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糖水果?这些谣言曾欺骗你的朋友圈,黑客刷钻,姚贝娜甩手那英,歌舞电影大全,宝格丽香水官网,精密红外测温仪,102真狗国语,洗煤企业管理办法,御宝斋,假面骑士w国语,刘思涵 罗熙杰,科技资讯网
您的位置  未来科技

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糖水果?这些谣言曾欺骗你的朋友圈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孝金波 实习生管福华)卵巢按摩延缓卵巢衰老?癌细胞喜欢糖,所以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糖水果?低聚肽保健品有神奇功效?面对层出不穷的造谣信息,“求真”栏目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部和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课题组发布的5月中老年人易感谣言榜,对其中的医药健康、食品安全等热点谣言进行梳理分析。

一、卵巢按摩调整月经、治疗痛经、延缓卵巢衰老?

舆情热度 68461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317.5万

【传闻】“卵巢SPA”“卵巢按摩”……如今,各种美容机构抓住女性“延迟卵巢衰老”的心理,大打“卵巢保养”牌,如此神乎其神的新项目吸引了众多爱美女性的目光,很多女性也不惜血本进行“自我投资”。

【真相】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主任生秀杰教授日前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卵巢保养无法按摩到卵巢,既不会增加卵泡数量,也无法提高激素水平,“保养卵巢”纯靠想象。生秀杰认为,用精油对腹部进行短时间的按摩,精油大部分只能作用在皮肤表面和局部,即使精油成分能突破7层皮肤细胞层的“壁垒”,能进入全身性的血液循环,最终,对卵巢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此外,如果有卵巢囊肿或者其他盆腔疾病,外力按摩还可能导致囊肿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甚至黄体破裂等问题。

二、癌细胞喜欢糖,所以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糖水果?

舆情热度 75535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307.3万

【传闻】最近,有文章宣称:癌细胞喜欢糖,所以癌症患者不要吃高糖水果,以此饿死癌细胞。

【真相】针对癌细胞偏爱甜食的谣言,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高启龙表示,通过切断糖饿死癌细胞的想法存在严重误导,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癌细胞往往比正常细胞生长更迅速,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会与正常细胞争夺营养。这和“癌细胞偏爱甜食”的说法完全不同,两者毫不相干。迄今为止,媒体上宣称“饿死癌细胞”的“突破”,都是对学术研究结果的夸张和演绎。当然,“限糖有利健康”是营养共识。但这里的“限糖”,指的是添加到食物中的蔗糖、红糖、冰糖、糖浆、蜂蜜等等“添加糖”,以及果汁中的糖,并不包括吃水果摄入的糖。

三、低聚肽保健品有神奇功效?

舆情热度 569509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90.5万

【传闻】许多网友称朋友圈里有推销“低聚肽”的微商,将其功用说得天花乱坠。

【真相】作为“功能食品”和“保健品”销售的低聚肽,通常是把某种蛋白质用酶进行水解得到的产物。低聚肽在理论上可能有生物活性,也有许多科学论文支持这一点。但这些研究距离成为产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天花乱坠的专业术语,不过是偷换概念,演绎扭曲科学文献,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不明觉厉而已。

四、睡眠不足将改变人体700多个基因?

舆情热度 23746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65.9万

【传闻】五月下旬,一篇题为《长期睡眠不足将改变基因,持续一周就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的文章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引发了人们对熬夜的担忧。

【真相】经查证,这篇网络文章援引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文献是2013年发表的研究,由英国萨里大学健康和医学系的学者完成。该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当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睡眠不足时,共有711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研究帮助我们认识睡眠不足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进而能够研究基因表达和整体健康的关系。”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萨里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扬.迪克教授(Professor Derk-Jan Dijk)表示。认为睡眠不足将改变人体基因的表述有误,其改变的不是基因,而是基因表达,这完全是两回事。基因表达控制的是蛋白质的生成,而不是碱基对的组成或排列顺序。基因表达变化,不会把神经细胞变成血细胞,但却可以改变细胞的工作状态,这也是和人体健康水平直接相关的。

五、教育部评选全国百强中学?

舆情热度 24226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34.8万

【传闻】近期,有机构在网络发布了“全国百强中学”、“2018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小学百强榜”等榜单。

【真相】对此,教育部郑重声明,从未授权任何组织或机构开展面向全国中小学校的此类评选排名活动。提醒全国各中小学校,切勿参与此类活动。针对此类评选排名活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六、电子烟无毒无害,是传统烟草的完美替代品?

舆情热度 2504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8.9万

【传闻】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香烟危害健康成为共识,但这几年,在年轻的消费群体里,电子烟越来越流行。网络搜索电子烟,“精密仿真烟技术,轻松戒掉烟瘾”、“同样是吸烟,但更健康”等宣传语比比皆是。看起来,电子烟似乎给那些担忧香烟危害又忍不住想吸烟的人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真相】电子烟真的健康、还能让人戒烟吗?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称,近年来,已有多国医学研究表明:电子烟含有的尼古丁有成瘾性、甲醛含量比传统烟草多、会大幅度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弱于普通烟草对人体DNA的损伤能力等等。有些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传统卷烟,这些都提示了电子烟并不像厂家宣传的那样低危害或无害。目前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表明,胎儿和青少年接触尼古丁会对大脑发育产生远期不良后果。

七、外国人靠狗狗驱虫药治愈了癌症?

舆情热度 3048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6.5万

【传闻】外媒报道,一名美国男子靠吃每周5美元的狗用打虫药,治愈了自己的晚期癌症。

【真相】这是一个非常草率和不严谨的结论。这则新闻恰恰对一个关键事实做了轻描淡写的处理,该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还接受了美国顶级癌症医院——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个新型抗癌药的临床试验。因此,他的肿瘤消失到底是因为诊断一开始就不准确,还是神奇地不治而愈,是狗用打虫药的效果,还是新的临床试验药物的作用,都无法判断出来。

八、牛樟芝是抗癌神药?

舆情热度 4160 中老年人关注谣言人数估计 5.5万

【传闻】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抗癌神药牛樟芝,价格不菲,宣称的功能包罗万象,尤其是抗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真相】在科学证据上,牛樟芝“潜在的功效”“可能的用途”距离“真正有用”还很遥远。对于牛樟芝的功效,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癌症的辅助治疗和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牛樟芝在高剂量使用下可能有毒性,致细胞病变,吃越多伤肾越大。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教授表示,任何药品在高剂量下都可能产生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目前所谓开发出来“牛樟芝”产品均不靠谱,而且涉嫌非法。刘春生教授提醒,牛樟芝目前在大陆既不属于食品又不属于药品,老百姓在购买时要持谨慎态度,听从医生的建议,避免盲目跟风。

九、中国离婚率高达38%?

【传闻】前不久,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数为380.1万对。一时间,“我国离婚率高达38%”“每100对新人领证就有38对夫妻离婚”等简单对比成为网络的热点话题。

【真相】实际上,许多民众被所谓的“离婚结婚比”误导了,这是拿同一年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数字。统计数据显示的离婚对数和结婚对数,反映的不是同一批人婚姻状态的变化。离婚对应的是所有已婚人口,是个大区间,而结婚主要对应适婚年龄人口,是个小区间,两者并不能放在一起对比,两个“率”的分母根本不相等。

十、防晒霜的某些成分会被身体吸收,涂抹有害无益?

【传闻】在人体的母乳、羊水、尿液中都发现有防晒霜的成分存在,这证明防晒霜中某些成分被人体吸收的水平过高,涂抹防晒霜对人体有害无益。

【真相】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7日报道,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防晒霜里的活性成分可被吸收进入血液,而且时间比人们想象中快得多:仅需一天。耶鲁医学院皮肤科医生Divid Leffell表示,目前仍需进行研究来评估这一发现,并确定吸收某些成分是否存在真正的医学影响。这个新研究对于消费者日常使用防晒霜的指导价值不大,因为实验的剂量远超消费者日常用量。而且实验只是为了明确防晒剂是否可以入血,并未对其安全性做进一步探究。他还表示,“抹在皮肤上的东西被吸收进身体并不是什么新闻”。相对于紫外线引起的诸如皮肤癌等严重后果,防晒剂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停用防晒霜。 

【月度点评】旧闻翻炒 需提高对科学医疗手段的认识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杨可欣认为,5月份谣言主要以医药健康和食品安全类为主。“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糖水果”“防晒霜涂抹有害无益”等话题通过“癌症”“有害无益”等字眼博取眼球、夸大事实,造成中老年人的恐慌,加促了谣言的传播。健康意识的增强、退休生活的衣食无忧,使得中老年人愿意把精力和金钱放在养生保健上,同时信息渠道的闭塞,对科学医疗手段认识的不足,促使此类谣言更容易抓住中老年人的“心”。

“卵巢按摩调整月经”“电子烟无毒无害”“牛樟芝是抗癌神药”都属于旧闻翻炒,造谣者利用中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见缝插针牟取利益,再换以新的标题,实则“换汤不换药”,造成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外国人靠狗狗驱虫药治愈了癌症”属于境外流入谣言,这也体现了中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对于“外媒报道”“一名美国男子”等模糊描述缺乏辨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境外流入的不实新闻与信息往往求证难度更高,对中老年人、甚至广大网民具备普遍“杀伤力”。

*“舆情热度”系媒体、网民就相关案例谣言及辟谣文章报道、讨论情况。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微博、新闻报道及新闻跟帖评论等公开场景报道、讨论总量。“预估关注人数”是基于上述不同场景的舆情热度,结合各场景中老年关注用户关注占比情况,以及不同媒体渠道文章的平均曝光量,综合加权计算得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