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互联网+

浩然高科技大厦(浩然高科技大厦今天在上海)

浩然高科技大厦(浩然高科技大厦今天在上海)

 

看到这张图,你能想到什么?

有人说,

交大闵行校区上中下院是按照这样的符号设计的,

是不是有点吃惊?

一方教学楼,一段交大情。

今天,就跟着小编,

来看看交大教学楼的故事吧~

我们的历史很悠久

交大最早的教学楼是徐汇校园里的中院、上院和南院。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南洋公学。当时处在旧式书院和乡塾私塾包围下,无法招到适应于新式教育的学生和教师,故此学校设立了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四院。上院为大学部,中院为中学部,外院相当于师范院的附属实验小学。

公学初办时尚无校舍,暂借附近的民居授课。光绪二十四年(1898),学校最早的校舍中院破土动工,1899年夏建成。

中院旧照。这是一座三层楼、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成之初,中院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和参与者。

上院和中院一样,当时也采用了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外立面为典型的三段式形式,底层拱券外廊,两侧有断山花,门窗券式精致。因为基础不好,到五十年代,上院建筑已经有不均匀沉降的现象。1953年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新上院。

1906年,小学堂的校舍——南院建成。砖木结构,俯瞰是一个凹字型二层建筑物。廊柱简朴,但柱顶的撑角却是艺术的弧圈,很有法式建筑的味道。房屋高大、明亮,十分适合小学生住读。90年代原址拆建浩然高科技大厦。

中院、上院、南院都曾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忠实地演绎着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历史。

30年代,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工程馆落成。建国后,教学一楼、教学二楼和教学三楼成为学校主要的教学场所。当时的教室是和院系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组合在一幢大楼里的,这种布局便于院系教学活动的集中管理,但是在院系的不断调整扩张中,教室逐渐变得紧缺。

20世纪80年代,闵行校区建设启动,学校对教室的布局进行了改革,将全校面对学生的授课教室集中到几幢教室楼里,这几幢楼里不安排实验室和办公室。就这样,濒临思源湖东侧,沿湖展开了闵行最早的教学楼群——上院、中院、下院。

下院,最早的名字叫做一号教学楼,它的同胞兄弟二号教学楼,就是中院。两座教学楼1986年1月15日开工,1987年3月2日竣工。

下院和中院的教室均为南北朝向,每幢有200人的大教室2个,120 人的教室12个,90人的教室15个,40人的小教室20个,能同时容纳3900位学生上课。40人与90人的教室组成四、六层北楼,120 人教室组成四层南楼,200人的阶梯教室设在南楼之东,与主楼既分又合,新颖耐看。

1987年10月19日,有三号教学楼之称的上院破土动工,1989年7月竣工。行至上院,下院和中院的精致典雅转作了严肃浑厚。南北楼统统增至五楼以上,平面拉直了,立面加高了,减了几分曲折,添了些许巍峨。

至此,三幢教学大楼胜利会师,形成一个回环往复、四通八达的整体。总建筑面积25978平方米,其中,下院建筑面积为6711平方米,中院为7700平方米,上院最大,为11567平方米。内设大中小教室、阶梯教室以及教师休息室、会议室和工作室。容量功能各异的教室的合理配置,极大地方便了不同规模的授课与讲座。

我们的设计很特别

由于洗衣机内也有电子线路,有些故障类似于计算机的死机。只要关闭电源,然后将电路中的剩余电源(电容,然后插入电源,电路就可以恢复到默认值。

有人说:闵行校区上中下院是按照符号设计的。仔细看,一个μ,两个λ,还真像!除此之外,在整体设计上,也藏着很多特别之处。

三院的平面均呈异形的工字形,南北楼之间以过厅、楼梯间等相连接形成中楼。中楼底层仅以立柱支撑,视觉通透,从东边一直能望见西边的思源湖。南北二楼环抱一内院,院内植被密覆,郁郁葱葱,颇为怡神。

超低音音箱又可以被称之为低音炮,可以提升音乐当中的低音质感,视听效果相比一般的音箱更好一些。

为了方便师生在三院之间往来,每幢楼二楼都以之字形云廊相连,三幢教学大楼因此连为一个整体,可谓是三院之间的秘密通道。

长外廊的设计更是极具个性。一般教学楼的设计都是一条廊两边房,但是由于怕廊两边教室的相互干扰,往往都是关门上课,通风换气就成了问题。三院的教室一律设在北面,南面是毫无遮挡的外廊。敞开式南廊,这一前瞻性的设计出色地解决了教室的通风采光问题,既作为水平交通联系,又为教室遮阳挡雨。

建筑师为了打破长外廊的单调,在建筑东西部走廊均设置垂直于廊道的室外楼梯,双跑楼梯由一面竖向贯通的实体墙支撑,斜向梯段与弧形平台均由墙体向外对称出挑,近十部这样的楼梯一下子打破了建筑的四平八稳,立刻使建筑变得复杂起来,表现出具有空间艺术构成的韵味,使三院更显立体美观。

组合而成的庞大三院建筑群,立面线条丰富、结构疏密有致、层次高低错落,跳跃而生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设计出这样的楼群,可见当年设计者的功力与用心,因此而获得全国设计优秀奖,实至名归。

我们的名字简洁而典雅

三院在之前也不叫三院,一号、二号、三号教学楼是他们最初的名字。1987年12月26日的《上海交大》报第522期第3版发表了一篇名为《请您为二部教学楼命芳名》的通讯。文中说:命名以三字为宜,典雅而有意义。

在范祖德副校长的主持下,三座教学楼启用了老校区两座最古老的教学楼的名字,叫做上院、中院,并由此发展出下院的称谓。这古老的名字,无疑让这座建筑群有了历史的温度,更成为刻在每一个交大人心中最美的名字。

我们的颜色持重而温暖

褚红色,深沉温暧的红色,是徐汇校区建筑中常用的颜色。闵行的三院教学楼群,无疑也沿袭了这样的设计。采用同一的褚红色墙砖,显现出一种文化上的持久厚重,特别符合百年老校的历史情感。

三院,主色调就是红色。在下院和中院红色更是用到了极致:红砖墙、红砖立柱、红缸砖台阶、深红磨石子拼花过厅地面,甚至教室的地面也敷以暗红色的地坪漆。然而,一楼过厅两侧的白色方格隔断,外廊扶栏依势做成的长形花池,廊与楼相接处保留的零星的泥土地以及内院丰茂的花草调节了人们的视觉,共同成就了教学楼里红墙绿影、花木扶疏的精致画面。

教室内部,白色的墙壁,黄色的课桌椅,让学习这个词变得前所未有的舒适。

时至今日,上、中、下院已经陪伴交大师生度过了三十余载春秋,在许多交大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记忆。许多年过去了,上、中、下院里,当年设计者精心为它营造的学习气氛依然醇厚。

风和日丽之时,

教室里、台阶上总有或静静看书、或闲坐聊天之人。

上院、中院和下院一如既往地矗立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交大人,

托举起无数青春的梦想。

你与三院之间,是否也有难忘的故事,

欢迎与我们分享,

再忆美好青春~

如何辨别PD快充线?PD快速充电标准的基本架构是USB-C接口,但USB-C只是USB制式的一种接头规格,并不表示采用USB-C接头的线材就直接支持PD快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