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科技  电脑软件

APP偷听真的存在吗?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刚路过一个地点,或是谈论起一件事情,手机就会收到相关内容推送。让人不得不怀疑,难道我们被监听了吗?

今年一月,据央视新闻报道,专家实验显示,监听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锁屏后也能持续录音一段时间;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尚未发现有APP这样做。但APP会对网上的购买记录、搜索记录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甚至汇总用户的好友信息和其他APP数据。

一时间,许多网友都分享了自己曾被APP监听的经历,比如,与朋友谈论到钓鱼,紧接着就在多部电子设备上不同的APP里陆续收到了关于钓鱼景点、渔具购买等推荐。APP看似不仅在监听,甚至还在分享我们的隐私数据,更夸张的是,还有网友声称,自己只是想一想,但没有说出来也会被推送到,因此被其它网友调侃:这是迫害妄想症,得治!

或许还真不是人家异想天开。

APP不仅偷听,还“偷看、偷读、偷传”

为了证实精准广告推荐是否源于APP偷听,在网安法实施四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专业实验室一探究竟。

点击视频查看实验结果:

视频源自新华社

专家介绍,手机App偷听你通常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调用手机麦克风权限,另一种则是利用侧信道的方式。要偷听成功,不仅需要保持App在前端运行,还要在联网状态下将录音上传。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在授予APP麦克风录音和存储后,谈话的内容随机便被生成一段录音。实验证实,APP只要拿到了设备的麦克风权限,并保证在联网情况下维持前台运行,就可以做到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监听用户周围的环境音以及谈话内容。

事实上,手机App的偷听不仅仅是听,还有“看”“读”“传”等行为。因为大数据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会搜集包括用户搜索记录、同一位置其它用户搜索记录,通讯录好友喜好等信息,并把海量的信息作为用户画像的基础进行精准推送。

所以当你收到没说过的东西的推送不是什么玄学,可能是你的好友和你有着同样的喜好,因为大数据它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

APP偷听能否根治?如何预防?

网络空间看似私密安全,实则潜伏着信息泄露的危机,谁允许APP窃听我们的隐私?又是谁能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在大数据里裸泳的我们留点体面?

根据专家实验证实,APP窃听需要获取我们的相关权限,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拒绝向APP提供权限,但实际的情况是,拒绝获取权限后,部分APP就会以强制退出等方式停止用户的使用权。

针对APP不授权就停用以及过度索权的情况,工信部公开征求了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拟规定用户拒绝相关授权申请后,不得强制退出或者关闭APP。

此外,部分手机厂商也开始重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例如苹果推出的iOS14.5系统,所有 App 都必须征得用户的许可,才能对其进行跟踪或访问其设备的广告标识符;魅族Flyme 9也在隐私保护功能上做了升级,将默认开启“限制应用跟踪”功能,同样要求应用征得授权后,才能跟踪或访问用户设备广告标识符;小米MIU12.5系统也可以前往手机管家里的应用权限设置,调整某一个App所能使用的权限。

近来,手机系统在保护个人隐私上的关注越来越多,使用体验也在越来越好,许多正规软件即使不授权也能完整使用大部分功能。同时,用户在具体的使用情况中,也要强化隐私意识。

例如,选择在正规渠道下载应用;在授予权限时,不向非必要应用授予麦克风权限;禁止闲杂app后台运行,避免被窃听;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养成及时清理手机的习惯,留意账号授权,定期卸载不常用的软件。

你是否也遇到过被APP“偷听”的情况呢?(稿件整理自:央视新闻、新华社)

(编辑:曾于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