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同城化设计,全面拉开一体化发展大框架。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明确城市发展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扩大规模容量,增强人口吸纳、要素集聚和产业支撑能力。全力突破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国际标准,突出地域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营、高标准建设,打造蓝色、宜居、宜业新城,引领中心城市空间优化和转型升级,成为推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引擎。到2020年,22.8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成形。全面推进文登同城化,以打造威海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与临港区、南海新区南北对接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建设管理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实现与威海中心城区规划布局无缝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体系融合互补、城市建设一体推进、公共服务全面接轨。大力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明晰中心城市各片区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新片区开发,稳步推进老城区,优化功能区空间布局。软硬同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等设施,增强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汇聚。

  推动重点区域及城镇片区成长为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用现代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中小城市,形成与中心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推动荣成、乳山两市城区提档升级。有序扩张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与周边地区的对接发展,荣成城区与石岛、成山区域南北对接发展,乳山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向发展,形成组团发展的城市群。扎实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按照规划引领、产业强区、创新驱动、生态优先、联动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资源支撑,丰富提升区域综合功能,形成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产业与人口承载聚集区。双岛湾科技城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开发建设全面展开,高科技产业和科教研发体系初步成型。好运角旅游度假区配套能力、服务水平和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成为旅游业发达、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南海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与文登城区完成对接,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新区。乳山滨海新区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有重要辐射带动效应的区域增长极。威海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尽早封关运行。加快省市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乡镇合并、镇改街道,积极开展扩权强镇试点,促进经济强镇扩容提质,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有效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逐步建成城市片区和特色小城市。

  促进小城镇及新型社区集约精细化发展。将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根据镇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规模,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培育一批优美、生态宜居、充满发展活力的特色小城镇。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先行、建设集约、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以中心村、经济强村为核心,合理调整村级规模和布局,实施村庄迁并整合,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并逐步向大社区转变。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社会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力度,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选择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和开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市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市的扩张,以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整合。着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的新兴经济业态,大力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就业容量大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壮大城市产业规模。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加快园区开发区生活设施配套,推动产业聚集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配套建设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和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实现人口和产业在园区有机融合,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探索径,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强与区域生态规划的衔接,严格建设项目及产业准入门槛,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和改善区域自然生态功能。

  东部滨海新城: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教育、科研、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旅游度假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完善商务办公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中韩自贸区服务业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双岛湾科技城: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时尚设计、科教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科技研发和教育资源集聚,完善创新创业载体,推进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打造生态化科技城。

  南海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

  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着力放大对韩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海洋食品、医药保健品、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重要的海洋文化创意、海洋生物产业,打造国际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

  乳山滨海新区: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人居,重点发展健康养生、滨海旅游、海洋科技、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银滩旅游度假区、海湾新城、新兴产业园、塔岛湾海洋生态区等建设,打造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和健康产业示范区。

  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生态性开发,整合里口山、仙姑顶、华夏城等旅游资源,全力构建以户外运动、健康休闲、养生度假、观光农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市民闲暇之余享受慢生活的首选目的地,打造休闲旅游产业隆起带、新型服务业态示范区。

  以本地农村居民城市化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着力推进人的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新增市域农村居民城市化人口30万人。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更多农村人口能够有序自愿地进入城市生活。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通道,按照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全面放开重点区域和中小城镇的原则,深化户籍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和义务。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科学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转移支付标准,健全完善由、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同城同待遇。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建设等活动,提高融入城市能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居民市民化。将城中村、城郊村居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切实提高城市化质量。加快城中村规范化,统筹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改制、村改居和社会保障均等化“三改一化”,提倡多个城中村集中整合模式,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全面覆盖,把城中村建设为线年基本完成城中村,实现城中村居民市民化。积极推进城郊村集中联片,以城市规划控制范围内和重点区域内的农村为重点,结合棚户区,有序有度向外扩展延伸,健全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努力为群众创造更规范的公共服务、更舒适的居住。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城中村、城郊村与城市总体规划、房地产综合开发、城市建设用地挖潜增效相结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打造一批质量优良、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型住宅小区。

  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市民化。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让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全力改善面貌,按照导向、多元投入的原则,集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住房安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性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标准,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同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荒山造林、农田林网建设、水系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的原则,抢抓国家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的有利机遇,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统筹交通、市政、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的支撑保障和承载能力。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加快建设对内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积极推进莱西海阳荣成高铁前期工作,推动桃威铁工程。公,启动G18荣乌高速威海绕城段项目,开工建设文莱高速公、东部滨海新城至南海新区公、乳山口大桥、S201田和至温泉段扩建、G206和G228威海段、烟威高速北海立交等国省道项目,构筑“两纵两横”高速公网和“八纵六横一环”公网。港口,推进威海港各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韩、日及东南亚国际航线,发展成为区域性枢纽港口。航空,不断完善机场基建工程,提升航空服务能力,拓展国内外新航线,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开工建设威海新机场,开展威海民航布点规划研究。综合运输,完善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积极发展陆海、海铁多式联运等复合运输,构建海陆空综合运输大格局。

  铁:推进沿海高速铁莱西-海阳-荣成段前期工作,升级桃威铁,新建南海港区疏港铁,研究推进乳山口港区疏港铁。

  公:新建文莱高速、乳山口大桥,运作启动G18荣乌高速威海绕城段高速项目,改扩建G206、G228国道,实施S203蒲石线蒲湾至所前泊段、S201田和至温泉段扩建、S202威青线威海市北台至十里头段改建、S207莱乳线烟海线威汕线文登城区段改线、东部滨海新城至南海新区(泊南线)公、文登区道呼线改线、寻山环海等县乡道,农村公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

  港口:重点推动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实施威海湾新港区码头、1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锚地、疏港公延伸与绿色环保港口建设等工程,南海港区码头、5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外航道疏浚等工程,石岛港区西作业区,乳山口港区外航道疏浚、防沙(波)堤等工程,乳山陆岛码头扩建工程等。

  航空:实施威海机场停机坪扩建及附属设施工程,建设航空公司、机场空港物流中心;加快威海机场迁建研究,开工建设威海新机场;开展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课题研究,做好通用机场选址论证,完善通用航空配套服务功能。

  枢纽场站:推进中韩自贸区威海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中心、临港区客运枢纽、威海空港铁综合枢纽站、荣成市龙眼港物流集配中心、石岛港客运站改扩建、南海新区客货枢纽、银滩客运站等有关场站工程。

  健全市政设施体系。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道,进一步织密中心城区网,建设环山快速,实施断头打通工程;发展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体系,建设过街天桥等快速通道,优先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权;研究规划市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公交,鼓励发展多层次公共交通服务,逐步完善由城际公交快线、区市公交干线、社区(镇村)循环线相接驳的公交线网布局,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整合城市停车场资源,提高停车场综合管理水平,到2020年,全市公交出行比例达到25%以上。供气,建立健全多元可靠、高效节能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气为辅的气源结构,到2020年,实现城区和镇区天然气集中供应。供热,推进供热设施向镇村延伸,到2020年,全市90%的镇实现集中供暖,新型社区全部实现供暖。供排水,到2020年,城市供水能力达到70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和示范镇污水集中收集率、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垃圾处理,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实现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建立完善城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市域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地下管网,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积极探索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

  城市道:建设市区环山快速;建设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临港区、文登区、荣成城区、乳山城区、石岛城区、南海新区等区域城市道及桥梁工程;实施统一南、金线顶、古寨西、昆明等主要未打通的干道断头建设和齐鲁大道、古寨南等大修工程。

  公共交通:开展市域轨道交通项目研究,适时启动市域快轨线建设;开展中心城区、文登区、荣成城区、乳山城区等区域城市停车设施开发建设。

  燃气供应:推进市域内跨区域燃气管道工程建设,实施文登区、临港区、乳山市、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燃气通达工程,建设荣成市车载LNG调峰站。

  城乡供热:根据热电专项规划适时建设1-3处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实施威海热电集团及所属热电厂增容、新力热电增容搬迁一期工程,扩建博通热电厂、南郊热电厂、文登热电厂、文登西郊热电厂,实施区市镇村供热管网延伸,组织实施南海新区等重点区域热力管网建设项目。

  城市供排水:完成苘山净水厂二期扩建及管网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八河水厂、纸坊水厂,实施米山水厂扩建及磨山水厂,乳山备用水源地及水厂项目建设,开展泊于净水厂前期论证;推进城区海绵城市,实施市区中水综合利用工程;完成经区污水处理厂扩建搬迁工程,实施高区、乳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区、南海新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城市供排水管网新建或项目。

  环卫一体化:实施威海市及文登区餐厨垃圾处理场建设,推进市垃圾焚烧处理厂扩建、文登区垃圾焚烧项目,开工建设市区污泥处理二期工程,新建乳山污泥处置项目,实施荣成固废生态园建设。

  综合管廊:实施东部滨海新城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建设双岛湾科技城、文登区、临港区、荣成城区、乳山城区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着眼于防止城市内涝,建立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具有自然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重点加强河道水系、排水管网和深邃系统等建设,完善排水防涝体系,实施城区排水管道清淤工程、“三面光”外泄河道海绵工程,对城区积水难点进行重点整治,对威海湾、金线顶等重点区域进行水系生态;新建城区、社区加强雨污分流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雨水收集、污水再生利用的设施体系。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分期分批、因地制宜地对老旧生活区进行海绵,新建小区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推进海绵型道与广场建设,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实施环山快速、统一南等道景观绿化及里口山等山地公园道工程,建设各重点区域生态道560公里;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和恢复,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实施威海海滨林场综合治理,完成五渚河、石家河、乳山河、双岛湾及乳山湾整治。

  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抓好重大能源设施建设,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建设,配套建设核电工程出线走廊;推动南海新区等重点区域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保障重要经济板块的热力供应;对负荷重点区域的电网加快升级,按照同城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文登区城网、农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光伏生态农业项目试验试点,实施屋顶太阳能项目;推进文登、荣成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提高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智能电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制定出台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力争“十三五”末,新能源装机占全市装机比例达到50%以上。

  国核示范电站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华能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石岛湾核电工程出线kV秀山、洛西等输变电工程,文登中石化绿源地热,华能光伏电站等。

  完善现代水利体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切实转变治水思,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新建泊于水库(东城湖)、大中型水库增容、重要河流拦潮蓄水、新建山丘区水库及地下水库等工程,加快跨流域调水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市新增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2.5亿立方米,建成城市双水源甚至多水源供水保障网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实施海堤建设、水库及塘坝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构建农田水利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3以上,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4万亩。构建水生态体系,加强水源地,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新建黄垒河地下水库、乳山河地下水库、长会口水库及一批小型水库和水源工程,实施坤龙邢水库、八河水库、逍遥水库、龙角山水库等增容工程。

  引调水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开展荣成市王连河水系连通及调水、乳山市城南河引调水等项目,实施城区供水管网延伸、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化供水、单村供水等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新建机井、塘坝、平塘等农田水利设施1071处,发展及改善灌溉面积64.3万亩。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新建海堤及南海新区香水河挡潮闸工程,实施沽河、石家河、青龙河、乳山河等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开展崮山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一批抗旱应急水源。

  提升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运用,努力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

  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速、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威海建设奠定基础。实施网络设施提升工程,统筹安排空间布局、分步建设时序,推进城乡宽带网络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无线城市iWeihai,逐步构建4G+WIFI全面融合的多层次、广覆盖、无缝隙的无线宽带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提升宽带网络接入速度和质量,加快实现城市T级互联网出口、P级城域网、G 级用户端接入、三网融合入户。实施城市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光纤智能传感等物联网应用,加快能源、给排水、交通、环保、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化建设,实现对城市物理要素的自动、全面互联,推进城市运行状态的动态实时。实施云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威海云计算中心,打造面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化生活和经济建设的云服务平台,形成市域资源集约、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应用,提高基础软硬件设备和专用安全产品的自主可控水平。实施地理信息平台升级工程,整合交通道、市政设施、房产管理、市容等管理和公共设施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地理信息图、综合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系统,开展时空地理信息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

  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全面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推动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建立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搭建城市资源中心和共享服务平台、城市网格化可视化平台、城市运行态势监测平台、城市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等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全面加强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城市高效运营、科学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建立城市管理互动平台,通过移动互联、即时通讯等技术,拓展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增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水、电、暖、气、通信等城市运行关键要素上的深度应用,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智能化水平。充分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纵向构建上下互联互通的综合应急平台,横向构建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为支撑的城市综合应急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推进信息共享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制度规范,稳步推进数据,搭府数据服务平台,为和企业提供各类数据服务。健全运用大数据工作机制,将运用大数据作为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社会信用建设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公开和数据,提高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

  推进智慧民生服务建设。以建设全体市民共享为原则,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智慧化,创建信息惠家示范城市。实施智慧医疗工程。积极推进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推动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为群众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服务。建设教育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度、交互式学习。实施智慧交通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应用车联网技术实现交通安全管理变革,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实时采集停车泊位信息,发布停车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实施市民卡和市民网工程。推动智慧支付基础平台建设,建成统一的智能支付市民一系统,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融合,推进与周边城市联网。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文化、智慧环保、智慧养老等工程。

  主要围绕教育、社保、公共安全、交通、旅游、环保、林业等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实施智慧教育二期、人社信息便民工程、公共安全视频工程、智慧交通三期、智慧刘公岛、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林业、智慧粮食、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医疗健康、威海智慧社区、威海市民网、基于蓝牙技术的摇一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公应急指挥系统、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城市智慧用能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加快搭建时空地理信息云、海洋渔业信息、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创新服务、企业融合服务、智慧港口等一批平台,实现工业设计云升级、云服务市域一体化和海产品物流信息化、光纤水声系统产业化等。

  抢抓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机遇,深化蓝色经济区建设,强化经略海洋意识,多层次度的陆海统筹,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推动海洋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开展海洋资源调查勘察,推动海洋资源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水平。

  高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重点开发基于功能基因、功能酶和活性物质等功效因子的海洋功能食品(保健品)、生物材料、海洋药物、绿色农用制品、海洋化妆品,优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积极开展微生物和微藻的开发利用研究。发展碳汇渔业,开拓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研究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海洋。大力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由浅海向深海、大洋、极地拓展,开展南极磷虾等生物资源开发,实现极地渔业的突破。

  立体开发海洋空间资源。高效利用海岸,按照优化开发、强化的原则,加强海岸带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海湾和岸线开发,加强沙滩、岬石、滩涂、湿地等资源。科学开发海岛,突出强化海岛分类管理,实行与利用并重,允许对无居民海岛开展低强度、低干扰性活动,抓好面积较大、独具特色岛屿的开发建设。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创新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提高围填海造地利用效率。加快海洋资源利用市场化,建立海域海岛储备中心,完善招拍挂制度,推进海域海岛使用权有序流转。

  综合开发海水资源。加强海水淡化技术应用推广,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拓展海水淡化技术在水资源再利用和特种分离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海水直接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直接利用比重和范围。建设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到202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在不影响近海海洋生态及岸线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生物质能以及海洋能集成等技术应用示范,鼓励海洋新能源开发试验项目落户,建设海洋新能源综合试验和检测平台,打造国家海洋能研究与开发。

  积极探索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推进海洋经济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银行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模式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机构,扩大海域使用权、船舶、海上资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规模,积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离岸金融业务、大海产品交易等海洋金融服务创新。推进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刺参、海带等大优势品种养殖保险。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推动涉海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鼓励涉海非上市企业开展场外市场融资,深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等合作,支持发展涉海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创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发展多种投资基金。

  推进海洋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创新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加快互联网在海洋领域的全面运用,在海洋制造、运输物流、渔业等重点产业加快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为标志的海洋智能制造。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渔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渔业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立健全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水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发展海洋电子商务,建设蓝色海洋商城等电商平台,鼓励海洋制造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扩大产品销售和原材料采购。

  推进海洋经济与市场融合发展。建设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开展海域、船舶、涉海企业股权、知识产权、涉海金融资产权益等交易和相关服务,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海洋产权交易流转中心。做活海洋商品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国际渔货在威海集散交易,建立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海洋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保税库等,建设进口海洋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中国海参交易中心、荣成中国渔都等综合易平台建设,打造金枪鱼、鱿鱼、海带、海参、牡蛎等专业性海产品集散中心,逐步形成北方乃至全国水产品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

  产业先行,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推动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打造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到2020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00亿元。

  提升现代海洋渔业。打造中国北方海洋种业。加强优良种质资源引进、良种培育和良种扩繁,集中打造1处国家综合性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10处专业性育种、100处育苗场,2020年年育苗量超过1000亿单位,主导品种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造中国标准化生态高效海洋牧场。推动从浅海养殖向深海拓展,建设北部、东部和南部3大海水增养殖带、6处海洋牧场生态方、12处人工鱼礁群,推广生态、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形成集人工鱼礁、海洋底播、生态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格局。重点抓好海参、海带、对虾、鲍鱼、大双壳贝类、名贵鱼类等主导品种养殖,打造“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威海八珍”特色品牌。增加放流品种,扩大放流规模。到2020年,实现海水养殖产量180万吨、产值240亿元。打造中国远洋渔业强市。研究制定深远海发展战略,培育壮大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支持发展专业远洋运输船队和大型捕捞加工船,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合作与开发,建设性远洋渔业和远洋渔船母港。建设中国远洋渔业促进中心,引导远洋渔业企业抱团发展,推动组织化、专业化、集群化生产,提升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性远洋渔业发展到10处,作业渔场发展到30处,专业远洋渔船发展到500艘,远洋渔业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优化现代海洋制造业。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开发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智能船舶及配套产品,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能力及配套能力;实现金枪鱼围网渔船、鱿鱼钓渔船、冷藏加工运输船等远洋渔业船型自主研发制造,打造自主专业船型品牌,延伸品牌船舶产业链;大力发展深海远海海洋观测、监测和勘探装备设计制造,完善海洋仪器仪表装备产业体系;加强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打造国家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推动海洋食品产业精细化发展,重点培育海藻食品、海参食品、冷冻调理食品、远洋水产食品、罐头食品、休闲即食食品等产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设全国知名的海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打造中国海洋食品名城。推动海洋高端生物技术制品产业突破式发展,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突出发展生物性原料与衍生品、功能性产品,重点培育EPA和DHA系列保健品、海洋化妆品、胶原蛋白、海洋生物肥料、新型海洋药物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新技术产业。推动休闲垂钓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构建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玻璃钢船艇等为支撑的海洋垂钓装备产业链,打造中国钓具之都和全国最大的休闲垂钓装备制造。

  突破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休闲旅游业,依托“山、海、湾、滩、岛、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海滨度假、海岛度假、渔村度假等度假旅游产品;依托滨海独特魅力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文化体验项目和海洋游憩综合体,促进文化体验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建设,高标准建设休闲渔业旅游示范,举办国际海洋旅游文化周,打造国际级休闲垂钓赛事,将威海建设成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休闲垂钓旅游目的地;积极培育邮轮游艇等休闲产品,打造邮轮停靠港,推动游艇旅游加快发展。海洋健康体育业,大力发展海洋保健养生产业,推动滨海养老、海水保健、海岛疗养、海产养生等健康新产品开发,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保健养生产业链,打造知名的滨海健康城市。发挥品牌体育赛事优势,建立多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打造以亲海为特色的海洋体育休闲之都。海洋高效物流业,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海上运输网络,拓展海运物流业务,鼓励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兼并,做大做强海运龙头企业,培植壮大港口物流业,发展物流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运输体系。发挥石岛湾区位资源优势,建成以海洋食品为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冷链物流。

  加强海洋特色园区建设。产业融合集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中建设,重点海洋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布局,各类要素向特色园区集中配置,培植壮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端海洋产业集群。南海新区,重点构建海洋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海洋装备制造和临港服务、商务人居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蓝色产业集群,争取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区。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建立现代海洋高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孵化区,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打造蓝色经济强劲增长极。

  海水增养殖业:“海上粮仓”示范区,倪氏离岸型智能网箱刺参养殖,靖海集团海外养殖建设项目,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原种刺参育苗、养成及加工技术产业化与苏山岛国家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建设项目,荣成南部海洋牧场示范园区,乳山华信海洋牧场示范园区,苏山岛海域离岸型深水智能化网箱养殖,俚岛海科龙须菜种质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栽培、荣成恒顺水系生态调控与水产养殖营养补给剂研发及产业化生产,鑫发渔业东楮岛浅海设施生态养殖,马山集团荣成天鹅湖大叶藻床修复及重要经济生物增养殖集成与示范,荣成藻类轮茬与藻贝立体生态高效养殖,威海海科海洋水产品良种繁育示范推广项目,乳山正工鱼礁区建设项目,荣成泓泰渔业优良品系河豚鱼高效养殖示范,鸿源水产海洋牧场,波德隆实业离岸型深水网箱养殖设备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长青科技海带和扇贝遗传育种中心,荣成鑫城山海洋昆布科技有限公司海胆、贝、刺参浅滩混养增殖技术及示范,乳山海参遗传育种中心,正洋集团优质牡蛎新品种规模化扩繁与示范推广,寻山集团皱纹盘鲍遗传育种中心,山东科合圆斑星鲽良种选育技术和现代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好当家山东东部海区刺参优良种苗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和海蜇红色品系培育,圣航水产省级鲆鲽鱼类良种繁育中心,骏马水产美国线纹海马良种繁育中心,泰裕水产松江鲈鱼遗传育种中心,三泉生态农业点篮子鱼良种繁育中心和海洋牧场观测网等项目。

  远洋渔业:靖海集团中国远洋渔业母港,远洋渔船更新,荣成远能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远洋渔船研发与修造,永进水产索罗门远洋渔业,荣成海洋渔业加纳远洋渔业,好当家等南极磷虾开发,沙窝岛冷链物流项目,靖海集团印尼远洋渔业,宝马渔业乌拉圭远洋渔业,俚岛科技斐济远洋渔业,蓝越渔业斯里兰卡远洋渔业,海宇渔业印尼远洋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世源远洋渔业专业远洋捕捞及运输船队,山东沙窝岛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远洋渔业船员培训,荣成市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博览交流中心和中国远洋促进中心等项目。

  海洋装备制造业:西港游艇、中复船艇、金运游艇休闲海钓船研发与制造,海宝游艇产业化,南海重工海上钻井平台及游艇制造维修,文登鸿通管材非金属材料挠性海底管道生产、纤维复合敷缆智能采油管研发及产业化,普益船舶镁基-海水法船舶废气洗涤脱硫设备产业化,远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备研发与生产、船舶模块化分段建造产业化示范、渔船主机排气和冷却水废热回收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天润曲轴船用曲轴锻造生产线建设,双型海水淡化装置耐腐蚀关键泵产业化,文登浒苔综合治理开发,山东冠通蓝海海洋超深水柔性管生产,海富光子海洋船舶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生产,怡和海洋激光光谱遥感监测仪器生产,威海印刷机械船体模块化分段建造自动对中机器人产业化,金泉低温余热驱动高效紧凑海水淡化装置生产,震宇科技海洋育苗超热导温控自动化节能系统,创意游艇有限公司玻璃钢游艇研发及生产等项目。

  海产品加工业:好当家集团海森药业、荣瑞水产,华王海上综合加工母船,山东沙窝岛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生物产业园区,靖海集团海洋生物制品,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牡蛎壳综合利用示范,好当家集团利用益生菌发酵海洋生物制备活肽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威海芝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带中活性物质提取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抗2型糖尿病海洋药物FVF开发与应用,博宇海参EPA磷脂产业化、三文源水产保健品生产,泰祥食品海洋低值蛋白高值化重组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海之宝褐藻寡糖的高效制备技术创新与功能性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示范,迪沙药业高品质壳聚糖的产业化,荣成华通基于海洋资源的生物活性肽研发及产业化,广润水产鱿鱼内脏功能性短肽研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产业化,银河生物海藻胶囊生产,蓝润生物科技基于金枪鱼胶原蛋白的海洋医药及电化学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安特生物技术纳米级壳聚糖制备人工皮肤产业化,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藻生物肥加工,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海藻生物碘产业化示范,温喜生物牡蛎蛋白肽方向深加工等项目。

  海洋服务业: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中国海参交易中心,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远洋水产品国际综合交易中心,山东国际游艇展示交易中心,威海慧德食品仓储物流园,沙窝岛国家级邮轮母港,荣成沙咀渔港、沙窝岛中心渔港,文登中心渔港,乳山南泓渔港规划扩建、洞渔港扩建,荣成市沙窝岛中心渔港经济园区,中国(威海)百万吨级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石岛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远洋渔船更新及冷链物流,中韩水产品保税物流园区,中国远洋渔业母港,专业性海产品集散中心(金枪鱼、鱿鱼、海带、海参、牡蛎),好运角鲜活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海通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倪氏南海仓储物流园,乳山正洋海丰渔港经济综合园区,荣成市石岛明泰渔业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项目,乳山口渔港综合经济区,国际海洋旅游文化周,靖海集团远洋水产品超市直销项目,乳山中韩海钓场建设,国家级休闲渔业及休闲渔业陆地基础设施(西霞口、天鹅湖、小石岛、北海、泓泰、好当家、赤山、刘公岛、德明、三泉、东楮岛、靖海、华夏城、孙家疃、长青),省级休闲海钓示范(西霞口、好当家、天鹅湖、烟墩角、泓泰、东楮岛、小石岛、瑜泰、刘公岛、靖海),威海瑜泰(双岛湾)休闲海钓,渔家乐功能服务区。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教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抓好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国家海洋局威海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和海洋高端仪器装备研发、中科院威海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等海洋系统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做强威海市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分中心、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涉海企业研发平台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间组建协同创新体,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创新联盟。充分发挥海洋食品产业等联盟作用,积极搭建研发、创新、服务综合性平台,实现涉海企业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建设海洋技术中心,推进和产业化。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健康养殖、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研发、高端海洋装备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实施海洋高端产业创新引领计划,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海洋生物养殖品种和设施优化、智能化高效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

  提升海洋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教育。引导驻威高校积极争取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培养海洋高层次人才。加快建立海洋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才,支持校企共建海才培养培训和实习,加快推进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鼓励以项目聘任、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或使用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构筑海洋高端人才高地。广泛普及海洋知识,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增强全社会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有效海洋的良好氛围。

  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及海底观测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威海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海洋局文登海洋监测站,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产业化中试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双岛湾)科技园,靖海集团海洋名优品繁育、海洋微生物研发平台及科技创新技术交流中心,靖海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海洋柔性管性能测试平台,东楮岛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中国水产功能蛋白研发生产,金琳水产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中心,西非加纳海上观测试验场,海洋鱼油资源开发与功效安全性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新型海洋生物原料及功能产品开发与功效检测,中国海藻多糖研发生产,苏山岛海域海洋牧场观测网,沙窝岛海洋数字化预警平台及渔业指挥中心,山东沙窝岛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国家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与渔业指挥中心、数字海洋系统等研发中心及平台建设。

  开发和并重,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控,推进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升海域海岛海岸带监管水平。开展全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域空间资源格局、用海需求、确权海域合等研究,建立近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一张图”。加强海洋空间资源基础信息、近海海域地质灾害、海域使用动态、海域管理服务及海岛精细化监测。建设海岸带远程视频系统,完善海岛监测信息系统,搭建集中管理、调度灵活的海域使用管理平台,提升海域、海岛使用动态监管能力。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管控海域资源开发强度和规模,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开展近海养殖整治规范,规范海域开发秩序,提升城市景观。

  提升海洋生态水平。实施“蓝色海湾”“金色沙滩”“生态海岛”修复整治项目,开展典型海岸带整治修复,推动沙滩修复和养护、退垦还滩还海,构建亲海空间。加快渔业水域立法,建立渔业基本水域制度,划定基本水域红线。加强防控海陆污染,防治海洋垃圾,开展重点污染源排放、近岸海域、海洋生态质量等监测与评价工作,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河流入海口、重点海湾、近岸海域的污染治理,健全海洋生态补偿管理机制。加强对重点入海河流的治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污染,加大海上船舶、溢油等污染防治力度,确保陆源入海排污口、海上人工设施等达标排放。到2020年,全市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市、县级海洋观测预报中心,推进海洋观测标准站建设,增加监测观测密度和深度,形成海陆空一体的监测预报网络。开展海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完善台风、寒潮、海上大风、海雾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服务系统。设立海洋减灾中心,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预警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构筑海上安全生产和海洋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实施渔港与渔机标准化,提高渔船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蓝区建设协调推进水平。建立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海陆发展。建设“海洋智库”,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促进决策科学化、化。建立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库,制定重点项目年度推进计划,完善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制。建立蓝色经济区发展运行评估系统,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体系,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发布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制定科学的督查考核办法,加强目标绩效考核。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友好的绿色发展之,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

  严格执行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按照优化、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和人口合理分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

  加快提升优化开发区域。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发展方向,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聚集区。

  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区域。科学划定开发边界,依托重点区域、重点镇、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度扩大城镇规模,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

  积极开发区域。在农产品主产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制度,耕地红线,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推广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开发水源地、河流、湖泊、山体、绿地,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开发区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严格管控开发区域。在荣成大天鹅、昆嵛山国家级自然区和刘公岛、伟德山、槎山、双岛等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省级自然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海岸线、重要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点文物单位,实施强制性,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节约优先,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健康低碳生活,培养意识,努力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倒逼机制,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阶梯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生产生活节水护水,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三五”期间,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52亿立方米以内,新增中水生产能力5万吨/日。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动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综合利用,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妥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化解落后过剩产能,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升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严禁核准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逐步提高淘汰标准。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推进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全省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狠抓工业节能,加大工业企业节能技术力度,积极实施工业设备能效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绿动力、能源数字化管理等五大节能工程。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支持东部滨海新城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绿色出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大力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支持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进行回收利用,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有效处置,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行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分类存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机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废旧物资回收中心和再生资源信息系统,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水平,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环保制造业。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区、环保企业孵化器,加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条培育、延伸,培植龙头企业。加快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步伐,研发生产环保型船舶和船舶环保设备、高效节能电机、新型建材、高效锅炉等节能环保设备,推广绿色生产制造。推动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保技术研发、设备成套、技术、污染治理产业化,推广购买服务,建立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大治理项目周转资金、贷款贴息或励。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中日、中韩环保领域长期合作机制。落实服务所得税减免、环保设备和服务出口退税政策。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防控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形成、企业、共治的治理体系。

  加大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重点污染源管控,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工业废气、散流物体堆场、道运输、餐饮业和公共食堂油烟等治理力度,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系理力度,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水源地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划定饮用水源水库带,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到2020年,全市主要河流及水库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淘汰一批污染严重的金属表面处理、鱼粉加工、石材加工企业,推动电镀、化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固体废弃物处理,加强噪声管理,强化对化学品、废物、核与辐射等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应急处置。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海生态和修复工程,加强对山体、自然区、生态公益林、湿地和沙滩、生态海岸线和防护区、岛屿、水源地、主次干河流和堤围、水库和水源林等区域生态系统,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实施荒山绿化、山体复绿、农田林网、水源涵养、水系绿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善天然林制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发挥国有林场在资源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到“十三五”末,完成新造林30万亩,全市林木覆盖面积稳定在390万亩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并稳定在45%左右。探索推动退耕还林,在25度坡以上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水源地带、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空白区域,以建设生态林为主;重点景区和城郊地区,鼓励发展风景林和经济林。加强山体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河流生态修复试点,恢复原有区域河道的结构形态与自然特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大规模山体开发占用。加大自然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力度,建设一批生态功能区、自然区、湿地区和海洋、海岛区,着力海洋、滩涂湿地、海湾、产卵场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依托昆嵛山、里口山、正棋山、铁槎山等主要山系,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山地公园、郊野山地公园,着力推进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东部滨海新城石家河公园、南海新区城市公园、威海市休闲植物园等建设,争创正棋山国家森林公园。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立完善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以体制创新增强生态新优势,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绿色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对各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将生态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对资源和承载能力超载区域实行性措施,有序实现耕地、山林、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风险预警监测工作,建立先进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质量状况和趋势,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确保安全。

  严格生态监管。健全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加快“智慧环保”建设,开展实时在线,完善监测体系,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进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及环保信用评级建设,建立企业风险档案,实行“红黑榜”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制,将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稳步推进建设项目告知承诺备案制试点,深化环评审批制度。

  健全环保体制机制。强化联动联防,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环保与联勤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分阶段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进排污许可管理创新,探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逐步建立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的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

  强化经济政策支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设备投资、开发绿色产品、资源能源回收利用和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绿色低碳试点建设。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生态和绿色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推动碳汇交易。深入开展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完善与社会合作机制,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谁受益,谁、谁补偿的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区的以代补制度,以生态质量改善为重点,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级财力情况,逐步扩大生态补偿范围,积极探索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办法,最终在生态红线区域内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评估体系。

  树立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教育,加强资源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育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措施。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强化环保责任落实。党政同责、差别追责,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和管理体制。开展立法,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

  生态:东部滨海新城岸线综合整治、杨家湾东侧岸线整治修复、逍遥港泄湖区域综合整治工程、小石岛湾岸滩整治及海域资源修复二期、环翠区岸线岛屿整治修复、鸡鸣岛淡水生态利用及岛体、荣成南海岸线、北部岸线、爱莲湾西段、荣成湾西段、烟墩角、石岛湾北岸、东楮岛、桑沟湾、靖海南海岸海岸线整治修复、镆铘岛退堤还海整治、苏山岛及凤凰尾海岛生态修复、乳山海岸带整治及近海生态修复、乳山银滩砂质岸滩养护与生态修复、黄垒河入海口整治与生态修复、杜家岛生态修复及陆岛水系整治、乳山小青岛和宫家岛综合整治修复、乳山湾东流岸线整治及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潮汐湖整治修复、双岛湾海岸带及北海岸线和海湾整治修复、南海新区海岸线修复,米山水库、龙角山水库生态修复,海西头国家级海洋公园、塔岛湾国家级海洋特别区能力建设、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能力建设、东部滨海新城绿色生态示范区,石家河湿地修复与水质净化,青龙河入海口湿地修复、坤龙邢水库人工湿地修复、荣成天鹅湖及月湖-潟湖和锥山湿地生态修复、乳山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修复、台依湖市级湿地公园建设、崔家河下游湿地建设及徐家河、白沙滩河、锯河及诸往河综合治理、双岛湾森林湿地公园和河口湿地公园、临港区滨河湿地、南海新区香水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五渚河流域治理、渠格河治理、母猪河流域污染治理、埠柳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里口山生态修复工程、羊亭镇采石场生态景观恢复工程、乳山欧投造林、环翠区退化防护林及森林防火基础能力建设。

  节能环保:威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全市所有热电企业超低排放工程、普益船舶脱硫设备、海王科技矿山环保设备、正大环保脱硫脱硝脱氟一体化设备、地源热泵及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环翠区科技产业园节能循环园区、荣成市鱼粉生产废水废气河川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荣成市磁悬浮稀土永磁高速电动机开发与产业化、荣成市伺服式热模锻压力机、荣成市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荣成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制造、恒邦化工有限公司脱硫及土壤治理、乳山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鑫山有限公司铁厂超低排放、金洲等金矿和鑫山铁矿尾库综合治理、乳山市节能环保产业园、威海第二热电集团工业余热转供热、临港区浮法镀膜玻璃生产线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等。

  城市公园、绿化:威海市休闲植物园、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正棋山城市山地公园、东部滨海新城石家河公园和五渚河生态公园二期及逍遥湖景观、文登区渠格河公园、乳山金碃岭公园和文博公园、临港区城市公园、双岛湾烟墩山、峒岭河和黄泥岛生态公园及渔耕文化园,301省道绿化、初张绿化、双岛湾道绿化、南海新区道绿化,槎山风景区、伟德山天景遨游峰风景区、荣成经纬大型园艺绿化、奥孚苗木繁育有限公司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化项目,银滩东部海岸带景观建设、南海新区昌阳河景观工程等。

  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积极培育对外新优势,提升型经济层次和水平。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在中韩自贸协定的大框架内,创新思维,先行先试,打造中韩商品重要集散地、中韩产业融合先行高地、中韩高端服务业合作聚集区、中韩双边合作制度创新试验田。

  中韩商品重要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商品交易集散中心、进口直购体验中心、免税店、韩国工厂全国直营连锁店等平台,打造中韩货物贸易首选通道。完善韩国仁川威海馆功能,推进“网上威海馆”建设,推动仁川在威海设立威海仁川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中韩知名的流通企业来威海设立区域总部、商品采购中心和分拨中心。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争取增加中韩空中航线和集装箱班轮航线,推动威海至桃村铁办理过境集装箱业务,提升中韩陆海联运层次,争取实现汽车整车运输、自驾车旅游业务,打造韩国-威海-中亚-欧洲双向货运海铁中转枢纽,畅通韩国-威海-义乌-广州中韩货运南下北上双向通道。充分发挥威韩海运成本优势,支持发展“水转水”“水上分拨”“水上集散”等海上物流业务。推动对韩电子口岸建设,与仁川之间开展货物通关、检验检疫、原产地证书核查、“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统一高效、部门联动的口岸监管机制,全面推广一次查验、一次通关、一次放行“三个一”口岸通关模式。扩大中韩双方产品进口名录,推动建设冰鲜水产品、水生动物、肉类进口口岸。推动韩国进口化妆品在威海实施许可(备案)、申请设立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为对韩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搭建新型贸易平台,争创中韩跨境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推动“威韩购”等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打造中韩跨境电商第一口岸。建设服务中韩贸易发展的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商品交易市场。

  中韩产业融合先行高地。以东部滨海新城和经区、临港区、高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等领域探索和实施中韩合作,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宜业宜居新城。建设中韩合作产业园、中韩现代服务产业园、中韩文化旅游产业园、中韩健康养老产业园、中韩综合保税物流园等特色园区,与核心区形成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推进威韩制造业对接融合,在电子信息、医药医疗器材、精密机械、机器人、船舶制造等领域深化对韩合作,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和水平。推进投资机制创新,放宽外资准入,全面实现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吸引韩国企业投资威海;简化对韩投资手续,推动我市企业赴韩投资,促进双向投资合作。

  中韩高端服务业合作聚集区。整合吸纳中韩服务业优质资源,促进中韩服务要素在威海高效流动,探索中韩服务业合作新机制,共同打造服务行业优势品牌。规划建设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争取举办中韩两国共同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韩博览会。推进威韩资本对接融合,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支持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子基金,支持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加快中韩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打造中韩影视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高地。加大旅游业交流合作,争取设立中韩合资合作旅行社,推动旅游企业资质评级互认、信息互通,支持旅游产品创意开发。积极推动韩资医疗美容机构等项目落地,积极引进韩国设备、技术、医师,大力发展以美容、养生、养老为核心的精准健康服务业。推进威韩科技对接融合,加快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威海分中心、韩国高新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及中韩中小企业创业建设,促进研发设计和技术落地。鼓励举办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办学。争取到“十三五”末,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中韩高端服务业合作典范。

  中韩双边合作制度创新试验田。积极参与中韩自贸协定后续谈判,加强与仁川的互动合作,积极推动双向,在加快复制贸易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争取中韩两国赋予示范区更多平行优惠政策,打造双边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争取国家、省将相关领域审批事项依法下放或委托威海实施。加强与仁川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共性课题研究,组织两地电商企业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中韩跨境电商论坛和培训项目。借助中韩经济合作委员会,开展农渔、科技、海洋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发挥中韩自贸区知识产权项目服务平台、威海市标准信息服务平设的韩国标准信息服务子平台、威海市与仁川市消费者联盟、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中韩自贸区研究威海研究中心等功能,加大对韩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贸易纠纷解决、食品安全、产品认证及标准等方面的合作。

  积极应对外部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广度和深度,努力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多元格局。

  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积极融入“一带一”战略,以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参与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缔结一批经济合作伙伴城市,培植一批本土跨国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效应,密切关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探索与日本城市开展地方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参与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重要平台;借助中国东盟、中澳等自贸协定,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与贸易升级。深化对港澳台的,建立与港澳台青年、智库、非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定期交流机制,提升在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社会等领域的合作水平;引导企业借助平台,接轨海外市场,拓展国际空间。

  深化对内合作。与重点区域深度互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点城市的互动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城市、生态等领域的协调机制,推动建设一批合作项目。与内陆口岸深度合作,深化市域内各港口与内陆城市之间的物流供应链协作,推进与内陆口岸通关协作,吸引更多企业来威投资设厂,更多货源在威海进出口。与周边城市深度对接,结合全省战略布局,落实与胶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错位竞争、协同发展。

  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各类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园区行使同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职能,推动各类园区加快提档升级,提升承载能力,打造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高地、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强化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因地制宜确定园区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目标,支持和鼓励园区立足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采取区中园等形式,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经区,以入选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为契机,加快形成符合市场化、化、国际化要求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临港区,以“产城互动、三生共融”为,全力打造全市型经济重要增长极、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聚集区和市域一体、连接南北的现代化新城区。其他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一策”的思,主动进行创新,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开发区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争取到“十三五”末,全市园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实际到账外资占全市比重达到80%,外贸进出口占比达到85%,国家级、省级园区在各自评价体系中位次明显前移。

  质量效益导向,持续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培育外贸新兴业态,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持续优化贸易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集中;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收购国际品牌,开展品牌国际商标注册和专利。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日用消费品进口。优化市场结构,完善贸易布局,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和自贸区等新兴市场,加快自主出口品牌和境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优化贸易方式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实施标准对接工程,以国际标准打造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韩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

  加快培育外贸新兴业态。深入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巩固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培育发展新型服务贸易,重点发展服务外包及信息技术服务、健康医疗及中医药服务、文化服务、旅行服务、金融服务、建筑和境外务工、运输服务、海洋服务等领域,建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贸易便利化和化水平,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加快推进“互联网+外贸”,推动电商平台建设,壮大跨境电商规模,强化与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发展配套服务产业,扩大直购进口和海运邮业务规模。在全球主要市场布局建设海外仓,开展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引导企业应用电商平台拓展海外市场,争取省级公共海外仓认定,逐步提升海外仓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壮大中小微进出口群体。

  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着力打造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渔具博览会等自主展会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建立外贸企业专用信用体系,推行小额贷款保险,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跨境金融产品。建设经贸综合促进平台,支持企业加强境外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到更多市场国家建设名优产品展示中心、生产资料采购中心,打造国际贸易服务网络。建设开仓购威海名优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出口商品内销中心。建设内外贸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市场和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鼓励行业协会、涉案企业开展境外。

  深化和更新利用外资,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招商资源,开展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实效。

  提升精准招商水平。完善产业链招商,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大项目引进带动产业集聚,实现产业招商的链条化、集约化、集群化,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膨胀、服务业的充分聚集。深化以商招商,充分发挥市内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专业化招商,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商务机构、财经,加强与重点协会、院校的联系联谊,建立信息平台和联络渠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招商网络。实施定点招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央企和知名民企,量身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强化引技引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鼓励外商投资研发环节,加强新设备、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引进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高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团队,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威创业发展。

  完善投资促进体系。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精准招商格局。整合优化外商投资服务系统,探索应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由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强化各产业主管部门的投资促进作用,围绕各自产业领域整合招商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一内外资企业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外资企业诚信公示制度、权益保障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信息共享通报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诉受理机制,依法外商权益。

  创新和丰富外资利用方式。积极引进国际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市内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以及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推进市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嫁接提升。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性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支持重点企业境外上市及再融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境外上市,以股东贷款、企等形式在境外进行低成本融资。支持外资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探索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贷款。

  积极参与国家对外陆海大通道建设,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贸易、服务走出去,培育威海版跨国公司,实现国际合作新跨越。

  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加强与国家、省“一带一”协调推进机构的联系,确定好优先领域、突破点、线图,集中力量推动优势企业、关键项目走出去。积极对接新亚欧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的合作。加快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建设境外资源,重点推动境外矿产资源、境外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性远洋渔业、境外农业建设,加大资源回运力度。

  完善对外投资合作布局。实施优势产能境外转移行动计划,推动医疗器械、服装、轮胎、渔具、家纺、食品、皮具等行业建立境外生产或共建境外产业经贸合作园区,推动相关产品就地生产,提高就地加工率。推动承包工程转型发展,积极开拓欧美、中东等高端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推动对外承包工程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带动大型成套设备、标准、设计、劳务输出,培育威海建设国际品牌。探索高技术人才派出途径,拓展高端劳务市场。

  建立“走出去”对接保障机制。制订“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行动计划,建立“走出去”发展联合协调推进制度,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完善、银行、信保、企业四位一体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强与国内知名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的法律、投资、税收、财务等商务服务。建立国际合作基金对接利用机制,利用丝基金、东盟合作基金、亚投行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为“走出去”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建立“走出去”区域性产业联盟,搭建海外经贸促进平台,为“走出去”提供指导和安全保障,鼓励企业“抱团出海”。畅通“走出去”对接渠道,积极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对接活动,参与联合国采购等国际组织标准化采购。

  物质文明和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明建设,加快文化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思想建设工程,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用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干部、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市情教育、传统教育、教育、国防教育等,引导全民增强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深化“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把君子之风作为推动全民进德修身、引领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培育市民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全社会崇尚君子品格,践行君子之道。健全完善包含文明市民、身边、模范和时代君子等方面的先模榜样体系,加强先进典型的选树推介、总结宣传、关怀激励,树立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主流价值。提升宣传阵地管理和引导水平,发挥传统和新的优势互补作用,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

  扎实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建设,扩大文明创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让“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人民为城市而骄傲”。深入实施文明市民培育工程,扎实开展“爱文明家园、做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文明旅游、文明出行、文明餐桌系列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学,普及科学知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到2020年,力争市级以上文明村比例达到60%。

  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广泛开展助老、助残、助孤、助教、助游等志愿活动。实施社会治安志愿者筑城行动和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者服务基金和稳定的筹资渠道,提高志愿活动参与率,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到2020年,力争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达到15%左右。

  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统筹推进行业、金融、社会等征信系统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完善“一网三库一平台”公共信用系统,加快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健全社会信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信用评价和监管制度,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惩制度。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管理机制,支持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加强诚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市级加快推进图书馆新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市档案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区市配套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镇(街道)建设完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和行政村建设提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和文化小广场,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统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鼓励建设社区图书馆;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艺术培训普及和文化下乡活动,鼓励“三农”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化,保障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服务规范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推行公共文化标准化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提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健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一”、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支持社会力量多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旅游休闲、会展演艺、数字网络等文化企业开发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壮大文化类社会组织,推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扶持“庄户剧团”等群众性文化团体发展。引导青年文化积极健康发展,采取与驻威高校、共青团组织、教育部门合办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等形式,参与威海整体文化氛围构建和文化品格塑造。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文化”建设,打造“威海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安全高效。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完成馆藏产品数字化,深入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千里海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构建完善现代文化体系,完成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完善应急覆盖网络,提升基层电视机构服务能力。

  市级文化设施:建设威海市图书馆新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市档案中心,规划建设威海大剧院、新科技馆、工人文化宫、残疾人励志文化体验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区市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高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临港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乳山文博中心和科技规划展示中心、南海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环翠区青少年宫、荣成少年宫、文登青少年活动中心、环翠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镇(街道)级文化设施:所有镇(街道)建设集宣传文化、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电影院、小剧场等文化设施。

  村(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和文体小广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创意水平,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

  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围绕艺术品业、影视动漫业、数字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节庆会展业、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等领域,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六大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影视拍摄制作产业链。围绕编剧、外景、拍摄、制作、服务、合作等环节,推动影视全产业链发展。从源头推动,引导文艺工作者把更多威海历史传奇、近代故事等搬上荧屏。规划建设一批海岛、海湾、海草房、民俗村、欧式建筑等特色取景点和刘公岛晚清历史文化、昆嵛山铁槎山文化等主题外景地,加快影视、影视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影视中介机构和演艺经纪人队伍,引导企业从影视拍摄向影视制作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承接韩国影视产业转移,打造中韩影视文化合作先行区。书画艺术产业链。推进写生建设,打造中国油画艺术原创和艺术写生创作。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拍卖行,加强与知名拍卖公司合作,推进艺术品交易平台建设,完善提升一批美术馆、画廊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书画收藏,引导社会资本利用闲置房产新建一批画廊美术馆,争取“十三五”期间进驻威海的知名艺术机构10家以上。办好油画专业网站“艺殿园”和威海电视报《艺海》周刊,广泛开展“书画进万家”“油画零距离”活动,培育书画受众市场。网络数字动漫产业链。支持企业加强原创动漫游戏产品创作,扎实推进与韩国企业合资合作,推动形成动漫创意、制作与衍生品开发、生产、营销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组建数字出版创新联盟,加快数字出版企业集聚发展,打造集数字出版研发、生产、孵化、培训、交易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业态,争创国家级数字出版。珠宝饰品产业链。加强与韩国知名设计师和珠宝企业合作,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引进高端设施设备,开展个人定制等加工业务,培育威海珠宝饰品特色品牌。举办国际珠宝高峰论坛,支持企业开展珠宝饰品质押典当业务,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珠宝饰品拍卖交易平台。创意设计产业链。引导文化创意向科技、旅游、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渗透,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和时尚设计文化中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融中韩影视文化、版权贸易、综合演艺、展览展示、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组建威海城市国际品牌运营公司,提高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人居节、国际食品博览会等重要赛事和展会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中国服装设计众创空间”“威海城市文化艺术创意沙龙”等创客平台建设,汇聚创意资源,提升服装、家纺、刺绣、地毯及广告业设计制作水平。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符号和文化向产业延伸渗透,深入研究威海与韩国的历史渊源,发展针对韩国游客的特色历史文化游。充分利用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海草房、剪纸、刺绣、锡镶、面塑等文化遗产资源和民间传统工艺,组织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梦海中韩文化交流与韩国国际文化公演协会合作经营韩国演艺,打造高水平中韩演艺。

  扶持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加大对转制院团的扶持力度。实施百家重点文化企业培育计划。一企一策、重点扶持,引导文化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企业适度集中,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文化板块。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企业。实施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培育计划。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创办经营文化企业。构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以威韩文化合作交流为重心,加强与国内外文化发达区域的产业对接,吸引更多文化项目、创意人才集聚发展。创新文化企业投融资方式。推动企业采取参股、股权债权融资、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加强影视制作企业与产业资本合作;运用众筹、众创、众扶、共享等方式,扩大艺术品展览、文化娱乐演出等效应;采取PPP、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画廊等建设;利用P2P、O2O等网络载体平台,促进创意、策划、投资、生产、推广等各环节高效顺畅对接。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推动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公平竞争的准入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推进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有序发展文化金融、产权和版权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文化市场代理、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对互联网、数字下内容版权的管理、和运用,完政审批制约监督机制,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人才政策。推进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管理进程,着力培育引进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扩大引导文化消费。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拓展新文化消费。和促进演艺、影视、图书、书画、旅游等文化消费,丰富群众节假日文化消费选择,加快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艺术品业:荣成金石湾艺术园区、双岛湾创意坊、南海新区艺术总部、昆嵛山艺术创作、荣成好运角文化产业、大芬(荣成)艺术海湾、威海富城艺术馆、环翠区艺术创业园、临港区正棋山中韩文化产业园等。

  数字出版业:威海市文化数字出版、智慧产业园、荣成世源数字文化中心、特色书店等。

  文化旅游业:天福山休闲旅游产业园、回龙山民俗旅游开发、圣经山综合开发、大溪谷国际婚俗文化博览园、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荣成石岛渔港旅游文化产业园、荣成镆铘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乳山福如东海文化园、乳山台依湖国际酒庄生态文化项目、马石山红色旅游项目、成山大开文化产业园、西霞口龙眼湾海洋休闲文化旅游项目、隆霞湖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多福山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崮山寺理想家园文化旅游风景区、南海新区奥体水上运动中心等。

  节庆会展业:威海国际人居节、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荣成国际渔民节、中国(乳山)母爱文化节、南海沙雕节、仙姑顶庙会、回龙山庙会、多福山庙会、威海无花果节、文登温泉养生节、昆嵛山樱桃节、中国(文登)西洋参文化节、西霞口野生刺参养生文化节、美丽产业博览会等。

  创意设计业:迪尚集团中国(威海)服装设计创新中心、荣成好运角文化创意产业园、滨海新区大学生创意中心、文旗创意大厦等。

  演艺娱乐业:高区798-MODO城、韩国风情艺术体验馆、《华夏传奇》实景室外演艺等。

  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统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大力新时期威海,铸就更具时代特点的城市品格。

  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程,以“儒学讲堂”“孔子学堂”等为载体,稳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进军营系列活动,鼓励中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戏剧、传统工艺课。立足威海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优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建立威海本土文化专家库,鼓励驻威高校和专家学者开展威海文化和威海典籍整理研究。积极开展“威海讲坛”“百姓课堂”等公益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联盟建设。

  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对甲午战争遗址、全真派、老洋房等城市文化遗产和大集体时代公共建筑、家庙祠等乡土遗产的利用,统筹开展“乡村记忆”、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红色文化挖掘展示等工程,加快推进以海草房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和区建设。海洋文化,丰富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内涵,开展明清海防遗迹专题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申报“海上丝绸之”遗产点。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四位一体”传承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丰富“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文化内涵,办好“幸福威海”等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威海,正能量,培育全市人民包容、团结和谐的宽广胸怀,激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昂扬斗志,树立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勤勉作风,使城市充满活力、富有朝气。

  提升威海文化影响力。支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反映威海成就、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精品。加大优秀文化作品和优秀文化人才的宣传打造推介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级艺术基金,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邻近国家和沿线沿岸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支持在韩国举办威海艺术家和文化名人艺术作品展,积极扩大与韩国的学术交流,举办高规格的中韩学术研讨会。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支持威海演艺、影视、书画、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提升威海的城市文化品位。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英租文化遗存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文化山会,文登区圣经山文化、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荣成市成山头遗址、海草房区,乳山市胶东育儿所、马石山红色教育、冯德英故居、双岛湾中英文化岛、双岛湾渔耕民俗风情园等。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多方参与、合作共享、风险共担,科技引领、保障、文化支撑,创新思、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化,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

  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海陆一体、全域统筹,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提高城市安全防范水平。健全机制,切实做好反、反渗透、反恐怖、工作,安全。健全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居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突出警民合作,建强社区、辅警力量、群防力量、海上协管队伍。深化大数据警务云应用,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加强机关勤务指挥室、检查站和卡点建设,健全陆地、海岸、海域视频梯次布防网络。到2020年,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着力培育安全文化、数据文化,提高全社会共同防控风险的自觉性。

  完善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推进侦查办案合成化、专业化、精确化建设,以专业队伍、专业手段打击职业犯罪、新型犯罪。严厉打击盗抢骗、黑拐枪、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加大力度查办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存款、传销和变相传销、消费储值、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严重经济犯罪。成立威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建立即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工作机制,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健全海陆治安问题排查整治长效机制,依法打击海上偷渡、走私和违法违规渔业活动,查处“渔霸”、海上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活动。

  强化重点领域管控。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动落实各项实名制,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各类高危人群的防范管控。加强公交、铁、民航、船舶等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各项安检制度,探索应用新型安防技术设施。推进道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强化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事故多发段等要素管理。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工作,实行危爆物品全程视频管理。加强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落实先验视后封箱、X光机安检、实名登记等制度。合理采取分流、管控等措施,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建设完善公共上网场所、无线上网场所和网上重点阵地安全管控系统,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网站“网安警务室”建设,提高对违法犯罪的发现、处置能力。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将思维和方式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加快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化进程。

  提高地方立法水平。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地方立法工作制度机制。加强立法机构和立法队伍建设,建立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强化立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社会规范建设,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立法调查研究,探索建立重点课题向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咨询论证机制,健全群众意见表达、采纳和反馈机制,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推进精细化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加快建设。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约束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化,依法公开行政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事权的规范化、法律化。推进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政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学习,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行使。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落实重大执法决定事前法制审核、事后备案制度和执法全程记度,公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加政违法预防和行政执法监督,优化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加大行政执法纠错力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推行综合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将活动全面纳入轨道。

  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完善司法保障和司法监督,促进司法。依法保障司法人员履行职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法院立案登记制度,对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据经得起法律检验。推进严格司法,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责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构建、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化社会建设。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搭建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教育平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打造集成化、便民化的基层法律服务平台。到2018年,市县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健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推动法律援助便民示范窗口建设,广泛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活动。

  加快完善以党委领导、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元共治局面。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不断提高基层单位规范化水平。大力推进综治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市、区市(开发区)、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平台为主干的综治信息化体系。到2020年,全面对接省、国家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把网格化管理纳入城乡规划,整合各部门、各方面资源,实现网格化管理城乡统筹、海陆一体、全域覆盖。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降低公共安全风险。

  完善多元化矛盾防范化解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和改进工作,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表达、解决纠纷。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公益类调解组织的重要作用。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化解体系,为群众提供快捷的纠纷解决方式。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矛盾纠纷,对房地产、金融、劳资、社保、环保等重点领域不稳定因素进行滚动排查治理。

  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为公共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健全社会组织政策支持机制,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参与风险评估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完善基层决策、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

  人民利益至上,着力提升民生安全治理能力,农产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构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党委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建立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经营者、业主“四位一体”的安全监管新模式。深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联合把关机制,从严控制高危行业市场准入,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技术装备。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技术装备、岗位和现场管理等各环节安全生产。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完善督导、专业力量排查、企业整改、社会监督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督促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企业风险分级监管机制,提升安全监管预警能力。深化“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管理体系,加大对安全科技的支持力度,统筹规划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涵盖安全管理主要业务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信息系统。

  完善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管控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双城联创”,持续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建成市县两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完善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度,实现对辖区内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全程。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平均合格率达到97%以上。推动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威海)、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威海分中心和威海市药品检测中心建设,集中打造国家级海产品和区域性医疗器械、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到2020年,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批次达到不低于7批次/千人的水平。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推动食品、农产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体系。建立完善“智慧食药”综合信息化平台,整合涉食涉药资源,综合运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投诉举报、行政处罚等大数据强化“四品一械”安全风险预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大失信力度,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探索建立基于情景构建模拟的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推行实战演练和综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编制、演练、修订、完善的动态优化。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技术装备和特种救援设备配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制度,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健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探索建立统一接报、统一应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城市应急联动平台,提高城市应急信息化、集约化水平。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基层机构建设工程:乳山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城区法庭、法警训练馆建设,经区法院泊于法庭、桥头法庭,高区法院初村法庭建设,39处法庭乡镇诉讼服务站点建设;20个检察室一级规范化建设;文登高村、荣成蜊江、临港草庙子等20个新建、,167个警务室增建、改建;荣成业务用房建设,乳山警示教育,50个司法所省级规范化建设。

  基础设施项目:东部滨海新城公共服务区机关业务技术用房;经区法院审判法庭,环翠区法院审判法庭,环翠区、文登区、乳山市、经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市检察机关居住指定居所地,环翠区、高区、经区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市综合训练,市警犬训练和解剖中心,社会面巡防项目,社会治安监测,合成作战项目,平安建设社会动员项目,消防公共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厚重稳固边防项目;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市县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市法制教育培训中心;社区网格化管理项目。

  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民用爆炸物品视频系统,反恐怖工作体系,重点场所(单位)人员身份信息采集系统,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市青少年禁毒预防宣传教育。

  信息化工程:全市综治平台信息化建设;市县两级法院审判及办公信息化建设;全市检察机关非涉密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全市检察机关通系统,市检察院涉案款物管理系统,全市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系统,市检察院电子实验室二期建设,市检察院办公楼信息化及涉密信息系统整体建设,监所平台安全互联系统,市检察院电子卷系统二期建设;机关大数据警务云计算建设应用,网络安全监管系统,智能交通安全系统,高速公智能交通安全系统;机关大数据工程。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民生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优势和制度优势,创新扶贫开发思,采取超常规举措和过硬办法,确保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

  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按照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要求,对180个省定贫困村、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脱贫台账,推动精准帮扶措施落实。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在全面完成省定标准脱贫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市级扶贫标准,扩大精准扶贫实施范围,使发展惠及更多贫困人口。

  分类落实精准脱贫措施。实施产业开发式脱贫,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和传统手工业等,扶持省定贫困村每村至少发展1个增收产业,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参与1个增收项目。实施就业转移脱贫,扶持引导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依靠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结合城市规划,集中划定居住区,对不适宜继续保留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实施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健康脱贫,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力度,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无法依靠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全面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发挥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资金新渠道,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在资金性质和管理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多方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各层次安排的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村道、供电保障、文体广场、通信、危房、整治等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发挥创业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作用,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和扶贫项目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发挥好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作用。完善第一工作机制,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派驻第一。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工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构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大格局。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

  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创新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按照发展公办园、规范民办园、创建示范园的思,健全主导的学前教育办园机制,合理规划学前教育布局,积极应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着力解决好“有园上、上好园”问题。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采取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学前教育,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加快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办园内涵和保教质量。到2020年,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显著提高,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占总数的7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占总数的85%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性幼儿园达到85%以上。

  促进基础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国家实验区、基础教育综合试验区等试点建设,抓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提升、特色学校建设等工作,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重点区域学校建设力度,系统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探索推进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开展送教上门,推动医教、康教结合。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适时启动建设国际化学校。

  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推进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立足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设置,建设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市级示范实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扩大“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三二连读”联合培养模式范围,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至18所左右,建设10个省级品牌专业、25个市级品牌专业,市级示范实训达到59个。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加强与驻威高校合作共建,加快本地院校发展。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积极协调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威海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和涉海学科建设,提升应用技术类专业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增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探索创新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加快高校科研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民办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健康发展。加大民办教育支持、规范、监管力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丰富教育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教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整合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民办教育等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多方参与的继续教育格局。在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市级继续教育及职业培训示范,开设一批社区教育课程,面向社区举办多形式的中短期培训。整合各级老年大学资源,建立市域一体、区市统筹的老年教育体系。

  健全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增长要求,逐步提高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积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深入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推进“四名工程”“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实施“双师型”素质提升工程,启动高校特色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开展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学生资助方式,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确保校园校舍校车安全。

  基础教育:威海一中新校区、威海市国际学校、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三期工程、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乳山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东部滨海新城九年制学校、双岛湾九年制学校、威海临港实验学校、高区恒山实验学校、高区一中扩建,荣成市一中、实验小学及幼儿园迁建,荣成二中、蜊江中学、府新小学、世纪小学、斥山完小、寻山完小扩建,荣成第一、第二实验幼儿园建设,文登大众完小迁建,柳林小学、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改扩建,乳山怡园小学、西苑学校二期等基础教育设施,环翠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经区曲阜中学、九龙湾小学、曲阜小学、长峰中学、明珠小学、悦海小学、长峰小学、明珠幼儿园建设,南海新区国际学校建设等。

  职业教育: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二期工程、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扩建、威海职业学院公共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威海市公共实训及建工旅游教学实训楼,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扩建等。

  高等教育:市委党校新校、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迁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科技大厦、体育训练馆、学生宿舍、综合教职工和留学生公寓,工业大学(威海)专家和学生公寓、教学综合大楼、海洋船舶综合大楼、室内体育馆,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二期,高等学校基础物理实验教师实训及科育等。

  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完善普惠性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形成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提高全民就业创业质量。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完善公办创业孵化功能,支持驻威高校兴建大学生创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民营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创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加快形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善、门类齐全、承载力强的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十三五”期间,创建市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25家。提升创业实训能力水平,发挥威海创业大学引领作用,更新创业培训和实训手段,争创省级创业示范大学,完成创业实训2.5万人,创业成功率保持10%以上。组织成长期、发展期创业者开展创业精英培训,加快推进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优化创业服务模式,推进一站式创业服务大厅区市全覆盖,建设创业服务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引进国内领先的创业服务机构和创投机构,聚集资本、人才、项目等创业因素,健全创业项目遴选培育机制,构建“互联网+”创业生态圈,提高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推动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鼓励出国务工人员回威创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就业服务网络,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动充分就业型、创业创新型、智慧就业型、标准服务型“四型”就业社区建设,搭建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城乡全覆盖。强化就业监测和帮扶,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预警调控制度,发挥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作用,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复退转业军人等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妥善安置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岗位就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工程,建立完善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结合经济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根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劳动力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对接、专场招聘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吸纳当地人口转移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行动计划,促进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强劳动,改善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就业培训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引导、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落实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规划,积极开展城乡劳动者各类在岗培训、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提升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就业培训下基层,建立开展以农村劳动者和登记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群为主的中短期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进城镇转移就业创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与监管制度,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加大向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力度。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完善有利于支持科技转移的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富民载体;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联合投资建设经营项目,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稳步提升居民转移性收入。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形成覆盖全民、整合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社会保险水平。健全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被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养老保障待遇标准,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障方式。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康复床位、中医诊疗等医保支付,探索建立长期照料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健康消费办法,扩大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定额结算工作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健全社保基金预算制度,优化社会保险内控制度,完善基金支出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推进“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便民工程”全领域、全区域覆盖,推行社会保险在市、县(区)、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经办平台“一窗式”通收通办,城乡群众就近享受同城同质同效的“互联网+人社”服务。

  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整合民政、卫生、人社等救助资源,规范临时救助制度范围、事项和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救助功能。全面开展申请救助居民家庭收入核对工作,建立健全“救急救难”长效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推动社会救助提标扩面,打破户籍、收入等条件,逐步拓宽城乡低保覆盖范围,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保障标准,开展保障水平一体化试点,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优化社会救助方式,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消除社会救助盲区。加强特殊人群救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切实增进重点优抚对象幸福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探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化解房地产库存相结合,采取新建、改建、购置和货币化补贴等方式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完善阶梯式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市域范围内棚户区项目,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探索推进在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购买商品房作为保障房等模式,努力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做好泊于水库移民安置等民生工程。

  健康优先、预防为主,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构建社会、、人群“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模式和管理体系,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试点,公益属性,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区域医院制度,组建县、镇、村医疗服务联合体,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通过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途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试验区,组建威海市中医医疗集团,整合中医医疗优势资源,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加生应急队伍、技术装备、物资保障等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和发展健康产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医格局。

  完善健康人群培育体系。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引导市民树立健康意识,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医院、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单位建设活动,形成良好的健康和文化生态。强化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开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管理、生殖健康、托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引导群育,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8岁。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构建涵盖研发、生产、物流、交易、服务等内容的新型养老产业体系。发展“智能化”居家养老,依托“12349”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养老常态化,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全面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打造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30%的城市社区都建有一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融合式”机构养老,改善养老机构服务条件,推动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2 张以上,全市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加强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稳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推进新型养老产业发展。

  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专业康复中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领域,推进威海市中心医院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威海市中医院建设中医康复中心等。2018年前,在全市设立残疾人市县康复技术指导中心15个。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康复医学专业人员规范化准入管理,建立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制度体系。建立残疾人康复专项救助制度,将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措施,确保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经常参加锻炼人口比例。加快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加大对力度,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筹划运作威海市第五届运动会,申请承办国际滨海马拉松赛、国际垂钓大赛等国内外赛事和国家、省级锦标赛、冠军赛,继续筹办好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系列赛、国际帆船赛、山地自行车赛、横渡刘公岛邀请赛等品牌赛事。积极开展威韩体育交流活动。

  医疗卫生:实施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在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临港区分别建设二级以上医院1家;积极推进威海市立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威海市立医院医疗救护专业队人防工程、威海中心医院综合病房大楼扩建、威海市中心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威海市中医院威海市康复中心、威海市妇保院业务大楼、经区医院卫生中心业务楼、威海市胸科医院、市中医院经区分院,环翠区威海卫人民医院教学科研病房楼,文登区人民医院和皮肤病医院,荣成市东昆医院、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荣成市妇幼保健院副楼、荣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乳山市县级医院升级、南海中外合作医院、港中科术后康复中心等项目,启动国医馆项目建设。

  养老设施:威海市养老健康教育产业园、威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张村老年公寓、南竹岛老年公寓、盛恒际健康产业城、文登瑞云祥护理院、整骨医院以医养老项目、夕阳红老年公寓、七里汤温泉养生产业化示范区,荣成市万福苑护理院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盛泉养老中心及养老智能化示范、靖海老年公寓,乳山老来乐护理院、乳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二期,高区东发养护院,东部滨海新城康养之都、经区海大老年康复中心、光华老年养护院、沟北大厦国家级养老中心,临港区上善堂养老服务公司社会福利中心、观澜国际养老中心、文峰田园养生老年公寓、三城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

  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中心、残疾人文化体育综合活动中心、威海市海上运动训练、里口山山地自行车赛道、威海市游泳馆,荣成环湖体育公园等体育公园,孙家疃环海健身休闲观光步道、文登城市慢步道等健身步道,荣成市体育馆,扩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更新维修农村(社区)健身设施。

  加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建设,认真落实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要求,完善人民防空体系,积极推进人防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构建现代化国防动员体系。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服务经济能力。依法推进史志编纂工作,加强史志、档案等地情研究和利用。统筹推进民族、教、红十字、外事、侨务、对台、地震、仲裁、对口支援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实施“十三五”规划,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严格履行职责,凝聚方方面面力量,强化执行力,全面抓落实,协调推进“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负责、部门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完成“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必须中央权威,在思想上上行动上与习同志为总的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用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重大任务等部署要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必须落实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的职责,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强化党委重大事项决策权,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强化党委监督权,落实领导干部牵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督导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主体责任。各级要履行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创新管理和方式,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效能,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加强新型智库建设,重视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强化重大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推进决策科学化、化。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机制,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终身追责。健全执行和监督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形成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同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监督,认真听取代表、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巩固提升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完善“三严三实”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土壤。干部要同一切消极现象作斗争,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建立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清明。全体人员要坚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勤勉尽责,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人民群众权益,激发全市上下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基层,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民族、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市推进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政策保障。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配置。加大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生态等关键领域。在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建设布局、重点示范试点和财税金融、土地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给予政策性支持。

  资金保障。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乡公共服务等。运用好财政贴息等资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加快建立竞争性的资金分类机制、股权化的财政投资机制、杠杆化的调控引导机制。进一步设立各类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产业投资领域。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企业上市融资,拓展直接和间接利用境内外资金的渠道、方式和领域,强化融资能力。定期发布重大项目信息,吸引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推行PPP模式。

  用地保障。加强规划控制和政策引导,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强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控制和引导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推进耕地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转变。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利用海岸线和海洋资源,实现集中集约用海。进一步加大执度,严查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用海行为。

  项目保障。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项目在稳投资、促发展、惠民生方面的抓手作用。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积极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大产业、大基础、大生态、大民生项目。加快实施大项目引领战略,把扩大投资规模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生态、社会民生改善等相结合,不断提升投资质量,优化建设项目载体,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消费引领创新,以创新提升供给,注重加大服务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投入,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全面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责任分工机制。建立完善协调的责任分工体系,根据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工作目标任务,将其列入考核体系。市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统筹抓好组织推动、规划协调、产业研究、政策实施、行业监测、项目调度等工作,保障规划落实落地。

  评估修订机制。科学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强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按年度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形成有效的分类分时实施机制。建立科学的中期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经中期评估需要规划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市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参与机制。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政协和社会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健全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和群众作用,提高规划实施的化和透明度,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工作。

  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切实抓好本规划的贯彻落实,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