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电脑软件

电信诈骗新骗局,警惕注销校园贷

说起校园贷,往往联想到的是一群消费观念超前、防范意识薄弱的在校学生,被校园贷套牢的学生们通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控能力较差,而且缺少对自身的信用评价,只消费却没有收入。

近年来,教育部和银监会、人力资源部联合印发了规范校园贷管理的文件,明确取缔校园贷款这个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各大高校也加强了预防电信诈骗的宣传教育,然而,校园贷却摇身一变,盯上了毕业已久的工作人士。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现,诈骗手段花样繁多

四月初,大学毕业已工作好几年的吴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注销校园贷账户”的电话,对方称如果不注销,可能会被人利用个人信息来注册校园贷账户,影响他的个人征信。吴先生相信了对方的说辞,并根据对方的提示:清空各大借贷平台上的额度,然后把清空提现出来的钱转到对方资金的银行账户里。对方还说,吴先生从网贷平台借出的资金,不需要他负责还款。在对方的“洗脑”下,吴先生共给对方转去了99万元。到了第二天,吴先生没收到退还资金,还联系不上对方,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天河警方表示,今年以来已发生200多起“注销校园贷”类诈骗警情,被骗金额超过2000万元。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曾遭遇相似的经历。遭受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往往是毕业一段时间的社会人士,诈骗分子在获取了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后,通过电话联系到受害人,谎称其大学期间曾办理相关校园贷业务,以不注销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等理由,诓骗受害人清空借贷平台余额并将资金转移到自己名下,实施诈骗。

电信诈骗中,诈骗分子往往对受害人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再加上骗子不断强调个人征信的重要性,受害人往往会因此被诈骗分子控制,失去判断的能力。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呢?

信息泄密从何而来?

近期,新华社记者在Telegram上一个名为“社工机器人&闲鱼担保交易查档数据某认证群”的社交群上看到,大量的包括户籍、手机号、定位、查人查档、财产调查、开房记录、流水等在内的用户信息被公开售卖,十分猖獗。

图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招聘网站,快递行业等收录大量个人信息的平台也是隐私泄密的重灾区。不少人在招聘平台上传建立后就会收到骚扰电话,自己的个人简历信息被招聘网站下载后转手卖掉,QQ等社交平台便是贩卖集中地。

这样大量详细的真实数据,售价却十分低廉。新华社记者调查到,“查一条信息搜索平均也就几毛钱。”然而,这些被出售的个人信息中就有被诈骗分子利用实施诈骗的受害者,背后牵扯到的将会是数以万计的诈骗金额,一个个深受其害的无辜家庭。

保护个人信息就是预防电信诈骗

网友称,“以前觉得自己没有钱,骗子骗不去,现在是没钱都可以让你贷款被骗。”诈骗分子不会在意骗的人是谁,作为电信诈骗幸存者的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

做到 “四个不”:不轻信不泄密不汇款不刷单

“五个一律”

1.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

4.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5.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八个凡是”:

1.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一律终止联系;

2.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一律终止联系;

3.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一律终止联系;

4.凡是通知“家属”出事或有急事要先汇款的,一律终止联系;

5.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一律终止联系;

6.凡是要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一律终止联系;

7.凡是自称教师、领导要求打款的,一律终止联系;

8.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一律终止联系。

日常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尽量保证密码不通用、不交换;个人简历要收好;随手销毁快递底单等,预防电信诈骗,就要从保护个人信息开始。

你有什么处理个人信息的好习惯吗?

(编辑:曾于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